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活动的全部内容在于听、说、读、写,其中“写”就是书面表达,主要体现在作文的教学上。作文教学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习作能力不仅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逐步凝炼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在情感和个性发展。“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小学教育是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抓好作文启蒙教学的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把小学生逐步引向乐学善写的良性发展之路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拟就良好基本途径这个角度,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学科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尺度。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难以摆脱令人困惑的“假、大、空”运行状态,甚至出现“公式作文”“模式作文”和“假情趣作文”等现象,直接导致了师生双方都有一种启蒙难、难启蒙的畏教畏学心理。如何从根本上改善这种“非良性循环”现象呢?这是一项孜孜以求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笔者以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开放性教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特征,就一定能够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启蒙教学效果。
一、以“生活链接”为途径,有效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和能够发现的能力
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社会生活元素,不仅是丰富涵养语文学习的“必需品”,更是有效滋润小学生习作活动的“营养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活泼力,只要我们善于激励、引导有方,就能在“生活链接”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意识和“发现”能力,从而为习作启蒙打下良好基础,并且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观察与发现能力,笔者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习作素材资源库”,把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点点滴滴记载下来,每周定期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评比活动,以此引导他们在资源共享中不断放大争先创优的良好效应。比如,有人观察到猫在捉到老鼠后,首先很是炫耀、变态地“折磨”一番,然后才慢慢地享受“战利品”。笔者激励大家把这些“观察与发现”写下来,并充实到资源库中。如此而为,逐步实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作文教学目标。
二、以“科技支撑”为途径,有效拓展小学生勤于习作和乐于习作的思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的生活视野狭窄,实际阅历浅陋,这正是造成他们“习作恐慌”的重要客观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良好支撑,一方面从网络下载一些习作素材或范文,帮助小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习作资源,掌握更多的习作技巧;另一方面,引导小学生自己学习并掌握“网络作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以不断激发他们学写作文的情趣。以“夏季景物”习作活动为例。作文内容提出来,小学生除了“荷花”“知了”等一些少得可怜的印象外,几乎没有其它内容可写,普遍地感到无从下笔。有鉴于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全班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孟夏、仲夏、季夏”的不同景物特点,有声有色、有形有状、有动有静,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有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或熟视无睹的,迅速打开了学生们的生活眼界和习作思路。然后,让他们在讨论与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这种习作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以“大小结合”为途径,有效发掘小学生真情表达和直抒胸臆的潜能
什么是“大小结合”呢?就是把“大作文习作”与“小作文训练”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如“大作文”从字数多少、语句段落、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一到两个星期开展一次这样的习作活动。而“小作文”除了讲求中心思想和具体内容外,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一般可以在一两天时间内进行一次习作训练,而且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积极开展“大小结合”的作文启蒙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淡化“纯习作”活动形式,有效减轻小学生的习作心理压力,而且有利于小学生能够逐步地走向“写真写实、情感抒发”的习作之路,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远离、摆脱“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习作现象,并彻底纠正“胡编乱造、照抄照搬”的不良习惯。不仅如此, 注重把“大小作文”相互结合,还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习作灵感,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积淀他们的习作实力,不断挖掘他们的习作潜能。
四、以“读写互动”为途径,有效凝炼小学生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习惯
唐代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重在强调“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客观性和良性互动关系,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这一俗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课内外阅读为支撑,积极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互动”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哪吒闹海》课文结束后,可让小学生在“小组+集体”形式中开展口头复述、缩写故事活动;在教学《嫦娥奔月》课文时,可就“嫦娥在冉冉飞天过程中可能会想些什么”为题,让小学生在想象中“补白”习作;在教学《海伦·凯勒》《轮椅上的霍金》《最后的姿势》《青海高原一株柳》《负荆请罪》等课文后,可让小学生就其中的人物故事方面写一写读后感。值得强调的是,“读写互动”的对象除了文本报刊外,还有社会生活现象、大自然奇妙景象等。所有这些,不仅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个性感悟,而且能够从中攫取“1+1>2”的双赢效果。
