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古诗词进音乐课堂是一件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好事情,让学生在吟唱中感受诗歌带来的美的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平台。借助音乐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使古诗音乐化,指导学生学吟唱古诗,了解古诗含义,给合古诗创编旋律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课堂;传统优秀文化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绝唱。古诗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根。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产品、电视节目日益增长,现代“文化元素”与“古代“文化精神”形成思想上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古诗词学习当作一个累赘、负担。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在文化的熏陶、培养下学习古诗词。因此,把古诗词融入音乐课堂,在音乐课堂上吟古论今,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本文通过探究、运用以及音乐素养三方面来讲述古诗词进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课程探究、创设情景
当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歌曲占比例越来越大,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中国古典诗文声律和谐,音乐性强,适合吟唱。在小学人音版里,也注入了许多诗歌类的歌曲,如,“咏鹅”“春晓”等。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曾说:“现在的孩子都在唱一些与其年龄不适宜的歌曲。听他们唱《老鼠爱大米》的时候,我就会感到很不安。”为此,她还特地为孩子们进行诗歌旋律创作,给《咏鹅》《春晓》《静夜思》等20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词谱上旋律,制作成名为《新学堂歌》的CD,使之能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传唱。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多学习一些这样的作品,笔者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新课标鼓励教学多元化,以古诗词为载体,让学生范曲、吟唱、诵读、表演创造整合运用在音乐课堂中。领悟精深的古诗词经典文化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来唱古诗、演古诗、赛古诗,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
二、课程运用、感悟诗意
古诗词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应采用浸润的方式,让学生“浸泡”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而不是以规定的方式强制学习,学生也会欣然接受,事半功倍。身为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文学修养。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韵律,读唱出不同的诗词韻味和情感。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律,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我们熟悉的《春晓》:
春眠 /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处理字音的长短和停顿,对于词组可以不拆就不拆,形成节奏美的自然规律。学会本领后,学生在吟唱时也能很好地理解和表达作品。
古韵诗意犹再生。关于诗歌的理解,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讲解,如,课例《咏鹅》。学生对《咏鹅》并不陌生,甚至是朗朗上口。但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地理解诗句意思。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猜谜语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鹅的形态和性格。有了初步了解后,在歌唱《咏鹅》时学生才能根据歌词内容表达情感。还如,课例《春晓》,可以创编符合音乐主题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场景和气息。加入打击乐有节奏地读出歌词,让学生在整体体验中,理解音乐的美,熟悉诗句的情感表达。
除了以上活动,我们还可以丰富课程,加入不同音乐元素。如,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给学生增添学习兴趣。学生在不断挑战中学习诗词、理解诗词,并主动地表现诗词,这才是古诗词进音乐课堂的目的。
三、课程创编、音乐素养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传承,它的生命力不亚于当下的流行元素。学生对枯燥、单一的学习疲倦不堪,面对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如果还是用填鸭式或你唱一句我唱一句的传统教法,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就渐渐下降。笔者想通过师生合作,创编出更多优美动听的诗歌旋律,增强学生在音乐课堂的自信感。旋律创编基于节奏与音符两大要素。笔者执教5年级学生在节奏认识、节奏书写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在旋律创编环节里,学生可以单独完成节奏编写部分,教师则完成旋律创编环节。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一步:进行韵律编排: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二步:经过一轮讨论、筛选后,我们确定用四二拍为歌曲拍号。接着进行节奏创编,由小嫦、小亮、小乐、小甄等学生完成,例如:
第三步:进行旋律填充。
古诗词的节奏、音符创编要与诗词本身情景相吻合。如,上文《次北固山下》的创编,每一句最后一字的时值都是相同的二拍子,每句之间都具有关联性。这种处理方法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编旋律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具备一些创作常识。《次北固山下》诗乐创编只展示其中一部分内容,因为时间的原因,还来不及制作成电子版,图片内容都是初创的手稿,可能会有记谱错误。
