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语言考点特征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ia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其中书面语讲究准确和规范,它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因而考纲专门设置了“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来凸显其重要性。
  语文考纲从识记和表达应用两个能力维度规定了语言文字应用的考试内容。识记能力维度的内容为:(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表达应用能力维度的内容为:(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2)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1]识记能力(A级)指的是识别与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2],表达应用(E级)是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3]
  从考纲的内容来看,语言文字运用的考试内容涉及到了语言学的一些方面,具体体现为“语法”“语义”“语用”“逻辑”和“修辞”。前三个方面也是语言学常说的“三个平面”(“语法”称为句法,略有出入),修辞也可以放在语用范畴内,逻辑也包含语言逻辑,主要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4]语言文字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高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以下简称语用题)中的语言考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高考语文中的语用题语言考点特征的分析是有必要的。因此本文选取2016年至2018年中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对其题型、语言考点的特征,及三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最后据此提出一点教学方面的建议。
  一、题型及语言考点特征分析
  经统计,2016年至2018年的语用题,每一年固定有五道题,总分均为20分,前三道题固定为单选,分值均为三分,后两道题均为主观题,在分值上略有差异。这五道题分别是关于成语以及熟语、病句、语言表达以及和句式相关的题目,其中关于修辞格及标点符号的考点则是融入到了其它题目之中,很少会单独设立考题。从这三年考试题型来看,一般是成语、句子、病句各占一题,语言表达占两题。总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一)正确使用成语及词语
  2016年和2017年的成语题均出现在语用题中的第一题,而2018年中卷一是第三题,卷二为第二题,卷三为第一题,所有的题目在分值上均为3分。2016年出现了一道词语选择题,2017年和18年均未出现词语考察题。2016年全国卷的成语题设置了6个小的选项,需要从中找出正确的3个。2017年三套全国卷中的成语题从选出完全正确选项变成了选出完全错误的选项,其余的与2016年的题目设置并无差别。2018年的成语题从6个小的选项变成了4个选项,每一项有四个成语,共计8个相似成语的组合排列,需要在4个选项中选出填入文中划线中合适的一项。
  成语本质上只是一种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书面色彩的意义丰富的固定短语而已,[6]成语的词义性质与词语的词义本质相同。广义的词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从狭义的词义来看,成语和词语均包括概念意义和色彩意义,概念意义就是指明词所联系的事物范围,色彩意义被称为附属义,表达人或语境赋予的特殊感受,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形象色彩。[7]
  根据成语和词语的定义,结合语用题中的成语或词语题目(如例1所示),可以推断出成语和词语题侧重于对词义匹配的考察。
  例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6年全国卷1,15题,3分)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对三年全国卷中的成语题[8]的错误选项从语言角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2显示,三年中全国卷中的成语题型共29个错误选项,其中概念义不符占据了最大的比重,共出现了25次,色彩义不符出现了两次,语法义不符出现了两次。语用、逻辑、修辞的考察并不明显。成语及词语题考题十分重视语义的考察,尤其是概念义,但是对色彩义和语法义的考察也会出现。
  (二)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指“不符合规范的句子。所谓规范,一是要符合语法组合规则,二是要符合语义的搭配要求,三是要符合语用的表达习惯。”[10]由此定义出发,邵敬敏先生将病句分为“语法病句”“语义病句”和“语用病句”,这三类病句与考纲中所规定的病句类型所涵盖的范围是完全一致的。
  病句题在2016年(14题)和2017年(18题)出现的位置为语用大题的第二小题,2018年全国卷1(17題)在语用题中的第一小题,卷2(19题)在语用题中的第三小题,卷3(18题)在语用题中的第二小题。病句题涉及到的病句类型十分广泛,涵盖考纲中的大部分类型。三年中的分值情况没有变化,均为3分,题型也没有变化,均为单选。
  对2016至2018年全国卷病句题病因统计如下表所示:
  表3统计了三年全国卷中所有的病句病因,共计27个错误选项,其中语义病句出现8次,语法病句有15次,语用病句有4次。从数据中可以发现:首先病句十分重视对语法的考察,其次是语义,最后是语用;其次病句题型是对语法、语义和语用的综合考察,即便是最少的语用病句出现的频次也并不算太低。
