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短篇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重新人物解读。在时间就是灵魂的指导思想之下,指出四季的轮回就是主人公灵魂的成长。从而,运用弗式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里面的人物内心驱使展开了理性的审视,发现小说里展现的主人公的灵魂其实是在寻找自我并且得到释放的完整的时间过程。
关键词: 灵魂;自我;释放
中图分类号:I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9-028-007
《最蓝的眼睛》(1970)是托妮·莫里森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学理论之一,其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成为:潜意识论,人格结论等等。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不复杂,但是其包含的深层意义是值得探寻的。本文将运用人格理论,对主人公灵魂和自我的寻找以及释放的解读作为突破口,阐释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灵魂期望和释放。
一、灵魂的轮转
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柏罗丁把时间定为“世界灵魂的运动”。他认为“时间不可能是运动的,因为在时间中不可能有快或慢,而且被度量的不是时间,而只是一个时”。他还引用莱布尼茨的话:“理念本身不活动,活动的是心灵。”正如柏罗丁指出,时间就是灵魂的,也就是内心的活动。在这部小说中其呈现的时间轮转完美的表达出了灵魂的释放。时间在不停的留出轨迹,心灵的释放也慢慢的发生着改变,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时间作为精神和心灵的替代,在《最蓝的眼睛》中作者的安排是不寻常的。分成四个明显的部分,不是最为普遍的春夏秋冬,而是从秋到夏的顺序。恰恰小说人物的心灵历程随着季节的改变,慢慢得到了升华,进入新一回的轮转。这样泾渭分明的特殊的顺序,始终引导着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正如莫里森在《重现黑人历史》这篇文章中讨论得的主题,“人们为反抗毁灭,所展现的复杂的精神力量”。小说中精神力量,也就是主人公的期盼是显而易见的,并随着时间越加的剧烈。
小说每段部分都是由克劳蒂亚的内心独白开始的。可以看出,在每个季节前夕,这个黑人小女孩儿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是抱有强烈的希望的,她渴望看到成长和美好的变化。在这个不算特殊的1941,灵魂随着时间在不停的在转换轨迹。对于小克劳蒂亚来说,这和其他的年不一样,只因有了佩克拉。秋季,佩克拉成为了弗里达姐妹的朋友,她希望有人爱。寒冷的冬季,佩克拉继续寻找着爱,不拒绝混血孩子莫丽恩和裘尼尔“善意的嘲弄”。希望的春天,让人们想了佩克拉的妈妈波莉和爸爸乔利曾经的希望。美丽的夏天,佩克拉疯了,但是她“得到”了蓝眼睛。乔利在完成了所有的释放之后,死了。波莉仍旧在白人家里做最称职的佣人,因为这是最让她满足的事情。最后又回到了秋季,弗里达姐妹种下的花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还是不能够生长,但是佩克拉一家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归宿”。每一个季节都是佩克拉一家人的灵魂的祈祷,并且随着时间,慢慢的变为成熟。佩克拉和父母的灵魂渐渐的得到了灵魂的解脱。讲述者克劳蒂亚也感悟到了她种下的花为什么不能开花。小说是四季的流动,但更应该是黑人灵魂寻求的历程。
二、自我的追寻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我们与低等动物共同具备的心理部分,它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它是现实原则支配。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在这部小说中佩克拉的自我显得尤为重要。当她的父母吵架,佩克拉只能躲在被窝里祈祷的时候,她便渴望有双蓝眼睛。蓝眼睛可能会让她的父母不再吵架。她想要的是和白人女孩儿那样的快乐幸福,不被糖果店的老板歧视,不被同伴的人欺负,人们可以看着她并夸奖她。然而,在这样的白人统治的世界,她能够达到愿望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蓝眼睛。