如下图:
古诗词的旋律特点
古代诗词音乐的创作分两种形式,分别是“倚声填词”和“自度曲”。其中,“倚声填词”指的是根据音律作词,而“自度曲”则不考虑固定词牌,重新为诗词创作旋律。唐代孟浩然作词,谷建芬作曲《春晓》就是自度曲。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精粹,其节奏和旋律恰恰是这颗明珠最闪亮的部分。希望通过旋律创编,将古诗词的魅力继续延长下去。
四、古韵留声、日新月异
古韵悠长,留声岁月。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独特的存在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功能。“存在方式”是指古诗的吟唱领域的音乐文化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言志、言情、审美的表达形式,以之密切联系的还有政治、民俗、民风、信仰等功能。因此,音乐感受是整体文化的体验,在传统音乐中,不强调节奏、和声、配器等音乐元素;而是提倡以儒家思想“礼乐”为载体,达到其政治管理目的。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授过程中大多以口传心授为主,对于古诗词的吟唱早已失传。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把古韵悠长的诗词进行加工,让古人与我们再一次进行“时空对话”。
岁月静好,日新月异。从古诗词进音乐课堂的视角看,古诗词教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有着独特的价值意义和存在方式,更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意义。在这科学进步的时代里,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古诗词进音乐课堂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也不是个人之力所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应该借助强大的信息技术,探究、拓展、完善、强化古诗词进音乐课堂的教育。只有孜孜不倦的研究才能促进古诗词在学校的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给予了我们情感的体验,使生活增添一份色彩。音乐是口头与肢体的艺术,它给予我们活力般的体会,使学习不再枯燥。把古诗词融入音乐课堂,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的负责态度。我们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把古诗词音乐活动开展下去,在课堂上,用优秀的古诗词音乐培养学生的理解、审美、创造能力,让古诗词与音乐有机地结合一起,使学生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参考文献:
[1]刘慧莹.古诗词文吟诵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张旭.浅谈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吟唱[J].北方音乐,2016,36(18):149.
[3]王涓.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8(20):82-83.
[4]胡沈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模式构建——以中小学音乐课堂古诗词吟唱教学为例[J].美育学刊,2018,9(4):7-11.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课堂;传统优秀文化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绝唱。古诗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根。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产品、电视节目日益增长,现代“文化元素”与“古代“文化精神”形成思想上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古诗词学习当作一个累赘、负担。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在文化的熏陶、培养下学习古诗词。因此,把古诗词融入音乐课堂,在音乐课堂上吟古论今,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本文通过探究、运用以及音乐素养三方面来讲述古诗词进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课程探究、创设情景
当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歌曲占比例越来越大,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中国古典诗文声律和谐,音乐性强,适合吟唱。在小学人音版里,也注入了许多诗歌类的歌曲,如,“咏鹅”“春晓”等。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曾说:“现在的孩子都在唱一些与其年龄不适宜的歌曲。听他们唱《老鼠爱大米》的时候,我就会感到很不安。”为此,她还特地为孩子们进行诗歌旋律创作,给《咏鹅》《春晓》《静夜思》等20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词谱上旋律,制作成名为《新学堂歌》的CD,使之能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传唱。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多学习一些这样的作品,笔者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新课标鼓励教学多元化,以古诗词为载体,让学生范曲、吟唱、诵读、表演创造整合运用在音乐课堂中。领悟精深的古诗词经典文化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来唱古诗、演古诗、赛古诗,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
二、课程运用、感悟诗意
古诗词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应采用浸润的方式,让学生“浸泡”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而不是以规定的方式强制学习,学生也会欣然接受,事半功倍。身为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文学修养。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韵律,读唱出不同的诗词韻味和情感。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律,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我们熟悉的《春晓》:
春眠 /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处理字音的长短和停顿,对于词组可以不拆就不拆,形成节奏美的自然规律。学会本领后,学生在吟唱时也能很好地理解和表达作品。
古韵诗意犹再生。关于诗歌的理解,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讲解,如,课例《咏鹅》。学生对《咏鹅》并不陌生,甚至是朗朗上口。但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地理解诗句意思。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猜谜语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鹅的形态和性格。有了初步了解后,在歌唱《咏鹅》时学生才能根据歌词内容表达情感。还如,课例《春晓》,可以创编符合音乐主题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场景和气息。加入打击乐有节奏地读出歌词,让学生在整体体验中,理解音乐的美,熟悉诗句的情感表达。
除了以上活动,我们还可以丰富课程,加入不同音乐元素。如,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给学生增添学习兴趣。学生在不断挑战中学习诗词、理解诗词,并主动地表现诗词,这才是古诗词进音乐课堂的目的。
三、课程创编、音乐素养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传承,它的生命力不亚于当下的流行元素。学生对枯燥、单一的学习疲倦不堪,面对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如果还是用填鸭式或你唱一句我唱一句的传统教法,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就渐渐下降。笔者想通过师生合作,创编出更多优美动听的诗歌旋律,增强学生在音乐课堂的自信感。旋律创编基于节奏与音符两大要素。笔者执教5年级学生在节奏认识、节奏书写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在旋律创编环节里,学生可以单独完成节奏编写部分,教师则完成旋律创编环节。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一步:进行韵律编排: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二步:经过一轮讨论、筛选后,我们确定用四二拍为歌曲拍号。接着进行节奏创编,由小嫦、小亮、小乐、小甄等学生完成,例如:
第三步:进行旋律填充。
古诗词的节奏、音符创编要与诗词本身情景相吻合。如,上文《次北固山下》的创编,每一句最后一字的时值都是相同的二拍子,每句之间都具有关联性。这种处理方法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编旋律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具备一些创作常识。《次北固山下》诗乐创编只展示其中一部分内容,因为时间的原因,还来不及制作成电子版,图片内容都是初创的手稿,可能会有记谱错误。
如下图:
古诗词的旋律特点
古代诗词音乐的创作分两种形式,分别是“倚声填词”和“自度曲”。其中,“倚声填词”指的是根据音律作词,而“自度曲”则不考虑固定词牌,重新为诗词创作旋律。唐代孟浩然作词,谷建芬作曲《春晓》就是自度曲。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精粹,其节奏和旋律恰恰是这颗明珠最闪亮的部分。希望通过旋律创编,将古诗词的魅力继续延长下去。
四、古韵留声、日新月异
古韵悠长,留声岁月。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独特的存在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功能。“存在方式”是指古诗的吟唱领域的音乐文化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言志、言情、审美的表达形式,以之密切联系的还有政治、民俗、民风、信仰等功能。因此,音乐感受是整体文化的体验,在传统音乐中,不强调节奏、和声、配器等音乐元素;而是提倡以儒家思想“礼乐”为载体,达到其政治管理目的。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授过程中大多以口传心授为主,对于古诗词的吟唱早已失传。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把古韵悠长的诗词进行加工,让古人与我们再一次进行“时空对话”。
岁月静好,日新月异。从古诗词进音乐课堂的视角看,古诗词教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有着独特的价值意义和存在方式,更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意义。在这科学进步的时代里,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古诗词进音乐课堂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也不是个人之力所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应该借助强大的信息技术,探究、拓展、完善、强化古诗词进音乐课堂的教育。只有孜孜不倦的研究才能促进古诗词在学校的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给予了我们情感的体验,使生活增添一份色彩。音乐是口头与肢体的艺术,它给予我们活力般的体会,使学习不再枯燥。把古诗词融入音乐课堂,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的负责态度。我们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把古诗词音乐活动开展下去,在课堂上,用优秀的古诗词音乐培养学生的理解、审美、创造能力,让古诗词与音乐有机地结合一起,使学生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参考文献:
[1]刘慧莹.古诗词文吟诵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张旭.浅谈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吟唱[J].北方音乐,2016,36(18):149.
[3]王涓.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8(20):82-83.
[4]胡沈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模式构建——以中小学音乐课堂古诗词吟唱教学为例[J].美育学刊,2018,9(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