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写作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困境。突出表现在:学生写作欲望缺失,普遍患上“写作恐惧症”,害怕和厌恶写作。不少学生尽量逃避作文,马虎应付,宁愿在语文考试中尽量用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等部分的分数弥补作文低分。写作不认真,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大多数学生缺乏写作成就感,不等到学期结束即将作文抛弃,少数学生甚至将老师阅过刚发回的作文立刻扔掉。写作教学未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无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认为,造成以上困境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学写作教学严重背离了人类写作活动的正常生态。其主要表现有:
一、 违背了“生态链法则”
据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R.L.林德曼等人提出的“生态链法则”,在生态链上,不同的物种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存在着按10%~20%进行的规律。例如10吨浮游植物被1吨浮游动物所摄取,1吨浮游动物被100公斤小型鱼类所摄食,100公斤小型鱼类被10公斤大型鱼类所摄食,而人摄食10公斤大型鱼类才可以增加1公斤体重。我国学者指出:教育也存在生态链现象。高尔基说:“为了大概真实地写出一个工人、一个神甫、一个小店老板,必须很好地认识成百个神甫、工人和店铺老板。”这就表明,获取生活中大量素材是写作成功的前提。为了写好一个好动、调皮小孩的行为特征,至少要参考数十个好动、调皮小孩的行为表现。但我们的作文教学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反而背离了人类实践活动是写作源泉、创作离不开生活的原理,造成了学生的写作普遍主题空缺、材料枯竭。甚至可以说,现在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是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教学生不要到生活中搜集材料,而是熟记一些古人如司马迁、屈原、俞伯牙与钟子期、王昭君、李清照、苏轼等生平中的某些事件,以“空手道”技巧将这些名人往事硬往话题上靠。正如王尔楷所言:某省数万考生“写身边生活的文章几乎看不到……没有实质内容,披着华丽的外衣,满是整容的痕迹” 。
二、陷入了“花盆效应”
俗话说:“马厩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花盆和温室里,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下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习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培养正确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在应试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误导学生走上“公式作文”“模块作文”和“伪文化散文”的道路,高中学生在作文题材上主要是依赖形形色色的《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作文材料宝典》《时新作文话题及材料集萃》等。在写法上,遵循老师所教“模块作文”和“伪文化散文”的“必杀技”。这样,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就转换成向学生传授为文造情、无病呻吟的方法。没有真情,写作怎会有动力?
三、未能建立学生写作能量良性循环的机制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曾经大多是良性的,保证了资源的生生不息、永续使用。这是物质的正常循环。一个人抱着创作的理想、不怕辛劳写出了好文章,发表后得到好评、受到激励、实现了价值,于是写作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再次投入新的写作过程。这就是写作能量的良性循环。多数人写作都是为了发表,为了产生社会影响。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基本上采取“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写作—教师打分—发回给学生”的封闭模式。学生所写的永远只能给教师看,没有任何社会效应,默默地消失于无声之中,最多换回一个分数和一两句简单的评语,因而很有可能厌倦写作。
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对策:以活动式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写作回归正常生态,走出困境。所谓活动式作文,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以与写作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写作的源泉,催生学生健康、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写作技巧,精心写出作文,并为自己的作品谋划发表的平台和渠道,从而获得再创作的强大动力。在这项改革中,我校作文教学尝试开展了如下活动:
1.写作价值引导活动:引导学生为了表达和交流、为了社会和人生而写作
学生固然要应试,但应试写作时的心态却不能毫无现实生活中写作“原生态”的痕迹。写作的“原生态”应该是作家们、记者们、诗人们为社会现象所激动、感奋,有感不发不快,有情不抒不畅,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我们的做法是:
(1)邀请作家、名人作写作意义的讲座,与学生交谈,鼓励与作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交朋友,请他们谈怎样获取创作素材、怎样产生创作灵感、又怎样进行创作和发表的。开设“社会文坛动态报告”“当红作家作品我来评”“评一种写作倾向”等论坛活动。吸引学生关注文坛和作家,让学生领会“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真正意蕴。
(2)定期举行教师示范写作及学生名作展示活动、学生写作见解及经验的“百家讲坛”活动,使学生明白,创作欲望的满足与作品的价值呈正相关。建议学生确立以下的写作价值追求:①尽责的欲望: 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社会发展、为了公平与正义、为了家庭、为了职责、为了环境等。②交流和传情的欲望:表达亲情、爱情、友情、关心、同情,探讨问题,表达意见等。③审美的欲望:反映、塑造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形象,抒发美好的情怀等。④自我塑造和表现的欲望:自我描绘、反思、呐喊、宣泄,表达理想、抱负、愿景、情怀等。
