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1年计划”启动以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我国多个省市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加人才储备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辽宁省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现状良好,为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性作用。但是,要促进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还需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本文主要分析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辽宁省 协同创新 建设现状 对策
在“2011计划”的推动下,各省高校能够积极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就我国而言,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有38个,其中以高校为中心的有7个。辽宁省是我国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重要实践地区,其建设现状良好,对辽宁省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性作用,同时增加地区人才储备力量。尽管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仍然需要政府等部门采取积极的促发展策略,以引导该省朝着持续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一、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现状
就我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类型而言,主要分为四类,即科学前沿类、行业产业类、区域发展类、文化傳承创新类。由此可见,协同创新中心类型主要针对高校职能而设置。自2011计划实施后,国家级别、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建设,但各级别的建设成效存在较大差异性。就我国辽宁省地区而言,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评审认定3批次,共有22个中心单位,在三批评审认定中,评审认定数量不同:第一批认定数量为5个,第二批认定数量为7个,第三批认定数量为10个。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面临着良好的趋势。
二、促进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学研合作模式得以发展,对推动地区教育发展和经济水平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1年以后,“2011计划”提出,虽然在产学研合作背景下产生,却对其有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地区高校参与积极性,掀起一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浪潮。辽宁省是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重要扶持省份,确立以省级和校级为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现阶段,该省份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重重阻碍,因而有关人员有必要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推进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
1.放慢节奏,稳定根基。对于辽宁省高校而言,在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自“2011计划”实施以来,发展进程相对较快,但该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放慢节奏,在稳定根基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发展。对此,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应注重采取以下方面策略。首先,祛除浮躁之心,在时机成熟中而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培育工作,确保达标之后,给予认定。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效评价标准。其次,对于辽宁省地区,应建立梯队式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即国家级、省级、校级,实现层层递进,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2.加强与外界交流。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以达到开拓视野的目的。首先,辽宁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可以借鉴我国其他省市的建设发展经验,并加强与其它高校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合作,针对自身发展实际而制定完整的建设计划。其次,对现有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格局进行优化,确保社会企业的有效参与。对此,可借鉴美国“协同创新中心”模式,将工业与教育协调发展,坚持“产学研”发展原则,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发展建设中,能够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充足的活力。
3.创设良好的协同环境氛围。为确保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有必要营造良好的协同环境氛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此,应营造良好的协同环境氛围。首先,在高校内部、社会企业中,人员的协同合作意识相对较低,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影响,又有体制机制的制约。所以,加强高校、社会企业的各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协作,包括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共享成果等众多方面,并对协同合作前后效果进行对比,有利于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在高校内部、企业及社会中,加强协同合作文化建设,鼓励人们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种子提供必备的空气和土壤条件。
4.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尤为重要的。在政府的支持下,能够实现校企合作,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一方面,政府鼓励企业积极与高校加强合作,为高校科技型人才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带动高校积极与企业之间建立友好关系,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并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确保高校教师、学生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历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可以打破传统尴尬的局面,为创新中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加大宣传力度。对于辽宁省而言,要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开展,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协同创新中心的影响力。首先,借助新媒体、传统媒体等传媒手段而加强宣传,为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条件。其次,辽宁省应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推动大众创业,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进程。目前,“2011计划”虽然在我国许多省份有所推行,但其社会影响力仍然不够,不利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此,辽宁省在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
6.推动创新。对于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而言,有必要推动创新发展。首先,在高校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时,应注重对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更为积极的应对未来建设挑战。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强调其作用是必要的。其次,政府应从立法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数量、年龄跨度、身份角色等方面加以充分考虑,为创业创新创造有利条件。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主要以高校为重要基地,通过推动创新,能够在高校中营造创新氛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结语
在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中,其发展现状良好,对该省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着促进作用。然而,就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长期发展而言,不能为其提供充足动力。对此,相关部门人员有必要就该问题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放慢节奏和稳定根基、加强与外界交流、创设良好的协同环境氛围、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创新等方面,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2]丘建发.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王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4.
[4]田卫华,孟祥斌,庞新富,等.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风险机制分析——以辽宁地方高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01:18-19.
作者简介:石沂哲(1985—),男,籍贯:辽宁省沈阳人,学历:博士研究生,就读于索菲亚大学;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收入分配;协同创新。
※基金项目:2015 辽宁教育科研管理智库项目 项目号:ZK2015084.
