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被广泛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初中《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本人从参与式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入手,揭示了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和方法,旨在推广参与式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小组讨论
参与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英国的一些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让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国际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国际援助项目取得成功。后来引入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现在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我国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参与式教学法的影响。
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的参与者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参与式教学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
随着参与式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我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这是一种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获得自主性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组织形式的为课堂教学改革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但是,在具体实施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一些偏颇,成为流于形式的花架子。究其原因,实质上是一些老师并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小组讨论这个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
小组讨论使用得当,不仅可以发挥教学民主,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可以开发同伴群体资源,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促使小组成员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促使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促使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形成集体意见,使大家的智慧经验在合作中得到分享,学习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实施。为了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在参与式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发主动探究
讨论是由问题引起的,它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后,并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要使反馈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有讨论的价值,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因此,在设计讨论提纲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度和广度;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学生容易出现认识或理解偏差的地方设问;从课文中重点语句引起等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学会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检验假设、然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小组讨论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了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布置了学生按要求讨论,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小组讨论只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实质上教师只是将小组讨论的设置作为形式上的东西去模仿。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小组代表陈述观点的时间等。如果教师不给足够的时间,小组讨论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训练交往技能,提高小组讨论质量
小组讨论不是把学生面对面地安排在一起就能如愿以偿的。我们常常发现在教师组织的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但他们各看各的书,各做各的事,小组讨论形同虚设,这就涉及学生在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要使小组讨论富有成效,教师必须不断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能。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推选代表在大组内交流。这样做可以克服小组讨论中由几个学习好的或是喜欢出风头的组员一手包办的现象,让学困生和不喜欢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讨论时都受到尊重,都有事可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共同成功。
学生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情况,予以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方法,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常用的方法有三种:1. 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名组员作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他同学将其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补充,得出完善的答案,再由小组长归纳;2. 辩论式:组长负责、按步交流,由组长综合归纳;3. 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的见解,由小组长归纳。
四、灵活分组、明确分工、拓宽师生活动空间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和讨论内容很多,而目前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分组基本上按座位次序就近搭配,这种分组方法在班额过大或教室狭小的条件下也是可行的,但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方法是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也是不符合新教材理念的。为了发挥小组学习优势,拓展师生互动空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教师要灵活分组。课前或课上,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的方式主要有:1. 合作讨论小组:一般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2. 班级排位法:以优等生为中心或以后进生为中心的“茶馆式”法;3. 自由组合法: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小组。全班讨论的时候,也可以按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由“秧田形”改为“马蹄形”、“回字形”、“正圆形”等,这种多元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增加了师生讨论的自由度。
讨论小组分好后,还要明确分工。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可以临时安排记录员、操音控制员等,同时按小组学习的要求,组织大家交流、争辩。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保小组讨论顺利进行
参与式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组讨论必须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保障,并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一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核心进行讨论,避免讨论的随意性;二是要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三是要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使群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的信息,对教学过程适当进行调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要对小组讨论的结果恰当地给予点拨和评价,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争论是必要的。教师要在全班讨论前,根据分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讨论的内容和形式,采用汇报、交流、辩论等形式交流。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做好引导、沟通工作,善于捕捉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激发学生交流、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得到知识水平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小组讨论
参与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英国的一些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让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国际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国际援助项目取得成功。后来引入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现在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我国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参与式教学法的影响。
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的参与者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参与式教学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
随着参与式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我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这是一种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获得自主性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组织形式的为课堂教学改革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但是,在具体实施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一些偏颇,成为流于形式的花架子。究其原因,实质上是一些老师并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小组讨论这个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
小组讨论使用得当,不仅可以发挥教学民主,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可以开发同伴群体资源,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促使小组成员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促使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促使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形成集体意见,使大家的智慧经验在合作中得到分享,学习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实施。为了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在参与式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发主动探究
讨论是由问题引起的,它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后,并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要使反馈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有讨论的价值,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因此,在设计讨论提纲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度和广度;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学生容易出现认识或理解偏差的地方设问;从课文中重点语句引起等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学会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检验假设、然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小组讨论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了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布置了学生按要求讨论,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小组讨论只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实质上教师只是将小组讨论的设置作为形式上的东西去模仿。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小组代表陈述观点的时间等。如果教师不给足够的时间,小组讨论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训练交往技能,提高小组讨论质量
小组讨论不是把学生面对面地安排在一起就能如愿以偿的。我们常常发现在教师组织的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但他们各看各的书,各做各的事,小组讨论形同虚设,这就涉及学生在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要使小组讨论富有成效,教师必须不断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能。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推选代表在大组内交流。这样做可以克服小组讨论中由几个学习好的或是喜欢出风头的组员一手包办的现象,让学困生和不喜欢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讨论时都受到尊重,都有事可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共同成功。
学生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情况,予以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方法,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常用的方法有三种:1. 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名组员作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他同学将其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补充,得出完善的答案,再由小组长归纳;2. 辩论式:组长负责、按步交流,由组长综合归纳;3. 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的见解,由小组长归纳。
四、灵活分组、明确分工、拓宽师生活动空间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和讨论内容很多,而目前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分组基本上按座位次序就近搭配,这种分组方法在班额过大或教室狭小的条件下也是可行的,但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方法是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也是不符合新教材理念的。为了发挥小组学习优势,拓展师生互动空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教师要灵活分组。课前或课上,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的方式主要有:1. 合作讨论小组:一般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2. 班级排位法:以优等生为中心或以后进生为中心的“茶馆式”法;3. 自由组合法: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小组。全班讨论的时候,也可以按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由“秧田形”改为“马蹄形”、“回字形”、“正圆形”等,这种多元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增加了师生讨论的自由度。
讨论小组分好后,还要明确分工。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可以临时安排记录员、操音控制员等,同时按小组学习的要求,组织大家交流、争辩。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保小组讨论顺利进行
参与式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组讨论必须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保障,并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一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核心进行讨论,避免讨论的随意性;二是要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三是要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使群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的信息,对教学过程适当进行调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要对小组讨论的结果恰当地给予点拨和评价,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争论是必要的。教师要在全班讨论前,根据分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讨论的内容和形式,采用汇报、交流、辩论等形式交流。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做好引导、沟通工作,善于捕捉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激发学生交流、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得到知识水平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