2.让学生有时间体验生活,开展指引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丰富素材的活动
我们首先改革了传统作文必须当堂交卷或最多一两天就交卷的做法,除适当保留一些堂上交卷的写作练习外,多数写作作业都让学生有较长的写作周期。开展多种“题材搜索活动”,如“写作题材交流超市”活动、墙报上的“热点题材讨论”专栏、校园网上的“作文好题目、好题材报料热线、报料邮箱”和“请家长帮我们提供材料选材料”活动、校内采访、体验活动、考察东莞地方文化、读报交流活动。
3.开展多种形式的发表类活动,强化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影响意识、经营意识
(1)强化发表意识。提供多种发表与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如:①校园网上发表;②写本校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本校或校外的报道、专访;③校园诗歌、小说、课文剧比赛、展示;④网络写作:博客、微博、手机短信写作、校园BBS写作等。⑤要求学生到学年末将自己一年的作品装订成集,在班内展示。各班评出优秀作品集,然后参加全年级、全校评选。学校定期出版学生作品专辑。⑥校刊每期设学生作品专栏,尽量扩大版面。⑦帮助学生在本市刊物如《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东莞文艺》、本省刊物如《少男少女》上发表。
(2)强化读者意识。改变学生作文只有一个读者的状况,建立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家校共评等制度,让学生听到更多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反馈意见。做法包括:①学生作品小组、班级、沙龙评价活动。②争议作品评价辩论活动。③邀请家长进校园参与教师、学生作品评价活动。④校园文学社评选“光明优秀小作家”活动。务必使学生写作时要想到自己的作品主要给哪些人看的,这样写读者是否看得懂、是否能接受,会不会引起争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否达到自己的目的等。
(3)强化作品的经营意识。让学生懂得不但要写好作品,还要寻找发表的平台和渠道,懂得怎样投稿,哪些刊物需要哪些稿件,哪些报刊会在哪些节日前征稿,怎样与报刊和出版社的记者、编辑打交道,社会上有哪些机构举办征文比赛,等等。一有机会就尽量不要错过。
活动式写作焕发了学生的写作活力。学生普遍懂得:要关心周围的人们,关心社会、勤于观察和思考;自己作品的内容要有新意,不要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要写出比别人深刻却又恰当的话;形式要新颖,要给人以新鲜感,同时强调价值性;敢于写真情实感,力戒空话、口号、套话,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由此,热爱写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
1. 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陈佳民主编《文体写作》,广东人民出版社。
3. 王尔楷《高中作文原生态教学刍议》,《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
当前,中学写作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困境。突出表现在:学生写作欲望缺失,普遍患上“写作恐惧症”,害怕和厌恶写作。不少学生尽量逃避作文,马虎应付,宁愿在语文考试中尽量用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等部分的分数弥补作文低分。写作不认真,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大多数学生缺乏写作成就感,不等到学期结束即将作文抛弃,少数学生甚至将老师阅过刚发回的作文立刻扔掉。写作教学未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无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认为,造成以上困境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学写作教学严重背离了人类写作活动的正常生态。其主要表现有:
一、 违背了“生态链法则”
据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R.L.林德曼等人提出的“生态链法则”,在生态链上,不同的物种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存在着按10%~20%进行的规律。例如10吨浮游植物被1吨浮游动物所摄取,1吨浮游动物被100公斤小型鱼类所摄食,100公斤小型鱼类被10公斤大型鱼类所摄食,而人摄食10公斤大型鱼类才可以增加1公斤体重。我国学者指出:教育也存在生态链现象。高尔基说:“为了大概真实地写出一个工人、一个神甫、一个小店老板,必须很好地认识成百个神甫、工人和店铺老板。”这就表明,获取生活中大量素材是写作成功的前提。为了写好一个好动、调皮小孩的行为特征,至少要参考数十个好动、调皮小孩的行为表现。但我们的作文教学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反而背离了人类实践活动是写作源泉、创作离不开生活的原理,造成了学生的写作普遍主题空缺、材料枯竭。甚至可以说,现在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是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教学生不要到生活中搜集材料,而是熟记一些古人如司马迁、屈原、俞伯牙与钟子期、王昭君、李清照、苏轼等生平中的某些事件,以“空手道”技巧将这些名人往事硬往话题上靠。正如王尔楷所言:某省数万考生“写身边生活的文章几乎看不到……没有实质内容,披着华丽的外衣,满是整容的痕迹” 。
二、陷入了“花盆效应”
俗话说:“马厩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花盆和温室里,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下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习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培养正确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在应试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误导学生走上“公式作文”“模块作文”和“伪文化散文”的道路,高中学生在作文题材上主要是依赖形形色色的《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作文材料宝典》《时新作文话题及材料集萃》等。在写法上,遵循老师所教“模块作文”和“伪文化散文”的“必杀技”。这样,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就转换成向学生传授为文造情、无病呻吟的方法。没有真情,写作怎会有动力?