关键词:辽宁省 协同创新 建设现状 对策
在“2011计划”的推动下,各省高校能够积极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就我国而言,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有38个,其中以高校为中心的有7个。辽宁省是我国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重要实践地区,其建设现状良好,对辽宁省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性作用,同时增加地区人才储备力量。尽管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仍然需要政府等部门采取积极的促发展策略,以引导该省朝着持续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一、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现状
就我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类型而言,主要分为四类,即科学前沿类、行业产业类、区域发展类、文化傳承创新类。由此可见,协同创新中心类型主要针对高校职能而设置。自2011计划实施后,国家级别、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建设,但各级别的建设成效存在较大差异性。就我国辽宁省地区而言,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评审认定3批次,共有22个中心单位,在三批评审认定中,评审认定数量不同:第一批认定数量为5个,第二批认定数量为7个,第三批认定数量为10个。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面临着良好的趋势。
二、促进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学研合作模式得以发展,对推动地区教育发展和经济水平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1年以后,“2011计划”提出,虽然在产学研合作背景下产生,却对其有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地区高校参与积极性,掀起一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浪潮。辽宁省是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重要扶持省份,确立以省级和校级为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现阶段,该省份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重重阻碍,因而有关人员有必要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推进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
1.放慢节奏,稳定根基。对于辽宁省高校而言,在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自“2011计划”实施以来,发展进程相对较快,但该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放慢节奏,在稳定根基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发展。对此,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应注重采取以下方面策略。首先,祛除浮躁之心,在时机成熟中而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培育工作,确保达标之后,给予认定。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效评价标准。其次,对于辽宁省地区,应建立梯队式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即国家级、省级、校级,实现层层递进,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2.加强与外界交流。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以达到开拓视野的目的。首先,辽宁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可以借鉴我国其他省市的建设发展经验,并加强与其它高校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合作,针对自身发展实际而制定完整的建设计划。其次,对现有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格局进行优化,确保社会企业的有效参与。对此,可借鉴美国“协同创新中心”模式,将工业与教育协调发展,坚持“产学研”发展原则,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发展建设中,能够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充足的活力。
3.创设良好的协同环境氛围。为确保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有必要营造良好的协同环境氛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此,应营造良好的协同环境氛围。首先,在高校内部、社会企业中,人员的协同合作意识相对较低,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影响,又有体制机制的制约。所以,加强高校、社会企业的各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协作,包括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共享成果等众多方面,并对协同合作前后效果进行对比,有利于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在高校内部、企业及社会中,加强协同合作文化建设,鼓励人们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种子提供必备的空气和土壤条件。
4.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尤为重要的。在政府的支持下,能够实现校企合作,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一方面,政府鼓励企业积极与高校加强合作,为高校科技型人才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带动高校积极与企业之间建立友好关系,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并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确保高校教师、学生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历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可以打破传统尴尬的局面,为创新中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加大宣传力度。对于辽宁省而言,要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开展,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协同创新中心的影响力。首先,借助新媒体、传统媒体等传媒手段而加强宣传,为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条件。其次,辽宁省应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推动大众创业,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进程。目前,“2011计划”虽然在我国许多省份有所推行,但其社会影响力仍然不够,不利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此,辽宁省在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
6.推动创新。对于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而言,有必要推动创新发展。首先,在高校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时,应注重对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更为积极的应对未来建设挑战。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强调其作用是必要的。其次,政府应从立法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数量、年龄跨度、身份角色等方面加以充分考虑,为创业创新创造有利条件。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主要以高校为重要基地,通过推动创新,能够在高校中营造创新氛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结语
在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中,其发展现状良好,对该省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着促进作用。然而,就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长期发展而言,不能为其提供充足动力。对此,相关部门人员有必要就该问题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放慢节奏和稳定根基、加强与外界交流、创设良好的协同环境氛围、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创新等方面,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2]丘建发.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王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4.
[4]田卫华,孟祥斌,庞新富,等.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风险机制分析——以辽宁地方高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01:18-19.
作者简介:石沂哲(1985—),男,籍贯:辽宁省沈阳人,学历:博士研究生,就读于索菲亚大学;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收入分配;协同创新。
※基金项目:2015 辽宁教育科研管理智库项目 项目号:ZK2015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