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新时代社会组织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要求社会组织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社会组织肩负着繁重而光荣使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综上要求,社团的组建与开展需要具备社会性、公益性、实践性等属性,以切实担负起育社会人、育“全人”的重任。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社团的建设主体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本地青少年提供优质实践活动的重任,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属性、拥有的专业师资队伍、能整合社会多方资源等优势,为社团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沃土。可以说,青少年活动中心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社团又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完成自身的使命提供了可靠的载体,两者相依相偎、相辅相成。
二、校外教育社团开展有效性策略应从三方面入手
1.“三个角色”
“学生、家长、老师”三个角色在社团活动开展有效性的研究。社团是人的结合,不同人群在社团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寻找不同与以往的互动关系,建立全新的互动模式,实现角色转变的研究。
从“打包者”变回“辅导员”——在社团中,老师虽然被称为辅导员,但是几乎包办了社团活动开展的前中后期所有幕后的工作,而学生仅仅作为活动中期的参与者,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达成既定目标即可。这种“打包”式角色定位,即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从而影响了社团活动最终的效果,也使得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同时也不利于社团开展“全人”教育的要求。因此要让老师在社团中成为真正的“辅导”员,而不是“打包”者。
从“参与者”变成“主导者”——正如上段所讲,老师在社团中的大包大揽使得学生仅仅作为一名社团参与者,这样的形式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也不能很好的发挥社团社会性功能。要增加学生在社团中的分量,让学生成为组织活动的主导者,由学生来进行社团领导,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实现社团价值。
从“零接触”变到“参与者”——提及社团,人们脑海中的画面便是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家长与社团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家长缺位的现状使得社团活动的影响仅仅停留在校园层面,让家长也加入到我们的社团中,使社团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同时,也走入家庭。
2.“四个环节”
“社员招募的改变、活动设计的创新、开展方式的升级、评价体系的完善”四个环节在社团有效性构建中的研究。社团以活动为核心,通过对社团开展活动时所经历的几个环节进行重新定义,力求让社员招募更具参与感,活动设计更有时代感,活动开展更加多元化,评价体系更须系统化,寻求更优质的社团活动模式进行研究。
(1)更具参与感的社员招募——为了让社员更好的参与到社团的组建工作中,为了更好的提高社员的积极性,社团应该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社团真正的主导者。因此,本课题内所涉及的新社团,除最初的3-5名社员骨干外,其余社员将由骨干来完成招募。通过前期,老师的推荐、招募,形成社员骨干后,各位社员骨干将由在培训后,理解了本社团成立的意义及其要求,完成招募条件的设定、招募方式的商定、招募海报的设计、招募时间场所的安排、招募结果的发布等一系列工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将社团凝聚中心从老师转移到学生。
(2)如更有时代感的活动设计——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社会性与实践性要求社团活动的设计需要具有时代感。因此,我们可根据目前社会热点话题,选定了社团活动方向。如爱国主题,可以通过由社团成员来承担开展军事体验的小教官角色,为参与到其中的年龄相仿的孩子组织军事训练,讲解军事知识,示范军事动作;如文化自信主题,活动中心内每周双休就会有大量家长与学生涌入。我们可以由传统文化宣传社的社团成员通过说学逗唱等表演形式;临摹创意等展出形式;讲座论坛等演说形式,向家长学员推广传统文化。
(3)更加多元化的活动开展——正如上述社团的初步设想中所提到的,为了增加社团活动的连贯性与持续性,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加入“云直播”的形式,形成“云社團”,同时将原先主要由学生组成的社团,分支出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亲子社团”。
(4)更须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活动评价是社团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往的社团评价主要来自于老师自我反思,这样的评价形式比较的单一,不能多角度的对活动开展进行更全面更细致的评价。因此,我们要在社团评价中加入家长和学员的评价。
与此同时,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从数量上、完整性上来评价社团活动总体情况外,还要加入社团单次活动质量和活动效果,以及在社团活动中,参与者的自我价值体现等内容。如
3.“四个方面”
通过“学校、街道、社区、其他公益机构”四个方面在社团有效性构建中的研究。打破单一构建社团体系,通过与学校、街道、社区、其他公益机构等多方合作,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社团基地,让社团走出去,让社团流动起来的研究。