三、未能建立学生写作能量良性循环的机制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曾经大多是良性的,保证了资源的生生不息、永续使用。这是物质的正常循环。一个人抱着创作的理想、不怕辛劳写出了好文章,发表后得到好评、受到激励、实现了价值,于是写作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再次投入新的写作过程。这就是写作能量的良性循环。多数人写作都是为了发表,为了产生社会影响。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基本上采取“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写作—教师打分—发回给学生”的封闭模式。学生所写的永远只能给教师看,没有任何社会效应,默默地消失于无声之中,最多换回一个分数和一两句简单的评语,因而很有可能厌倦写作。
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对策:以活动式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写作回归正常生态,走出困境。所谓活动式作文,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以与写作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写作的源泉,催生学生健康、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写作技巧,精心写出作文,并为自己的作品谋划发表的平台和渠道,从而获得再创作的强大动力。在这项改革中,我校作文教学尝试开展了如下活动:
1.写作价值引导活动:引导学生为了表达和交流、为了社会和人生而写作
学生固然要应试,但应试写作时的心态却不能毫无现实生活中写作“原生态”的痕迹。写作的“原生态”应该是作家们、记者们、诗人们为社会现象所激动、感奋,有感不发不快,有情不抒不畅,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我们的做法是:
(1)邀请作家、名人作写作意义的讲座,与学生交谈,鼓励与作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交朋友,请他们谈怎样获取创作素材、怎样产生创作灵感、又怎样进行创作和发表的。开设“社会文坛动态报告”“当红作家作品我来评”“评一种写作倾向”等论坛活动。吸引学生关注文坛和作家,让学生领会“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真正意蕴。
(2)定期举行教师示范写作及学生名作展示活动、学生写作见解及经验的“百家讲坛”活动,使学生明白,创作欲望的满足与作品的价值呈正相关。建议学生确立以下的写作价值追求:①尽责的欲望: 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社会发展、为了公平与正义、为了家庭、为了职责、为了环境等。②交流和传情的欲望:表达亲情、爱情、友情、关心、同情,探讨问题,表达意见等。③审美的欲望:反映、塑造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形象,抒发美好的情怀等。④自我塑造和表现的欲望:自我描绘、反思、呐喊、宣泄,表达理想、抱负、愿景、情怀等。
2.让学生有时间体验生活,开展指引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丰富素材的活动
我们首先改革了传统作文必须当堂交卷或最多一两天就交卷的做法,除适当保留一些堂上交卷的写作练习外,多数写作作业都让学生有较长的写作周期。开展多种“题材搜索活动”,如“写作题材交流超市”活动、墙报上的“热点题材讨论”专栏、校园网上的“作文好题目、好题材报料热线、报料邮箱”和“请家长帮我们提供材料选材料”活动、校内采访、体验活动、考察东莞地方文化、读报交流活动。
3.开展多种形式的发表类活动,强化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影响意识、经营意识
(1)强化发表意识。提供多种发表与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如:①校园网上发表;②写本校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本校或校外的报道、专访;③校园诗歌、小说、课文剧比赛、展示;④网络写作:博客、微博、手机短信写作、校园BBS写作等。⑤要求学生到学年末将自己一年的作品装订成集,在班内展示。各班评出优秀作品集,然后参加全年级、全校评选。学校定期出版学生作品专辑。⑥校刊每期设学生作品专栏,尽量扩大版面。⑦帮助学生在本市刊物如《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东莞文艺》、本省刊物如《少男少女》上发表。
(2)强化读者意识。改变学生作文只有一个读者的状况,建立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家校共评等制度,让学生听到更多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反馈意见。做法包括:①学生作品小组、班级、沙龙评价活动。②争议作品评价辩论活动。③邀请家长进校园参与教师、学生作品评价活动。④校园文学社评选“光明优秀小作家”活动。务必使学生写作时要想到自己的作品主要给哪些人看的,这样写读者是否看得懂、是否能接受,会不会引起争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否达到自己的目的等。
(3)强化作品的经营意识。让学生懂得不但要写好作品,还要寻找发表的平台和渠道,懂得怎样投稿,哪些刊物需要哪些稿件,哪些报刊会在哪些节日前征稿,怎样与报刊和出版社的记者、编辑打交道,社会上有哪些机构举办征文比赛,等等。一有机会就尽量不要错过。
活动式写作焕发了学生的写作活力。学生普遍懂得:要关心周围的人们,关心社会、勤于观察和思考;自己作品的内容要有新意,不要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要写出比别人深刻却又恰当的话;形式要新颖,要给人以新鲜感,同时强调价值性;敢于写真情实感,力戒空话、口号、套话,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由此,热爱写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
1. 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陈佳民主编《文体写作》,广东人民出版社。
3. 王尔楷《高中作文原生态教学刍议》,《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