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小学作文与现代作家的培育》启示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文】李宗刚 :《民国中小学作文与现代作家的培育》,原载于《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总第250期。
  【原文提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许多人接受了民国教育体制的中小学教育。其中,国文课的作文教育为学生成长为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教育体制中,中小学作文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深刻地影响了学生早期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注重个性发展和情感抒发的作文理念,使得学生摆脱了传统私塾策论式写作模式的束缚。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一是注重了学生写作内在规律的把握;二是促进了中小学学生对文章写作的兴趣;三是注重采取不同的形式促成了其文学创作的社会化;四是注重图书馆在学生作文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总的来看,中小学的作文教育在培养中小学学生成长为现代作家的过程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绩,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队伍的主力军,为大学更好地进行文学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出了一大批现代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应用的贡献。
  李宗刚先生的这一篇论文将现代作家培育与中小学作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从社会性的文学创作与教育性的作文教学互动角度做了深入研究,可谓视野宏阔,角度新颖。这个选题学术界也少有人研究,很有创新价值。经研究,李宗刚先生认为:“中小学的作文教育在培养中小学学生成长为现代作家的过程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绩,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队伍的主力军,为大学更好地进行文学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出了一大批现代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应用的贡献。”。他对民国中小学作文的实际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并继而提出“中小学作文写作教育恰是现代作家诞生的摇篮”这一个独具特色的观点。“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五四作家,接受的是晚清的新式教育,此后成长起来的许多作家,接受的大都是民国教育体制的中小学教育。其中,中小学国文课程中的作文教育对他们成为作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民国教育体制中,中小学作文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奠定了他们成长为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基本底色,尤其是那种注重个性发展和情感抒发的作文教育理念,使他们摆脱了传统私塾固有的策论式写作模式的束缚。民国中小学作文教育之所以能够对现代作家的培养发挥作用,归根结底,在于民国教育体制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离开了民国教育体制,就没有中小学作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不会有后来的一大批现代作家的出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中小学作文写作教育恰是现代作家诞生的摇篮。”
  全文紧扣“民国中小学作文与现代作家的培育”,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有序推进,即:(1)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有哪些新的特点?(2)民国时期中小学作文教学对现代作家成长有哪些积极作用?(3)中小学的作文教育对造就现代作家的实际成绩如何?
  一、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有哪些新的特点?
  在纵向详细梳理民国教育体制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动态演进的基础之上,文章提炼出了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特点:(1)“作文教学不再像科举考试那样,仅仅注重策论的写作,而是注重对作文素养的全面提升。”(2)“作文教育不再像传统的科举考试那样,仅僅注重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等传统的经典,而是注重通过启发式的教学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生发与培养,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文学思维,为其文学创作拓展了无限的空间。”作者认为,“传统的科举应试文以其固定的写作模式规范着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受传统习作思维惯性的影响,很难实现自我独立思维的突破。”而“自我独立思维的突破”正是现代作家在思维层面至关重要的成长条件。具体而论,过去策论文的写作往往脱离学生的写作实际,学生的个人经验、个人情感得不到真实、自然的抒发,这就必然容易造成“假、大、空”的写作状况。另外,私塾教师所遵循的僵化、刻板的写作训练模式也只会抑制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扼杀学生的创作个性、创造潜能。幸运的是,民国时期一些接受过新文化影响的现代教师,“他们在实现自我文学写作转型的同时,也越来越体察到旧式文体存在的弊端”,还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参与作文写作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作文写作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学生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3)“作文教学注重语体文写作,不再以文言文写作为圭臬,鼓励学生‘吾手写吾口’。语体文以其强烈的可感性便于学生掌握,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叶圣陶就把作文比作说话,学生只有在有话可说的情况下,才有东西去写,才会有为文的冲动。”1920年,将“国文”改为“国语”,这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大事。“语体文写作便在民国教育体制中获得了确立,制度上的保障使得语体文写作和语体文教学获得长足的发展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新的写作思维习惯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4)“作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在传统的习作练习中,学生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余地。民国建立以后,中小学的作文训练便有了新的改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创作内容,符合学生性情发展的文体形式,逐渐被提升到中小学作文训练的议程之中。”