角色的转变,更富有时代感、体验感的社团活动,更具备多元化的评价策略能让我们的社团活动如虎添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新时代社会组织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要求社会组织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社会组织肩负着繁重而光荣使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综上要求,社团的组建与开展需要具备社会性、公益性、实践性等属性,以切实担负起育社会人、育“全人”的重任。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社团的建设主体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本地青少年提供优质实践活动的重任,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属性、拥有的专业师资队伍、能整合社会多方资源等优势,为社团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沃土。可以说,青少年活动中心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社团又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完成自身的使命提供了可靠的载体,两者相依相偎、相辅相成。
二、校外教育社团开展有效性策略应从三方面入手
1.“三个角色”
“学生、家长、老师”三个角色在社团活动开展有效性的研究。社团是人的结合,不同人群在社团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寻找不同与以往的互动关系,建立全新的互动模式,实现角色转变的研究。
从“打包者”变回“辅导员”——在社团中,老师虽然被称为辅导员,但是几乎包办了社团活动开展的前中后期所有幕后的工作,而学生仅仅作为活动中期的参与者,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达成既定目标即可。这种“打包”式角色定位,即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从而影响了社团活动最终的效果,也使得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同时也不利于社团开展“全人”教育的要求。因此要让老师在社团中成为真正的“辅导”员,而不是“打包”者。
从“参与者”变成“主导者”——正如上段所讲,老师在社团中的大包大揽使得学生仅仅作为一名社团参与者,这样的形式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也不能很好的发挥社团社会性功能。要增加学生在社团中的分量,让学生成为组织活动的主导者,由学生来进行社团领导,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实现社团价值。
从“零接触”变到“参与者”——提及社团,人们脑海中的画面便是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家长与社团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家长缺位的现状使得社团活动的影响仅仅停留在校园层面,让家长也加入到我们的社团中,使社团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同时,也走入家庭。
2.“四个环节”
“社员招募的改变、活动设计的创新、开展方式的升级、评价体系的完善”四个环节在社团有效性构建中的研究。社团以活动为核心,通过对社团开展活动时所经历的几个环节进行重新定义,力求让社员招募更具参与感,活动设计更有时代感,活动开展更加多元化,评价体系更须系统化,寻求更优质的社团活动模式进行研究。
(1)更具参与感的社员招募——为了让社员更好的参与到社团的组建工作中,为了更好的提高社员的积极性,社团应该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社团真正的主导者。因此,本课题内所涉及的新社团,除最初的3-5名社员骨干外,其余社员将由骨干来完成招募。通过前期,老师的推荐、招募,形成社员骨干后,各位社员骨干将由在培训后,理解了本社团成立的意义及其要求,完成招募条件的设定、招募方式的商定、招募海报的设计、招募时间场所的安排、招募结果的发布等一系列工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将社团凝聚中心从老师转移到学生。
(2)如更有时代感的活动设计——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社会性与实践性要求社团活动的设计需要具有时代感。因此,我们可根据目前社会热点话题,选定了社团活动方向。如爱国主题,可以通过由社团成员来承担开展军事体验的小教官角色,为参与到其中的年龄相仿的孩子组织军事训练,讲解军事知识,示范军事动作;如文化自信主题,活动中心内每周双休就会有大量家长与学生涌入。我们可以由传统文化宣传社的社团成员通过说学逗唱等表演形式;临摹创意等展出形式;讲座论坛等演说形式,向家长学员推广传统文化。
(3)更加多元化的活动开展——正如上述社团的初步设想中所提到的,为了增加社团活动的连贯性与持续性,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加入“云直播”的形式,形成“云社團”,同时将原先主要由学生组成的社团,分支出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亲子社团”。
(4)更须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活动评价是社团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往的社团评价主要来自于老师自我反思,这样的评价形式比较的单一,不能多角度的对活动开展进行更全面更细致的评价。因此,我们要在社团评价中加入家长和学员的评价。
与此同时,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从数量上、完整性上来评价社团活动总体情况外,还要加入社团单次活动质量和活动效果,以及在社团活动中,参与者的自我价值体现等内容。如
3.“四个方面”
通过“学校、街道、社区、其他公益机构”四个方面在社团有效性构建中的研究。打破单一构建社团体系,通过与学校、街道、社区、其他公益机构等多方合作,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社团基地,让社团走出去,让社团流动起来的研究。
角色的转变,更富有时代感、体验感的社团活动,更具备多元化的评价策略能让我们的社团活动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