得到别人的肯定对她太重要了,她幼小心灵深处的自我无时无刻提醒她,拥有蓝眼睛。她只要能有自我的满足,就可以非常的快乐。本我的实现已经不重要了。佩克拉的母亲——-波莉是个脚有残疾的黑人女人。她的待遇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没有人询问她的饮食习惯,没有绰号,也没有人跟她开玩笑。如果她能和别人一样,会使她快乐,开心。她不像她的孩子佩克拉,她把快乐寄托在整理事物上面。从而能够达到自我。把家里和院子是她最开心的事情。通过这样的途径,她得到了暂时的满足。直到她遇到了乔利。短短的快乐的时光就不复存在了。没有了庭院可以收拾,她和乔利的婚姻变的越来越不好。整日的吵架和谩骂,占据了她的生活。现实要求她,要像白人那般。她的满足也停在了自我的满足上面。只要能得到白人的肯定她就可以拥有本我的快乐。最终在白人家当佣人的生活让她重新快乐起来,甚至忘却丈夫和孩子。
在乔利的一生中,寻找自我的历程更为艰巨。作为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婴儿,被姨奶奶抚养长大。不知都父亲是谁,然而寻找父亲的时候,又被父亲的举止大失所望。他的本我一直都在被压抑着,似乎都没有显现出来。甚至与女孩子第一次亲密过程中被两个白人被迫着目睹。有天,他看到坡脚的波莉,才发现什么是快乐。然而,与波莉的短暂的快乐,在白人世界里,也结束了。没有工作,使他越发的堕落。最终他也不再寻找自我了。在被社会抛弃的状态下,他选择了本我的追寻,不再顾虑现实的窘迫。甚至强奸了自己的女儿。
三个主人公的自我寻找非常的脆弱。但都有共同的特点,白人影响着他们的自我,他们所有的自我指向白人的标准。如果是黑人统治的社会,佩克拉不需要蓝眼睛,波莉也不会在白人家才能得到满足,乔利也会开始自我的满足。小说中对主人公自我的追寻刻画的非常深刻。同时也能看到黑人们在寻找自我的艰难和无奈。每个人的自我满足是不同的,然而,在种族意识强烈的国家,黑人的自我只能依附着白人的标准。
三、灵魂的释放
弗洛伊德说道:焦虑产生于自我,是自我对冲突所引起的结果的反应,是个体把冲突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或是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他的这种焦虑论又被称作“焦虑的信号理论”。佩克拉和她父母追寻自我的路上,虽然艰难,但还是得到了真正想要的。佩克拉一个黑人女孩子,想要一双蓝眼睛,整年祈求上帝。最后“得到”了。所以她变得很开心,自我就满足了。蓝眼睛——-是得到认可的自我。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佩克拉和弗里达姐妹的对话,同时揭示了佩克拉的状态的。她是疯了。就像一个得到长期压抑,导致焦虑症的患者在和医生的对话一般。不管,佩克拉的情况是如何的,读者可以看出,她很开心。一个精神病患者真的被医生救活了。这段对话,又像是做梦一样。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梦里,人的潜意识才能苏醒,才能得到解放。佩克拉最终释放了,把焦虑都抛开了。这也是黑人女孩儿特殊的方式。同时说明小说不仅是佩克拉精神释放的历程也揭示了黑人民族寻找自我的历程。
波莉仍旧在白人家里做着最贴心的佣人。她的精神焦虑在踏入白人家里开始就已经得到了释放。这看起是可悲的。她和她的女儿一定要在白人的阴影下才能得到自我的完整。然而无论如何,她在延续着寻找保持自我的完整。这就是她的释放,极其怜悯的释放。
小说的开始部分以“其实再没什么好说的了——除了问一个为什么。”开始到了结尾部分用“我们大家对此默许,认为受害者无权生存,毫无疑问我们错了。”结束。这些都通过克劳蒂亚的内心独白展示给读者的。同时,也足以说明,作者想通过黑人自己的眼睛看到并领悟到自我的寻找和释放是必然的。
莫里森自己说过“在我的小说,给读者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去理解……。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我开放性的结尾上。”《最蓝的眼睛》恰恰运用了特殊的讲述方式完成了主人公在灵魂深处寻找自我的历程和释放的必要。在白人的统治社会里,黑人寻找自我可能永远追随白人的标准,但是他们必须要做到释放。并且一代代不停地传承这样心灵的释放。
参考文献:
[1]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M]. New York: Plume,1970.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篇[M].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3]张荣.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M].论文天下,2007.