  (三)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句式的题目考察的形式较多。2016年(16题,5分)和2017年(20题,6分;21题5分)的句式考察题目均为“仿用句式”。2018年卷一(18题,3分)、卷二(17题,3分)、卷三(19题,3分)为选用句式。此外,2018年全国卷二中的21题(6分)也涉及了仿用句式。
  除了2018年的句式题型为选择题之外,2016年至2017年均为简答题,答案比较开放,不固定。要探究题型特点,就必须从其题干进行推断。如下[12]:   例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16年全国卷1,16题,5分)
  例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17年全国卷1,20题,6分)
  例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2017年全国卷1,21题,5分)(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例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018年全国卷1,18题,3分)
  通过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它们的语言特征具体属于哪一语言特征范围。分析如下表所示:
  在现代汉语中,句式的章节属于修辞部分,关于句式的选择涉及到三个标准,分别是表达的目的和内容;句式的修辞功能以及语境的需要[14]。反映到语用之中的句式题来,就是表格中的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的解释,发现这些词分别指向不同方面的需求,涉及到了五个方面要求的统一。这和修辞与其余四个方面的关系相统一,即在遵从逻辑的基础下对语言三要素的综合运用和加工[15]。这也体现了句式题型在表达应用能力层级的特征,与病句等体现不同,更加偏重于修辞。
  (四)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题在2016、2017年全国卷各卷中有一题,2018年有两题,2016年(17题)分值为6分,形式为开放的简答题;2017年分别是19题,分值为3分,形式为单选;2018年分别为20题,分值为5分,形式为简答,以及21题,分值为6分,形式为简答。
  语言表达题在语用题中,分值占据着统治地位。语言表达题考察的形式不固定,主题范围非常的广泛,题型也十分多样,有给出关键词的(如2018年全国卷1,21题),也有画出图表的(如2016年全国卷1,17题),考察十分灵活。
  语言表达题主要还是以主观的简答题出现的,要得其语言考点特征,同样需对其题干分析。
  例6.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2016年全国卷1,17题,6分)
  例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2017年全国卷1,19题,3分)
  例8.下面是某校的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2018年全国卷1,20题,5分)
  例9.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2018年全国卷1,21题,6分)
  对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析如下表:
  在现代汉语的修辞章节中提到,语言表达除了需要准确无误之外,还应该力求生动形象、鲜明、连贯得体,给人以美感。[16]这句话说明了修辞的范围,而“准确”主要关联的是语言三平面(语法、语义、语用)和逻辑。通过对语言表达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分析,得到了与之相匹配的语言特征范围,其中属于修辞范围的关键词最多,这也指出了语言表达题偏重于修辞,需要在识别题旨情景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语言文字将表达效果最大化。
  成语和词语、修改病句、句式、语言表达题型的能力层级虽然同为表达运用(E级),但在语法、语义等五个方面的语言特征的考察却不同。其中,最重视语义的是成语和词语题;最重视语法的是病句题;最重视修辞的是语言表达题,其次是句式题,而语用和逻辑渗透在各种题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语言考点特征的变化分析
  这一部分将着眼于语用题的历时变化,以找出三年来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语言考点特征的发展变化。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语言三平面的变化
  符号学将语言分为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板块,这就是语言的三平面。
  1.从语法角度来看,语言文字运用题中语法作为直接考点体现的题型,并按照其比重依次排列为语病题、成语及词语题[17]。
  首先是语病题中语法方面的变化趋势。语法作为病句的病因之一,从表3的数据来看,在三年的考试中均有出现。2016、2017、2018年中,语法病句均出现了5次。从频次上来看,语法病句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也是每年考察中出现最多的病因。
  其次是成语题中语法方面的变化趋势。从表2的数据来看,2016年与2017年均未出现语法义不符错误,在2018年中出现了两次,分別是在卷一和卷三。成语题中的语法义不符可以说是从无到有,2018年的成语题共计11个错误选项,涉及语法错误的仅有两项,比重不高,但却反映出了成语题对其词义的考察由原来狭义的词义向广义的词义拓展的趋势,并将语法义纳入考察范围。这是一种新的变化,不仅扩大了题目的考察范围,也是一种新的突破。
  三年的语言文字运用考题中,语法在其余题型中,尤其是在句式和语言表达题型中并非没有体现,但是更多的是将语法作为一个基础要求,强调其语法合法,并未将它像语病题型那样直接进行考察。
  2.从语义角度来看,语言文字运用题中语义直接作为其考点的题型,按照重要性排列依次为成语题、语病题。