五、以“激励评价”为途径,有效保持小学生激情习作和信念写作的活力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作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尤其对于作文启蒙教学来说,我们要本着“激励、唤醒、鼓舞”的指导思想,一方面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情趣写作教学活动,从源头上保障小学生习作活动的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本着“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战略战术,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为抓手,积极施行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不断增强小学生的习作意识和习作信念,以持久保持他们勤于习作、乐于习作的活力。比如,改变传统以来“教师评学”的单向性习作做法,与小學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原来的“个体习作评价”形式,把之与“群体(如多人学习小组)习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还可把小学生作文适时适量地发到共享网络平台,接受家长和校外人士的检阅与评价。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上述几种既可单独进行,也可组合运用。只要我们能为小学生提供多元化、开放性的习作活动途径,就会不断提升作文教学的发展空间,赢得启蒙教学的“碧海蓝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小学(225653)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学科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尺度。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难以摆脱令人困惑的“假、大、空”运行状态,甚至出现“公式作文”“模式作文”和“假情趣作文”等现象,直接导致了师生双方都有一种启蒙难、难启蒙的畏教畏学心理。如何从根本上改善这种“非良性循环”现象呢?这是一项孜孜以求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笔者以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开放性教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特征,就一定能够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启蒙教学效果。
一、以“生活链接”为途径,有效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和能够发现的能力
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社会生活元素,不仅是丰富涵养语文学习的“必需品”,更是有效滋润小学生习作活动的“营养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活泼力,只要我们善于激励、引导有方,就能在“生活链接”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意识和“发现”能力,从而为习作启蒙打下良好基础,并且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观察与发现能力,笔者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习作素材资源库”,把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点点滴滴记载下来,每周定期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评比活动,以此引导他们在资源共享中不断放大争先创优的良好效应。比如,有人观察到猫在捉到老鼠后,首先很是炫耀、变态地“折磨”一番,然后才慢慢地享受“战利品”。笔者激励大家把这些“观察与发现”写下来,并充实到资源库中。如此而为,逐步实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作文教学目标。
二、以“科技支撑”为途径,有效拓展小学生勤于习作和乐于习作的思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的生活视野狭窄,实际阅历浅陋,这正是造成他们“习作恐慌”的重要客观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良好支撑,一方面从网络下载一些习作素材或范文,帮助小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习作资源,掌握更多的习作技巧;另一方面,引导小学生自己学习并掌握“网络作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以不断激发他们学写作文的情趣。以“夏季景物”习作活动为例。作文内容提出来,小学生除了“荷花”“知了”等一些少得可怜的印象外,几乎没有其它内容可写,普遍地感到无从下笔。有鉴于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全班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孟夏、仲夏、季夏”的不同景物特点,有声有色、有形有状、有动有静,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有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或熟视无睹的,迅速打开了学生们的生活眼界和习作思路。然后,让他们在讨论与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这种习作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以“大小结合”为途径,有效发掘小学生真情表达和直抒胸臆的潜能
什么是“大小结合”呢?就是把“大作文习作”与“小作文训练”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如“大作文”从字数多少、语句段落、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一到两个星期开展一次这样的习作活动。而“小作文”除了讲求中心思想和具体内容外,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一般可以在一两天时间内进行一次习作训练,而且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积极开展“大小结合”的作文启蒙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淡化“纯习作”活动形式,有效减轻小学生的习作心理压力,而且有利于小学生能够逐步地走向“写真写实、情感抒发”的习作之路,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远离、摆脱“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习作现象,并彻底纠正“胡编乱造、照抄照搬”的不良习惯。不仅如此, 注重把“大小作文”相互结合,还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习作灵感,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积淀他们的习作实力,不断挖掘他们的习作潜能。
四、以“读写互动”为途径,有效凝炼小学生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习惯
唐代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重在强调“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客观性和良性互动关系,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这一俗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课内外阅读为支撑,积极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互动”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哪吒闹海》课文结束后,可让小学生在“小组+集体”形式中开展口头复述、缩写故事活动;在教学《嫦娥奔月》课文时,可就“嫦娥在冉冉飞天过程中可能会想些什么”为题,让小学生在想象中“补白”习作;在教学《海伦·凯勒》《轮椅上的霍金》《最后的姿势》《青海高原一株柳》《负荆请罪》等课文后,可让小学生就其中的人物故事方面写一写读后感。值得强调的是,“读写互动”的对象除了文本报刊外,还有社会生活现象、大自然奇妙景象等。所有这些,不仅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个性感悟,而且能够从中攫取“1+1>2”的双赢效果。
五、以“激励评价”为途径,有效保持小学生激情习作和信念写作的活力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作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尤其对于作文启蒙教学来说,我们要本着“激励、唤醒、鼓舞”的指导思想,一方面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情趣写作教学活动,从源头上保障小学生习作活动的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本着“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战略战术,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为抓手,积极施行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不断增强小学生的习作意识和习作信念,以持久保持他们勤于习作、乐于习作的活力。比如,改变传统以来“教师评学”的单向性习作做法,与小學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原来的“个体习作评价”形式,把之与“群体(如多人学习小组)习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还可把小学生作文适时适量地发到共享网络平台,接受家长和校外人士的检阅与评价。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上述几种既可单独进行,也可组合运用。只要我们能为小学生提供多元化、开放性的习作活动途径,就会不断提升作文教学的发展空间,赢得启蒙教学的“碧海蓝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小学(22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