[4]杨鑫辉.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2002.
关键词: 灵魂;自我;释放
中图分类号:I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9-028-007
《最蓝的眼睛》(1970)是托妮·莫里森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学理论之一,其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成为:潜意识论,人格结论等等。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不复杂,但是其包含的深层意义是值得探寻的。本文将运用人格理论,对主人公灵魂和自我的寻找以及释放的解读作为突破口,阐释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灵魂期望和释放。
一、灵魂的轮转
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柏罗丁把时间定为“世界灵魂的运动”。他认为“时间不可能是运动的,因为在时间中不可能有快或慢,而且被度量的不是时间,而只是一个时”。他还引用莱布尼茨的话:“理念本身不活动,活动的是心灵。”正如柏罗丁指出,时间就是灵魂的,也就是内心的活动。在这部小说中其呈现的时间轮转完美的表达出了灵魂的释放。时间在不停的留出轨迹,心灵的释放也慢慢的发生着改变,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时间作为精神和心灵的替代,在《最蓝的眼睛》中作者的安排是不寻常的。分成四个明显的部分,不是最为普遍的春夏秋冬,而是从秋到夏的顺序。恰恰小说人物的心灵历程随着季节的改变,慢慢得到了升华,进入新一回的轮转。这样泾渭分明的特殊的顺序,始终引导着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正如莫里森在《重现黑人历史》这篇文章中讨论得的主题,“人们为反抗毁灭,所展现的复杂的精神力量”。小说中精神力量,也就是主人公的期盼是显而易见的,并随着时间越加的剧烈。
小说每段部分都是由克劳蒂亚的内心独白开始的。可以看出,在每个季节前夕,这个黑人小女孩儿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是抱有强烈的希望的,她渴望看到成长和美好的变化。在这个不算特殊的1941,灵魂随着时间在不停的在转换轨迹。对于小克劳蒂亚来说,这和其他的年不一样,只因有了佩克拉。秋季,佩克拉成为了弗里达姐妹的朋友,她希望有人爱。寒冷的冬季,佩克拉继续寻找着爱,不拒绝混血孩子莫丽恩和裘尼尔“善意的嘲弄”。希望的春天,让人们想了佩克拉的妈妈波莉和爸爸乔利曾经的希望。美丽的夏天,佩克拉疯了,但是她“得到”了蓝眼睛。乔利在完成了所有的释放之后,死了。波莉仍旧在白人家里做最称职的佣人,因为这是最让她满足的事情。最后又回到了秋季,弗里达姐妹种下的花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还是不能够生长,但是佩克拉一家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归宿”。每一个季节都是佩克拉一家人的灵魂的祈祷,并且随着时间,慢慢的变为成熟。佩克拉和父母的灵魂渐渐的得到了灵魂的解脱。讲述者克劳蒂亚也感悟到了她种下的花为什么不能开花。小说是四季的流动,但更应该是黑人灵魂寻求的历程。
二、自我的追寻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我们与低等动物共同具备的心理部分,它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它是现实原则支配。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在这部小说中佩克拉的自我显得尤为重要。当她的父母吵架,佩克拉只能躲在被窝里祈祷的时候,她便渴望有双蓝眼睛。蓝眼睛可能会让她的父母不再吵架。她想要的是和白人女孩儿那样的快乐幸福,不被糖果店的老板歧视,不被同伴的人欺负,人们可以看着她并夸奖她。然而,在这样的白人统治的世界,她能够达到愿望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蓝眼睛。得到别人的肯定对她太重要了,她幼小心灵深处的自我无时无刻提醒她,拥有蓝眼睛。她只要能有自我的满足,就可以非常的快乐。本我的实现已经不重要了。佩克拉的母亲——-波莉是个脚有残疾的黑人女人。她的待遇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没有人询问她的饮食习惯,没有绰号,也没有人跟她开玩笑。如果她能和别人一样,会使她快乐,开心。她不像她的孩子佩克拉,她把快乐寄托在整理事物上面。从而能够达到自我。把家里和院子是她最开心的事情。通过这样的途径,她得到了暂时的满足。直到她遇到了乔利。短短的快乐的时光就不复存在了。没有了庭院可以收拾,她和乔利的婚姻变的越来越不好。整日的吵架和谩骂,占据了她的生活。现实要求她,要像白人那般。她的满足也停在了自我的满足上面。只要能得到白人的肯定她就可以拥有本我的快乐。最终在白人家当佣人的生活让她重新快乐起来,甚至忘却丈夫和孩子。