  首先是成语题中语义的变化。从表2数据来看,2016年的成语错误题型全部为语义错误,共9次且全部为概念义不符,2017年与2016年相同,2018年涉及到语义错误的共10次,其中概念义不符共8次,色彩义不符共2次。2016年至2017年可以说没有变化,而2018年则从单一的概念义不符拓展到了词义的色彩义范围,其对于成语的考察也从2016年至2017年的单个成语的独立考察变成了相似的近义成语的考察。这一变化显示了语义在成语题考查中范围扩大和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语病题中语义的变化。从表3数据来看,在2016年中,关于语义的病因共出现了1次,2017年出现了3次,2018年出现了4次。这一数据显示了病句对于语义病因的考察比重逐年增加,对其更加重视。
  在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其它题型中,语义并未作为一个明显的考察点存在,但是均对其做了规定。表4和表5中均有涉及到语义范围的关键词描述,强调语义要准确,即和题中所给的材料相符合,限定了语义的范围,体现了对语义的重视。
  3.语言文字运用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语病题上,从三年的变化趋势来看,语用中的语境变化是语言三要素中变化最大的一个区域。
  首先是语病题中的语义变化。从表3的数据来看,2016年语用病句共出现3次,2017年出现1次,2018年没有出现。语用病因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这反映了语病题对病因的考察更加集中于语法和语义范围,而对于其语用病因做了调整。
  语用题中变化最大的是语境变化。从单选题中语境来看,三年中的单选题包括一个成语题,一个语病题和一个范围不固定的题。2016年和2017年的成语题为6个独立小选项,都是独立的小语境,而2018年的成语题则处于一个大的短文之中,统一于一个大的上下文语境。2016年和2017年的语病题都是四个独立的小选项,各自也是独立的小语境,而2018年的语病题则统一于一个大的上下文语境之中,剩下的那道选择题也呈现出了相同的特点,并且2018年的三道选择题都处在一个统一的上下文语境之中,这与2016年和2017年的选择题中所体现出来的分散小语境天差地别。这显示出了语用题对语用特征尤其是语境特征的重视,这一变化不仅创设了一个大的语境,使得语用题进一步朝着整体性特征发展。
  此外,主观题对语用均有要求,但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在表4和表5中均有涉及到语用范围的关键词出现。由于其主观题本质上是以各种形式来考察表达,而表达一定要符合语境,语用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三年的语言文字运用考题中的主观题均未把语用当成一个明显的考点来要求。
  (二)逻辑、修辞变化趋势
  逻辑、修辞均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因素,在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这一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2016年至2018年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发展过程中,逻辑与修辞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句式和语言表达题之中。
  1.逻辑在这三年的高考题中,一个明显的变化特点是:从没有明显的逻辑考点到设置题目独立考察,再到重回隐藏考点。
  在2016年的全国卷中并没有直接考察逻辑的考题,或是在语言表达题目中以关键词的形式对逻辑进行了表述,作为一个潜在的表达要求而存在;或是直接在句式题型中直接以“逻辑严密”的要求直接进行表述。在2017年全国卷中逻辑开始设置题目进行专门考察,全国卷各卷中,其题号为21题(5分),为语用题中的最后一题,形式为主观简答题,并采取与仿写句式的形式相结合,按照其例句进行仿写,如前文例4所述。这道题要求找出文段中的推断问题,其实质是考察逻辑推断,属于逻辑范围。而在2018年之中,逻辑一词甚至都未在语用题目中出现,而只是以涉及到逻辑范围的关键词进行描述而已,又重回其隐藏考点的身份。逻辑考题在三年中呈现出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语言文字运用题考察范围大而灵活的特点。
  2.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属于修辞范围的题目是句式题和语言表达题,三年中对修辞的考察呈现出了越来越重视的态势。
  在2016年全国卷中,题干中均没有出现对“修辞”这一词语的直接描述,句式(16题,5分)、语言表达题(17题,6分)均为每卷1题,共3题。语言表达题通过对修辞范围的关键词进行描述,将修辞作为其潜在的要求。在2017年的全国卷中涉及到修辞考察的每卷均有两题,分别是19题(3分)、20题(6分),其中19题考查语体,20题考查句式。2018年中考察修辞的题目各卷均有3题,分别是单选题中的一道3分的句式题,一道形式和病句修改相结合的语体题(20题,5分),在卷一和卷三的语言表达题(21题,6分)中采取了修辞范围的关键词进行描述,将修辞作为一个潜在的要求,在卷二中是一道语言表达和句式相结合的题(21题,6分)。这样2018年中考察修辞的题目就有9道题。从分值和题量上来看,对修辞考点的考察逐年增加,涉及分值不断上升,反映了语言文字运用题对修辞的关注以及追求表达能力的实质。
  三、教学建议
  将高考语用题的语言考点(主要指上面提及的语法、语义、语用、逻辑和修辞)的特征和变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更好的达到语文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这里主要提三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1.詞语(包含熟语)教学在注重掌握语义的同时,也要渗透语法、语用和逻辑。从上述统计的数据来看,成语题的考察,概念义的掌握是其中的关键。但成语是放在句子环境中进行考察的,这时就要具备语法和逻辑分析的能力,才能正确理解成语在句中的含义,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做题中培养这种分析能力。
  2.病句的教学,语法分析是根本,其次也离不开语用和逻辑。语法关注句子的合法性,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句子分析能力,比如句子层次分析。除此之外,还得注重学生的语用知识和逻辑知识的培养,考纲列出六种病句错误,最后两种“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突出的就是语用和逻辑的考察。