  由上可知,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经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之后,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范式轰然坍塌,现代作文教学已经形成了新的实践平台、新的话语体系、新的发展方向。中小学作文教学范式的现代转型,其实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政治制度层面涉及到共和政体的建立,经济方面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思想层面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现代启蒙思潮的传播与接受;语体层面涉及到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在语文教育中取得合法地位”;写作范本方面涉及到新文学运动,有了很多可供模仿的优秀白话文作品;还有随着教育国家化,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构,废除或改良私塾,兴建现代师范学校,培养新一代的教师,这为现代语体文写作教学提供了师资准备,“一大批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教师,如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王森然、阮真等,积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构,还为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提供了体制保障,“在民国教育体制下的作文教学已经有了体制的保障,在法定的中学章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过去不受关注的学生作文写作,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从社会属性来看,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作文教学受到现代公共理性的支配,属于社会公共事业,可是私塾作文训练只是属于家族内部的事务。在新的社会平台上、新的教育系统中,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自然有了新的“跑道”,有了新的内涵,“中小学的这种作文教育,使得学生从那种以科举为鹄的的传统策论教育模式中解放了出来,为他们自主、自由地表达自我的思想与情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现代作家,“他们早在中小学时期便表现出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潜在能力。究其根源,这与他们早期所接受的中小学作文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民国时期中小学作文教学对现代作家成长有哪些积极作用?
  从新式作文教学与现代文学写作的内在一致性角度,文章认为:“现代文学的写作,注重作家自我生活的表现,注重作家自我感情的表现。在这种新式作文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现代作家。”民国时期中小学作文教学对现代作家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如下:(1)“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注重了学生写作内在规律的把握,通过不同的层级,来逐渐地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遵循这样一个教学特点:低年级重客观记叙,随着年级的增高,主观议论的成分增多。这一符合教学规律的训练方式逐步实现了学生作文水平的层次化提高。”(2)“民国中小学作文教育,促进了中小学学生对文章写作的兴趣,中国现代作家中的绝大多数在中小学时都受过良好的作文训练。在中小学学习阶段,新式教师引进的新鲜学习内容也为中学时期的学生们展开了一片广阔的文学天地。五四后一代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中,便有诸如朱自清、巴金、冰心、丁玲这样的现代作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正是缘于其在中学时期接受的文学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创作兴趣。”(3)“民国中小学作文教育,注重采取不同的形式促成了其文学创作的社会化,这对学生成长为现代作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作为公共领域,颠覆了传统社会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互联互通的现代生活。那么,中小学学生之间的互联互通除了共处一个班级、共聚于一个学校之外,还通过社团、壁报、报刊等形式,为学生营构了一个促进其文学创作的现代空间。学生在此期间的写作,自然就获得了初级形式上的社会化,这对他们嗣后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预演的作用。”(4)“民国中小学作文教育,注重图书馆在学生作文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这破除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打通了学校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传统的私塾中,用来藏书的馆所规模偏小、内容单一,藏书大都集中在用来应对科举的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典籍。民国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图书馆在学校中的作用开始得到了凸显,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图书馆,即便是中小学没有正规的图书馆,可以供学生阅读的课外场所也得到了普及。”
  由上可知,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确实契合了现代文学写作的内在特性,对现代作家群体的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综合起来看,这种积极影响的要点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1)对现代写作主体性的培养,为现代作家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作文教学不是培养“臣民”的写作能力,而是要培养真正的写作主体,即人格独立,思想自由,鼓励自主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负责任的理性表达。这就需要把握学生写作的内在规律,悉心培育学生对文章写作的兴趣,发掘学生文学创作的无穷潜力。(2)写作空间的拓展,为现代作家成长创设了积极、有利条件。“中小学作为公共领域”,与现代社会生活是互联互通的生态关系,现代学校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的生成与建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促进其文学创作的现代空间”,这是私塾作文训练不曾有过的。加上新式教师为学生源源不断地引入社会的“源头活水”,就能够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文学天地”。另外,图书馆作为学校标配,“破除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打通了学校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也为学生的文学创作创设了优良的条件。总之,当时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理念、要求与现代文学创作的内在精神、内在规律趋向一致,“由此培育出来的学生,一旦把淤积于内心的‘块垒’用明白晓畅的白话文呈现出来,自然就汇聚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洪流之中”。
  三、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育对造就现代作家的实际成绩如何?
