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队审计期望差是指军队官兵对审计人员的期望与审计人员自身执业水平和业绩的差异。其中,审计期望差既包括由于审计人员审计能力不足而形成的差异,也包括由于军队人员认识的错误而形成的差距,是审计工作中存在的显著问题,随着军队审计在军队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解决军队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极为紧迫,对军队审计期望差的分析研究尤为重要。
一、审计准则的原因
审计准则是由国家审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制定的,用以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资格,规范和指导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制约因素,审计准则存在某种程度的滞后、局限性,并影响制约了审计实施过程,是造成不同程度审计期望差的重要原因。
(一)审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
从第一套审计准则-美国《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到审计史上著名的"审计准则大讨论",直至现代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审计准则总是适应社会经济情况的需要而制定的,而这种需要又总是先于审计准则的制定。由于审计准则是审计职业界与社会达成的契约,因此在缔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公共选择,即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公共讨论,才能将这些公意反映在审计准则中,因此审计准则的制定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不可避免便会造成了审计期望差的形成。
(二)审计准则制定部门的局限性
在我国,由于制定准则的部门只是一个行业自律组织,不是政府部门,在形式上也不具备代表公共利益的资格,因此,它所制定的自认为比较合理的工作标准对公众来说是没有约束力的。尤其是在遇到法律诉讼时,审计师以对社会公众没有约束力的职业准则为依据来为自己辩护,显然是不被公众所接受的。而且,从历史角度来看,职业界一向都存在对自我利益的过度保护。从这一意义上,审计准则就可以视为审计师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为自己设计的规避法律风险的制度,这是一种内部有效而对社会公众没有约束力的制度。这时,即使审计师再尽力按照审计准则实施审计工作,达到最合理的质量水平也是与社会公众的期望有差距的。
(三)审计准则自身的缺陷
自审计准则产生之日起就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为了与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相适应,审计准则体系不断壮大,规则不断增加,但审计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纠正规则导向带来的偏差,审计准则的制定开始强调原则导向。这种对原则导向的转向受到审计师执业水平和审计环境的影响。当内外条件不具备时,原则导向的审计准则会成为一纸空文,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另外,由于对军队审计人员实际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多是有军队官兵进行的,而军队官兵作为非财务审计人员对专业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与军队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评价肯定会出现偏差,这也导致了军队审计期望差的出现,成为军队审计期望差的构成部分。
二、军队审计环境的制约
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中,审计具有特定的需求和供给,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形成了审计期望差距。
(一)现代军队审计体制的不完善
体制性因素使军队审计的业绩反映不充分, 而其他人员认为军队审计业绩应该超越审计规范的要求。在现行审计体制下, 作为体现军队审计业绩主要形式的审计报告或多或少地带有首长或部门的观点,在这种体制下, 审计部门正常履行了职责, 而审计报告却体现不出来, 其他人员并不认为是审计体制造成的,而只期望军队审计查出什么报什么。二是现行军队审计规范存在的不足使军队审计业绩无法达到推定的水平。目前我军现有的审计规范在军队审计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衔接不顺畅、配套不完备、修订不及时、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归根结底, 会使其他人员推定审计业绩达不到他们期望的水平, 从而形成期望差。
(二)军队审计风险和质量不匹配
军队审计受时间、经费、人力资源、取证权限等方面的影响而使现实审计质量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军队审计任务受上级要求、时间、经费和人员素质的制约, 当前军队审计面临机构编制人员少, 任务重, 经费紧张, 可合理搭配的人力资源少等困难, 能以审计规范的低端标准完成任务已属不易。此外, 军队审计只能在军队系统封闭运行, 审计取证权、证据保全措施只限于军队内部, 对涉及地方经济事项的审计取证和证据保全措施较难取得,这样,理想的审计质量就难于保障,而官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是要查清一切违法违纪的行为,两相比较,审计期望差的产生也是必然结果。
(三)军队审计资源供求矛盾的存在
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的供给和需求有所变化。首先,审计结果具有外部经济性,利益相关者作为理性人会要求更多的审计服务,但作为审计服务的提供者其外部经济利益没有内部化,就会导致供给小于社会需求;其次,在軍队这个特殊群体中,审计在人员配备,技术要求,资金操作,取证权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相对于无限的审计需求,供给明显有所欠缺;再次,审计所提供的审计结果则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审计结果的非排他性,在审计信息的供给过程中无法排除其他利益相关者从审计结果中获得利益,容易出现审计信息使用者"搭便车"的情况。因此,在军队这个非有效市场内部,审计供给相对需求不足,这种审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就造成了军队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
