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学校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挖潜、开发课程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采用多种活动方法,组织教学,让农村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的大课堂。通过营造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着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以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村课程资源;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在近十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深化,日益呈现出生物科学的重要地位。然而很多农村生物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教育的功利化,让“无缘”升学考试的生物课教学一直处于学校教学中的边缘地带,很多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形同虚设。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把生物课当作所谓的“豆芽课”,学生学习无动力,教师教着很费力。加之学校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较简陋,专业老师配备不齐等情况,造成了当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尴尬局面。令人欣喜的是新课标实施后的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自然而然地让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农村中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他们能获得更丰富感性知识,能更方便地获得实验材料和实践条件。
一言以蔽之,当前农村的生物教学可谓是优势劣势并存。那么如何扬长避短,突破当前生物教学的困境,寻找一条行之有效适合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子,我认为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正是打开生物科学殿堂的金锁匙。能为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一)依托农村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充实教材,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农村中学虽然实验设施、设备落后于城市,却有城区无法比拟的接近自然、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春华秋实,鸟兽鱼虫,对生在农村的学生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而这些恰是生物实验课鲜活的教材。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完全可以扬长补短,保障生物学实验和实践的顺利开展。菜农的孩子知道怎样整畦,怎样播种,怎样松土,怎样防治病虫害,果农的孩子知道怎样传粉,怎样嫁接。
在这些获得这些感性材料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并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科学的认识。如学生在观察生物现象时,能够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并对观察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纵横比较,同中求异,能灵敏地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这些平时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的现象,其实恰是生物课堂需要的感性知识。走进生活,从身边观察应该是一条生物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依托农村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生物科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现行教材大大增加了演示、分组实验的数量,还增设有“看一看”“动动手”“做一做”等内容,比如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及农作物的繁殖、管理,动物及家禽的习性观察和饲养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在农村的生物教学就将能与此内容有关的课安排到实验场地去上,把生物课堂直接延伸到广阔的生活舞台中。教学效果自然相比于单纯课堂上的实验操作演示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植物的生殖这部分,在讲到嫁接的探究时,我就利用了农村中学实验材料丰富的特点,带着学生一起到学校植物园进行了探究性的实验和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准备好实验材料,课前准备好锯、小刀、胶带、桃的接穗。(桃的枝条)
二、教师逐一讲解嫁接材料的处理方法及原因,包括实验材料中桃的接穗应保留的长度是3-4个节,接穗下端要切成向下的契形,接穗的叶片要除去,防止过度消耗水分。砧木直径在3-5厘米,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太细接入接穗时容易裂开,太粗在嫁接时很难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三、让学生帮手教师动手做实验,让学生选择桃的枝条,然后用锯将桃的枝条锯开形成砧木,再用小刀将砧木纵向切开,接上接穗,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用胶带将砧木紧紧圈住,让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确保接穗成活。四、总结:教师在总结时,还应该讲清楚接穗的成活率,除嫁接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与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有关,也就是与季节有关。一般讲这节课时是2月份,刚好是春季,雨水较多,温度较低,对于接穗的成活不利。
五、拓展:嫁接的应用。嫁接是无性生殖,嫁接后的植物体能保持接穗品种的属性和品质。因此,嫁接对于改良植物品质方面有重大的用途。由于我们岭南的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荔枝,荔枝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造成普通品种的荔枝价格低廉,甚至卖不出去。但优良品种的荔枝如桂味、糯米糍等价格仍然较高。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所学的嫁接技术,将普通的荔枝品种嫁接成优良品种的荔枝,使所学的生物学理论知识真正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这种方式的生物实验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内外,教材、生活、生产实践等资源的整合,将知识应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多种技术、学会各种能力,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爱家乡,爱大自然,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依托农村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就该冲破思维定势,变通地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要有独创性、新颖性。我们鼓励学生要勇于打破先例,跳出书本的束缚,这一点在探究性实验中非常突出。探究性实验往往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如学校附近有一溪流,学生几乎每天上课都要从旁边经过,整条溪流中几乎都是黑色的,并不时散发出刺激性气味。上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后,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调查溪流中的溪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下一节课时,课前提问调查结果,有许多学生都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且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就是,生活污水和造纸厂的污水直接排入溪流中,造成了溪流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使生态失去了平衡。通过这个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
总之,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今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旗帜下,在提倡全面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下,它完全可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充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有希望使农村生物教学走出低谷,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芳《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的课后体会》《中学生物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2.3