在乔利的一生中,寻找自我的历程更为艰巨。作为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婴儿,被姨奶奶抚养长大。不知都父亲是谁,然而寻找父亲的时候,又被父亲的举止大失所望。他的本我一直都在被压抑着,似乎都没有显现出来。甚至与女孩子第一次亲密过程中被两个白人被迫着目睹。有天,他看到坡脚的波莉,才发现什么是快乐。然而,与波莉的短暂的快乐,在白人世界里,也结束了。没有工作,使他越发的堕落。最终他也不再寻找自我了。在被社会抛弃的状态下,他选择了本我的追寻,不再顾虑现实的窘迫。甚至强奸了自己的女儿。
三个主人公的自我寻找非常的脆弱。但都有共同的特点,白人影响着他们的自我,他们所有的自我指向白人的标准。如果是黑人统治的社会,佩克拉不需要蓝眼睛,波莉也不会在白人家才能得到满足,乔利也会开始自我的满足。小说中对主人公自我的追寻刻画的非常深刻。同时也能看到黑人们在寻找自我的艰难和无奈。每个人的自我满足是不同的,然而,在种族意识强烈的国家,黑人的自我只能依附着白人的标准。
三、灵魂的释放
弗洛伊德说道:焦虑产生于自我,是自我对冲突所引起的结果的反应,是个体把冲突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或是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他的这种焦虑论又被称作“焦虑的信号理论”。佩克拉和她父母追寻自我的路上,虽然艰难,但还是得到了真正想要的。佩克拉一个黑人女孩子,想要一双蓝眼睛,整年祈求上帝。最后“得到”了。所以她变得很开心,自我就满足了。蓝眼睛——-是得到认可的自我。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佩克拉和弗里达姐妹的对话,同时揭示了佩克拉的状态的。她是疯了。就像一个得到长期压抑,导致焦虑症的患者在和医生的对话一般。不管,佩克拉的情况是如何的,读者可以看出,她很开心。一个精神病患者真的被医生救活了。这段对话,又像是做梦一样。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梦里,人的潜意识才能苏醒,才能得到解放。佩克拉最终释放了,把焦虑都抛开了。这也是黑人女孩儿特殊的方式。同时说明小说不仅是佩克拉精神释放的历程也揭示了黑人民族寻找自我的历程。
波莉仍旧在白人家里做着最贴心的佣人。她的精神焦虑在踏入白人家里开始就已经得到了释放。这看起是可悲的。她和她的女儿一定要在白人的阴影下才能得到自我的完整。然而无论如何,她在延续着寻找保持自我的完整。这就是她的释放,极其怜悯的释放。
小说的开始部分以“其实再没什么好说的了——除了问一个为什么。”开始到了结尾部分用“我们大家对此默许,认为受害者无权生存,毫无疑问我们错了。”结束。这些都通过克劳蒂亚的内心独白展示给读者的。同时,也足以说明,作者想通过黑人自己的眼睛看到并领悟到自我的寻找和释放是必然的。
莫里森自己说过“在我的小说,给读者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去理解……。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我开放性的结尾上。”《最蓝的眼睛》恰恰运用了特殊的讲述方式完成了主人公在灵魂深处寻找自我的历程和释放的必要。在白人的统治社会里,黑人寻找自我可能永远追随白人的标准,但是他们必须要做到释放。并且一代代不停地传承这样心灵的释放。
参考文献:
[1]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M]. New York: Plume,1970.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篇[M].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3]张荣.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M].论文天下,2007.
[4]杨鑫辉.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