三、军队官兵对军队审计认知的有限性
(一)"深口袋"理论对军队官兵的误导
"深口袋"理论适用于军队内部这个特殊群体中。当军队内部因为人为操纵或其他非审计原因,出现贪污腐败案例或豆腐渣工程,为军队带来损失时,相关受害人就会指控审计部门工作的失败,军队领导如受"深口袋"理论影响,亦会将一部分过失转嫁与审计部门。这种因受"深口袋"理论影响而把过多的要求转嫁给审计部门与审计部门自身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军队审计期望差距。
(二)军队官兵对审计工作存在误解
因为历史,教育,制度等原因,军队官兵对审计职业界也可能会有许多误解,这种期望差距源自于军队官兵对审计作用的过高期望,他们在评判审计作用时不考虑现实中的客观约束,单单以满足自己的期望程度作为期望的标准。有些军队官兵认为,经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中绝对不存在错误和舞弊,会计信息和客观实际是一致的,就像买了保险一样。这种判断的准则是远远的超出了客观的判定标准的。因此,对于审计准则的误解,在正常准则指导下的审计工作结果必定远远达不到军队官兵的期望值,军队审计期望差距必然产生。
四、军队审计人员的原因
(一)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目前,在军队中存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有限,胜任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军队审计人员的来源复杂,大多是从财务或是其他专业改行到审计行业,理论基础专业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基层审计人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得到过任何资格认证或接受专业培训,而审计本身是一个相当严谨而又专业的职业,执业过程中会面临各样的审计假设和不确定事项,就更需要审计人员专业的素养和长期经验的积累去加以判断和分析。另一方面,军队建设的许多方面正在慢慢和社会接轨,军事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军队审计技术发展的速度。当军队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各种欺诈因素联系在一起时,往往让大多数审计人员不知所措。最后,随着时间不断推进,社会在发展,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跟进、演变,军队审计人员的再教育体质并不完善。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造成审计期望差距。
(二)军队对审计人员的监管不到位
与其它的行业不同,审计只受自我行业协会规范来约束。军队审计虽然接受军队领导,但我军的会计基础从财务审计部门成立到现在相对比较薄弱,军队审计部门接受双重领导的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双重领导不力,监管也就变得弱化,另一方面军队经济依托于当地经济,军队审计只是在军队系统内部封闭运行,对于内外勾结的舞弊案件,审计人员未必都能一一查清,这样检验军队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需要加强对审计部门及其审计师的约束力,起到真正的规范和制裁的角色。
一、审计准则的原因
审计准则是由国家审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制定的,用以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资格,规范和指导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制约因素,审计准则存在某种程度的滞后、局限性,并影响制约了审计实施过程,是造成不同程度审计期望差的重要原因。
(一)审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
从第一套审计准则-美国《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到审计史上著名的"审计准则大讨论",直至现代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审计准则总是适应社会经济情况的需要而制定的,而这种需要又总是先于审计准则的制定。由于审计准则是审计职业界与社会达成的契约,因此在缔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公共选择,即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公共讨论,才能将这些公意反映在审计准则中,因此审计准则的制定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不可避免便会造成了审计期望差的形成。
(二)审计准则制定部门的局限性
在我国,由于制定准则的部门只是一个行业自律组织,不是政府部门,在形式上也不具备代表公共利益的资格,因此,它所制定的自认为比较合理的工作标准对公众来说是没有约束力的。尤其是在遇到法律诉讼时,审计师以对社会公众没有约束力的职业准则为依据来为自己辩护,显然是不被公众所接受的。而且,从历史角度来看,职业界一向都存在对自我利益的过度保护。从这一意义上,审计准则就可以视为审计师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为自己设计的规避法律风险的制度,这是一种内部有效而对社会公众没有约束力的制度。这时,即使审计师再尽力按照审计准则实施审计工作,达到最合理的质量水平也是与社会公众的期望有差距的。
(三)审计准则自身的缺陷
自审计准则产生之日起就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为了与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相适应,审计准则体系不断壮大,规则不断增加,但审计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纠正规则导向带来的偏差,审计准则的制定开始强调原则导向。这种对原则导向的转向受到审计师执业水平和审计环境的影响。当内外条件不具备时,原则导向的审计准则会成为一纸空文,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另外,由于对军队审计人员实际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多是有军队官兵进行的,而军队官兵作为非财务审计人员对专业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与军队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评价肯定会出现偏差,这也导致了军队审计期望差的出现,成为军队审计期望差的构成部分。