  文章认为:“中小学的作文教育在培养中小学学生成长为现代作家的过程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绩。”具体体现如下:(1)“在民国教育体制中,中小学的作文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队伍中的生力军。”文章认为,“现代作家主要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很清楚的,那些从中小学的作文教育中得到淬炼的学生,成为现代作家的可靠的生力军。我们如果对那些接受文学教育的现代作家的基本情形加以分析,便可以看到,许多现代作家,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历,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更多地得益于其接受的中小学国文课程中的作文教育。这种情形在左翼文学作家队伍中更带有普遍性。”(2)“在民国教育体制中,各个大学均注重学生的作文所占的比重,这就在客观上使得中小学的作文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值得肯定的是,在民国教育体制中,作文考试获得了应有的凸显。这对学生的作文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一些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中小学教职,这就弱化了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壁垒,有助于中小学学生在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教职之后,边教学边从事文学创作,从而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4)“民国教育体制解决了中小学学生的情感与思想,作文成为他们抒发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这使作文教育超越了功利性的诉求,为学生通过文学创作获得更加久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社会中,私塾教育尽管也重视作文,但这和现实社会人生是毫无关涉的。”
  总之,民国教育体制下的作文教育,对现代作家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每一位现代作家由学生身份到作家身份的转变,都离不开他们曾经接受的中小学作文教育的深刻影响。……没有民国教育体制作为支撑,就没有中小学作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大批现代作家的诞生。”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作为现代科层体系下的作文教育,按照工业流水线的方式来运作,追求标准规格,统一口径,对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表达也有潜在威胁。另外古代文言写作经验也值得批判性吸纳,毕竟现代语体文写作教学的文化根脉在古典写作。
  四、启示
  (一)中小學作文教学的战略价值
  从宏阔的文化背景、跨学科的角度,文章发现了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作家群崛起的内在关联,“中小学作文写作教育,恰是民国时期现代作家诞生的摇篮”。这启示我们要跳出狭窄、逼仄的学科视域来看待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战略价值。从现代文明人的培养来看,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战略价值,不仅仅是为现代作家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她还要为现代人文明素养的培育奠基。基础教育12年的作文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明素养、人格健康,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社会生存与职业发展。可以说,如果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大面积低下,就意味着整个基础教育质量还存有缺陷,亟待提高。过去我们常采用静态、线性切分的方式来看待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之作文教学的地位,常把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看出是书面表达的技能训练。之所以会得出这个错误的观点,根源上是看待这个问题的方法论出错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要不要培养作家
  曾经有媒体热衷于讨论“中小学作文教学要不要培养作家”这类话题。通过李宗刚先生的研究,我们知道“在民国教育体制中,中小学的作文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队伍中的生力军”“中小学作文写作教育,恰是民国时期现代作家诞生的摇篮”。可见,“中小学作文教学要不要培养作家”这一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样来激发孩子们的文学创作潜能,培育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为有成为作家潜质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从宏观上来说,中小学作文教学与作家培育这两者其实是一个双向互变的过程,属于动态耦合关系。这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即使很多同学成不了作家,可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培育,他们的心灵世界会更加丰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会更大。最担心的是以中小学不培养作家为名,大张旗鼓地搞应试作文模板训练,那只会与育人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须提出“探索现代语体文写作教学传统”新命题
  文章从“民国中小学作文与现代作家的培育”两个方面做跨学科研究,其中“现代作家的培育”属于现当代文学学科范畴。现当代文学作为学科与古代文学比肩而立,已经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早已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人才梯队、系列经典成果,以及本硕博人才培养模式。可是,现代中小学作文教学已经有一百余年历史,教学实践经验极为丰富,可是至今“现代语体文写作教学传统”还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甚至连一个科学概念都还不是,更遑论研究、提炼“现代语体文写作教学传统”。大家高度重视写作文体,可是相对忽略写作语体。应该说,“探索现代语体文写作教学传统”这个命题兼具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因为从清末民国以来中小学语体文写作教学有许多前无古人的新探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探索现代语体文写作教学背后的原因、机理、新质,必然具有学术价值。具体问题如,现代写作主体性问题,现代写作语体、文体,学生写作动机培育,现代语体文的写作空间生产,现代语体文分级分类体系,古代文言文写作教学与现代语体文写作教学比较等等。