[2]陆嘉琴《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中学生物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2.3
[3]卢霜《利用本地生物资源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J]
广西教育,2005.2(29)
【关键词】农村课程资源;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在近十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深化,日益呈现出生物科学的重要地位。然而很多农村生物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教育的功利化,让“无缘”升学考试的生物课教学一直处于学校教学中的边缘地带,很多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形同虚设。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把生物课当作所谓的“豆芽课”,学生学习无动力,教师教着很费力。加之学校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较简陋,专业老师配备不齐等情况,造成了当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尴尬局面。令人欣喜的是新课标实施后的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自然而然地让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农村中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他们能获得更丰富感性知识,能更方便地获得实验材料和实践条件。
一言以蔽之,当前农村的生物教学可谓是优势劣势并存。那么如何扬长避短,突破当前生物教学的困境,寻找一条行之有效适合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子,我认为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正是打开生物科学殿堂的金锁匙。能为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一)依托农村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充实教材,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农村中学虽然实验设施、设备落后于城市,却有城区无法比拟的接近自然、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春华秋实,鸟兽鱼虫,对生在农村的学生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而这些恰是生物实验课鲜活的教材。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完全可以扬长补短,保障生物学实验和实践的顺利开展。菜农的孩子知道怎样整畦,怎样播种,怎样松土,怎样防治病虫害,果农的孩子知道怎样传粉,怎样嫁接。
在这些获得这些感性材料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并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科学的认识。如学生在观察生物现象时,能够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并对观察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纵横比较,同中求异,能灵敏地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这些平时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的现象,其实恰是生物课堂需要的感性知识。走进生活,从身边观察应该是一条生物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依托农村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生物科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现行教材大大增加了演示、分组实验的数量,还增设有“看一看”“动动手”“做一做”等内容,比如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及农作物的繁殖、管理,动物及家禽的习性观察和饲养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在农村的生物教学就将能与此内容有关的课安排到实验场地去上,把生物课堂直接延伸到广阔的生活舞台中。教学效果自然相比于单纯课堂上的实验操作演示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植物的生殖这部分,在讲到嫁接的探究时,我就利用了农村中学实验材料丰富的特点,带着学生一起到学校植物园进行了探究性的实验和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准备好实验材料,课前准备好锯、小刀、胶带、桃的接穗。(桃的枝条)
二、教师逐一讲解嫁接材料的处理方法及原因,包括实验材料中桃的接穗应保留的长度是3-4个节,接穗下端要切成向下的契形,接穗的叶片要除去,防止过度消耗水分。砧木直径在3-5厘米,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太细接入接穗时容易裂开,太粗在嫁接时很难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三、让学生帮手教师动手做实验,让学生选择桃的枝条,然后用锯将桃的枝条锯开形成砧木,再用小刀将砧木纵向切开,接上接穗,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用胶带将砧木紧紧圈住,让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确保接穗成活。四、总结:教师在总结时,还应该讲清楚接穗的成活率,除嫁接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与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有关,也就是与季节有关。一般讲这节课时是2月份,刚好是春季,雨水较多,温度较低,对于接穗的成活不利。
五、拓展:嫁接的应用。嫁接是无性生殖,嫁接后的植物体能保持接穗品种的属性和品质。因此,嫁接对于改良植物品质方面有重大的用途。由于我们岭南的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荔枝,荔枝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造成普通品种的荔枝价格低廉,甚至卖不出去。但优良品种的荔枝如桂味、糯米糍等价格仍然较高。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所学的嫁接技术,将普通的荔枝品种嫁接成优良品种的荔枝,使所学的生物学理论知识真正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这种方式的生物实验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内外,教材、生活、生产实践等资源的整合,将知识应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多种技术、学会各种能力,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爱家乡,爱大自然,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依托农村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就该冲破思维定势,变通地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要有独创性、新颖性。我们鼓励学生要勇于打破先例,跳出书本的束缚,这一点在探究性实验中非常突出。探究性实验往往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如学校附近有一溪流,学生几乎每天上课都要从旁边经过,整条溪流中几乎都是黑色的,并不时散发出刺激性气味。上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后,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调查溪流中的溪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下一节课时,课前提问调查结果,有许多学生都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且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就是,生活污水和造纸厂的污水直接排入溪流中,造成了溪流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使生态失去了平衡。通过这个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
总之,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今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旗帜下,在提倡全面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下,它完全可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充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有希望使农村生物教学走出低谷,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芳《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的课后体会》《中学生物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2.3
[2]陆嘉琴《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中学生物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2.3
[3]卢霜《利用本地生物资源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J]
广西教育,200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