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总结平时的观察和实际经验,发现语文习作评价“无的放矢”“面面俱到”的问题阻碍了习作教学的有效进行。针对种种情况,我提出了“点面结合”的習作评价方式,优化习作评价。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有的放矢,有利于落实课程目标;关注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客观全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评价明晰,有利于学生进行二次修改。
【关键词】小学语文;点面结合;习作评价
我们不能否认时至今日习作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我想我们必须另谋出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经过不断地反思、研究、实践,我发现长期以来,我们把关注点落在习作课堂上,习作评价总是被忽略。很多情况下学生作文本上的评语只有一个等级,即使写着密密麻麻的评语,仔细琢磨发现存在着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
回顾一下,我们平时写评语最喜欢用什么字眼?“本文还不够详细”“真棒”“写得罗嗦,像流水帐。”“叙事不具体,不生动。”“中心(不)明确,”“详略(不)得当”“语句(不)通顺”。这类评语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引领性。有的教师喜欢使用一些含糊空洞的程式化语言对学生的习作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有效挖掘学生文章中积极的因素,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弊端缺少积极而有效的引导。这类评语看似指导学生写作活动、实则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使得学生对作文评语丧失了应有的兴趣。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在已有的习作评价诸多理念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验,运用“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优化习作评价,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所谓的“点”指的是支点评价。支点评价指的是起关键作用的评价。“面”指的是根据该篇习作的年段目标,单元习作训练重点,对影响学生本次习作的各个因素进行一个过程性整体的量化评价。评价表中的每一项评价指标都占一定的百分比,其中涉及本次习作训练重点的评价指标所占的百分比相对大些。学生的每一项评价指标所得分值之和就是这次习作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分析,实践证明点面结合量化评价有以下的优势。
一、有的放矢,有利于落实课程目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是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其中一个学生的习作《第一次拖地》,开头和结尾也写得很随意,书写潦草,但我在支点评价一栏写的一段评价是:“从文章可知,你在拖地的过程中,能留心观察地面的情况,并且能按照拖地的先后顺序,依次写了打水、拧水、拖地的全过程,步骤清楚。第一次独自在家拖地,因为经验、足,就要格外细心;越细心,就越慌神儿。可恰恰这手忙脚乱,生动地突出了“第一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你在“拖地”这件事情获得了“事在人为”的启示,情感真实。这个评价看似普通,但只要细心一想,这个评价既关注了年段目标——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又落实了单元重点训练点——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至于习作过程中其它附带的问题、因素,如书写、态度等在过程性评价中一目了然,无需多言。因为评价点有针对性,所以学生看到评价就很清楚这次习作的重点以及修改的方向和内容。
小学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同一个学期,不同的文体,不同单元其训练要求、重点也各不一样。或训练组织结构能力,或训练选材组材能力,或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中的支点评价要求老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以各次作文训练重点作为点评的焦点或靶子,抓住一点(关键问题),切中要害,有的放矢,分而治之。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更有针对性;更利于落实习作训练重点;更有利于学生作文稳步提高。
二、关注过程,有利于提高综合素养
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之前的教学大纲的表述对比,可以看到,在关于习作教学的表述上有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莫过于改“作文”为“习作”了。作文与“习作”只是一字之差,其侧重点却相去甚远。“作文”强调的是“文”,重的是结果。“习作”强调的是“习”,重的是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习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习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点面结合的习作评价方式既能体现习作的侧重点,又能通过对影响这次习作的各个因素量化,让学生整体了解自己的习作情况,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更重要的是点面结合评价方式,把老师的评价的关注从注重知识学习结果,忽视能力发展,发展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点面结合,评语与量化整合的评价方式既能抓住评价关键,突出重点,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养成了留心观察,勤于积累,勇于交流,善于修改等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综合素养。
三、客观全面,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
美国教师在对待习作“跑题”这个问题上宽松许多。教师先“像正常情况一样使用评分标准”即先不考虑题目给一个分数,再减去题目相关性应得的分数,而不是直接判定为失败文章。美国对待学生的考场作文之所以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是因为他们认为考场作文的评分宗旨在于评价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而不是对学生在标准化条件下所接受的共同的任务做出反映的能力。写作文评语的主要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发展每个学生写作的诸多潜能。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客观地全方位指出习作的优点与努力方向,激发和保持孩子的写作兴趣。
四、评价明晰,有利于二次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在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点面结合把学生的习作能力细化为一系列评价指标,设计出评价量表,对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其中的整体量化评价主要用数字和度量来描述现象,而非语言文字。关注的是学生习作过程和能力。其作用除了评定习作成绩外,更使习作的评价趋明晰化,让学生们对自己习作中的成功精妙之处和失误不足之处都一目了然,促使学生关注自己的习作过程,有利于为学生指明二次修改的方法和继续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实践证明,在明晰的、主次分明的、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下,学生的习作能力普遍提高了。而且在习作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留心观察,勤于积累,勇于交流,善于修改等良好的习作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点面结合;习作评价