  [本文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清末民国写作课程转型研究”(14YS039)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回顾课改,在诗歌教学方面,方家探索出了许多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囿于中考、高考等诸多因素,在诗歌课堂教学中还多固守着诗歌讲读、训练等一般程式。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弱化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比较浅显,没有体现出真正地自主学习诗歌的过程。评点,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能够充分地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契合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试图借
解读一篇文本的动机,常常源于这篇文本给读者带来的冲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诸多优秀的文本,总能在应试的隙缝里,发现一些原本以为不起眼实则力量无穷的文本。《鸟啼》便是其中的一篇!  一、寒冬之抑  文中写寒冬并不多,直接写的只有文首一段,而且写得很是简单:几个星期的严冬,鸟儿死去了,到处都是鸟儿的血衣。  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却以为这一段的教学绝不可简单带过,因为当我们以之作为经典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所谓“共生写作”,就是和大家共享生活素材,一起讲故事,一起写作文。用特级教师黄厚江所举的一个生活事例来演绎就更直观了:渔夫不需要跟儿子讲撒网的N种方法,直接跟着他上船捕鱼,在捕鱼中学会捕鱼,这是唯一的也是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同理,最科学最有效的写作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当然,学生可以和老师,和同学,和自己,甚至和课堂之外的他人一起写作。这令我不得不佩服黄老师那本色而朴质的农民式智慧。  
语文界似乎陷于一种顾此失彼的游戏:在某一阶段,趋向于语言,过分强调工具性;在另一阶段,又容易趋向于人文内容,过分强调人文性。  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之后,“人文性”强势介入,引起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大肆挖掘人文价值,隆重推出文化专题,精心挖掘历史底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样的现象早已受到有识之士的批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语言”,把课文当做普通的训练材料,搞纯技术操作,使课堂失
从中国文脉来看,文史本是不分家的!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重文轻史甚至是忽视历史的情形,笔者以为是不妥的。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三个观点供同行參考。  一、以史为背景读文  文史本不分家,语文的人文性很多时候都来自于历史。高中语文的史感培养,除了来自于文言文之外,新闻通讯类的文本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触摸现代史与当代史,而学生形成的史感,也可以驱动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故笔者以为,以历史事实为背
我初识郭锋是在1997年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期间,外表俊朗、言谈优雅、思维严谨的他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他大学毕业后到湖北宜昌工作,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即使当上了校长之后也情系语文。在初中语文教改这片热土上,他收获了丰硕的教学实践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得到过刘国正等语文教育名家的悉心指导甚至高度肯定。2010年,他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并受聘我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兼职教授。2012年,调
【评析样本】  陈新元.《高中议论文差异化写作教学与质量目标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6  刘中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培育策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6  杨添淇.《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6  刘佳.《初中微写作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6  成龙.《写作课的教学逻辑》,《语文学习》,2016  吴娟.《概念图支持高中议论文写作构思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以降,话题作文凭其宽限的文体要求,顺应了“有话可写”的普适性要求,长期强势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因其文体的模糊性和散文式的阐述不利于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广受诟病。而论述文崇理性,尚思辨,求深度的美学特性正成为新高考作文最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取向。  如: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关语文教学“道”“器”之争,也即有关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争论,不知因何而起,也不知何时能止。给人的总是一种此中有真味, 欲说又无言的滋味。  近来,重读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有六条基本内容。其中第四条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就是说育人是所有老师的责任,这些老师是不分学科的,育人是所有学科共同来承担的任务。  但是我们中小学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语文强化课外阅读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相比较有其不足之处。其一,课内阅读量是有限的。其二,课内阅读极少有泛读指导,而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