二、军队审计环境的制约
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中,审计具有特定的需求和供给,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形成了审计期望差距。
(一)现代军队审计体制的不完善
体制性因素使军队审计的业绩反映不充分, 而其他人员认为军队审计业绩应该超越审计规范的要求。在现行审计体制下, 作为体现军队审计业绩主要形式的审计报告或多或少地带有首长或部门的观点,在这种体制下, 审计部门正常履行了职责, 而审计报告却体现不出来, 其他人员并不认为是审计体制造成的,而只期望军队审计查出什么报什么。二是现行军队审计规范存在的不足使军队审计业绩无法达到推定的水平。目前我军现有的审计规范在军队审计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衔接不顺畅、配套不完备、修订不及时、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归根结底, 会使其他人员推定审计业绩达不到他们期望的水平, 从而形成期望差。
(二)军队审计风险和质量不匹配
军队审计受时间、经费、人力资源、取证权限等方面的影响而使现实审计质量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军队审计任务受上级要求、时间、经费和人员素质的制约, 当前军队审计面临机构编制人员少, 任务重, 经费紧张, 可合理搭配的人力资源少等困难, 能以审计规范的低端标准完成任务已属不易。此外, 军队审计只能在军队系统封闭运行, 审计取证权、证据保全措施只限于军队内部, 对涉及地方经济事项的审计取证和证据保全措施较难取得,这样,理想的审计质量就难于保障,而官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是要查清一切违法违纪的行为,两相比较,审计期望差的产生也是必然结果。
(三)军队审计资源供求矛盾的存在
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的供给和需求有所变化。首先,审计结果具有外部经济性,利益相关者作为理性人会要求更多的审计服务,但作为审计服务的提供者其外部经济利益没有内部化,就会导致供给小于社会需求;其次,在軍队这个特殊群体中,审计在人员配备,技术要求,资金操作,取证权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相对于无限的审计需求,供给明显有所欠缺;再次,审计所提供的审计结果则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审计结果的非排他性,在审计信息的供给过程中无法排除其他利益相关者从审计结果中获得利益,容易出现审计信息使用者"搭便车"的情况。因此,在军队这个非有效市场内部,审计供给相对需求不足,这种审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就造成了军队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
三、军队官兵对军队审计认知的有限性
(一)"深口袋"理论对军队官兵的误导
"深口袋"理论适用于军队内部这个特殊群体中。当军队内部因为人为操纵或其他非审计原因,出现贪污腐败案例或豆腐渣工程,为军队带来损失时,相关受害人就会指控审计部门工作的失败,军队领导如受"深口袋"理论影响,亦会将一部分过失转嫁与审计部门。这种因受"深口袋"理论影响而把过多的要求转嫁给审计部门与审计部门自身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军队审计期望差距。
(二)军队官兵对审计工作存在误解
因为历史,教育,制度等原因,军队官兵对审计职业界也可能会有许多误解,这种期望差距源自于军队官兵对审计作用的过高期望,他们在评判审计作用时不考虑现实中的客观约束,单单以满足自己的期望程度作为期望的标准。有些军队官兵认为,经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中绝对不存在错误和舞弊,会计信息和客观实际是一致的,就像买了保险一样。这种判断的准则是远远的超出了客观的判定标准的。因此,对于审计准则的误解,在正常准则指导下的审计工作结果必定远远达不到军队官兵的期望值,军队审计期望差距必然产生。
四、军队审计人员的原因
(一)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目前,在军队中存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有限,胜任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军队审计人员的来源复杂,大多是从财务或是其他专业改行到审计行业,理论基础专业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基层审计人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得到过任何资格认证或接受专业培训,而审计本身是一个相当严谨而又专业的职业,执业过程中会面临各样的审计假设和不确定事项,就更需要审计人员专业的素养和长期经验的积累去加以判断和分析。另一方面,军队建设的许多方面正在慢慢和社会接轨,军事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军队审计技术发展的速度。当军队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各种欺诈因素联系在一起时,往往让大多数审计人员不知所措。最后,随着时间不断推进,社会在发展,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跟进、演变,军队审计人员的再教育体质并不完善。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造成审计期望差距。
(二)军队对审计人员的监管不到位
与其它的行业不同,审计只受自我行业协会规范来约束。军队审计虽然接受军队领导,但我军的会计基础从财务审计部门成立到现在相对比较薄弱,军队审计部门接受双重领导的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双重领导不力,监管也就变得弱化,另一方面军队经济依托于当地经济,军队审计只是在军队系统内部封闭运行,对于内外勾结的舞弊案件,审计人员未必都能一一查清,这样检验军队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需要加强对审计部门及其审计师的约束力,起到真正的规范和制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