我们不能否认时至今日习作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我想我们必须另谋出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经过不断地反思、研究、实践,我发现长期以来,我们把关注点落在习作课堂上,习作评价总是被忽略。很多情况下学生作文本上的评语只有一个等级,即使写着密密麻麻的评语,仔细琢磨发现存在着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
回顾一下,我们平时写评语最喜欢用什么字眼?“本文还不够详细”“真棒”“写得罗嗦,像流水帐。”“叙事不具体,不生动。”“中心(不)明确,”“详略(不)得当”“语句(不)通顺”。这类评语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引领性。有的教师喜欢使用一些含糊空洞的程式化语言对学生的习作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有效挖掘学生文章中积极的因素,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弊端缺少积极而有效的引导。这类评语看似指导学生写作活动、实则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使得学生对作文评语丧失了应有的兴趣。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在已有的习作评价诸多理念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验,运用“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优化习作评价,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所谓的“点”指的是支点评价。支点评价指的是起关键作用的评价。“面”指的是根据该篇习作的年段目标,单元习作训练重点,对影响学生本次习作的各个因素进行一个过程性整体的量化评价。评价表中的每一项评价指标都占一定的百分比,其中涉及本次习作训练重点的评价指标所占的百分比相对大些。学生的每一项评价指标所得分值之和就是这次习作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分析,实践证明点面结合量化评价有以下的优势。
一、有的放矢,有利于落实课程目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是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其中一个学生的习作《第一次拖地》,开头和结尾也写得很随意,书写潦草,但我在支点评价一栏写的一段评价是:“从文章可知,你在拖地的过程中,能留心观察地面的情况,并且能按照拖地的先后顺序,依次写了打水、拧水、拖地的全过程,步骤清楚。第一次独自在家拖地,因为经验、足,就要格外细心;越细心,就越慌神儿。可恰恰这手忙脚乱,生动地突出了“第一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你在“拖地”这件事情获得了“事在人为”的启示,情感真实。这个评价看似普通,但只要细心一想,这个评价既关注了年段目标——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又落实了单元重点训练点——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至于习作过程中其它附带的问题、因素,如书写、态度等在过程性评价中一目了然,无需多言。因为评价点有针对性,所以学生看到评价就很清楚这次习作的重点以及修改的方向和内容。
小学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同一个学期,不同的文体,不同单元其训练要求、重点也各不一样。或训练组织结构能力,或训练选材组材能力,或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中的支点评价要求老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以各次作文训练重点作为点评的焦点或靶子,抓住一点(关键问题),切中要害,有的放矢,分而治之。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更有针对性;更利于落实习作训练重点;更有利于学生作文稳步提高。
二、关注过程,有利于提高综合素养
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之前的教学大纲的表述对比,可以看到,在关于习作教学的表述上有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莫过于改“作文”为“习作”了。作文与“习作”只是一字之差,其侧重点却相去甚远。“作文”强调的是“文”,重的是结果。“习作”强调的是“习”,重的是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习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习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点面结合的习作评价方式既能体现习作的侧重点,又能通过对影响这次习作的各个因素量化,让学生整体了解自己的习作情况,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更重要的是点面结合评价方式,把老师的评价的关注从注重知识学习结果,忽视能力发展,发展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点面结合,评语与量化整合的评价方式既能抓住评价关键,突出重点,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养成了留心观察,勤于积累,勇于交流,善于修改等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综合素养。
三、客观全面,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
美国教师在对待习作“跑题”这个问题上宽松许多。教师先“像正常情况一样使用评分标准”即先不考虑题目给一个分数,再减去题目相关性应得的分数,而不是直接判定为失败文章。美国对待学生的考场作文之所以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是因为他们认为考场作文的评分宗旨在于评价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而不是对学生在标准化条件下所接受的共同的任务做出反映的能力。写作文评语的主要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发展每个学生写作的诸多潜能。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客观地全方位指出习作的优点与努力方向,激发和保持孩子的写作兴趣。
四、评价明晰,有利于二次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在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点面结合把学生的习作能力细化为一系列评价指标,设计出评价量表,对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其中的整体量化评价主要用数字和度量来描述现象,而非语言文字。关注的是学生习作过程和能力。其作用除了评定习作成绩外,更使习作的评价趋明晰化,让学生们对自己习作中的成功精妙之处和失误不足之处都一目了然,促使学生关注自己的习作过程,有利于为学生指明二次修改的方法和继续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实践证明,在明晰的、主次分明的、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下,学生的习作能力普遍提高了。而且在习作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留心观察,勤于积累,勇于交流,善于修改等良好的习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