  3.语言表达的教学,是对语言考点的综合考察。从2016年至2018年的语用试题的题型、材料、形式来看,几乎每年都有着不小的变化,仅想通过形式的变化去推测其考试的走向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勿盲目着眼于题目的形式,出现因考试而教的现象。虽然题型灵活,但是依然离不开语法、语义、语用、逻辑和修辞五个方面,因此着眼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
  注释:
  [1][2][3]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4]语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现实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逻辑是关于论证的科学,而修辞则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
  [5]注:表格中2018年全国卷各卷单选题上内容与题号略有出入。
  [6][7][14][15][16]黄伯荣,廖绪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上册[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4.219.183.171.167.
  [8]注:由于成语和词语性质并无太大不同,为了方便对比,故只选取成语进行统计。
  [9]注:由于2018年的成语题形式发生变化,故在错误因上注明成语,结合原试题便可准确定位。
  [10]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12.
  [11]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所有病句病因并未细分到最具体。
  [12]注:由于全国三卷较为相似,此处只选取每年的全国卷1进行分析,语言表达题干分析与此相同。
  [13]注:本文所有表格中词的释义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17]词语与成语性质相似,且只出现在16年,因此对词语题不做单独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2-9.
  [2]赵晓寰.关于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角关系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5):3-5 56.
其他文献
问:请问台湾地区有关朱子学研究的特色及局限是什么?  答:台湾地区的儒学其实可以将之理解成“朱子学”(闽学)的余绪。从明郑以来,如沈光文、陈永华都可以视为朱子学进一步的发展,清代的官学亦是朱子学,大体也是承这余绪来的。但这多属于教化层,而不及于理论的建构层,对朱子学的反省亦有所不足。日据时代亦然。台湾这方面的建树主要在1949年以后,最有成绩的应该是牟宗三先生、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等人。  钱先生
风水,亦称堪舆,在中国流传久矣。近年来,风水之术在国内颇为盛行。我对堪舆之术,一窍不通。然对晚清北京之风水热,与皇家风水大师英年,略知一二,兹述于下,供方家参酌。    晚清京师风水热    晚清京师风水热,首先与朝廷的提倡有很大关系。皇家无论是在紫禁城内兴修殿堂,或是在郊外为帝王寻觅“万年吉地”,都是堪舆先行。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离不开风水先生。  咸丰皇帝仅有一子,乃慈禧所生。当时慈禧
艾思奇简介    艾思奇(1910-1966)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1910年他生于云南腾冲,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与聂耳结为好友。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上海《读书杂志》编辑。1937年到延安,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和《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过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
《老王》是杨绛先生所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愧怍”作为文本的“道德之眼”,解读这一情感是教学中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此为出发点探究“愧怍”中的道德呼唤。希望能为各位学者和教师提供解读《老王》的新思路。   一、“老王”卑微群体的缩影   文本开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即交代了老王三轮车夫的身份以及“我”们之间的雇佣关系。随着机动时代的到来,人力车夫早已被取代,他们的身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念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因为做论文的需要,曾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查阅1645年刊行的《西洋新法历书》。因此书属于“珍本图书”,不得出借,不得拍照,不得复印,只能带笔记本(那会儿可没有笔记本电脑)去到阅览室摘抄。摘抄时还有一条严厉纪律——不得使用钢笔、圆珠笔、蘸水笔……唯一允许使用的是铅笔。据说这是为了防止墨水之类的液体污损图书。  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第一天,我出示了证件和中
自从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国王寻乐》被改编为歌剧《弄臣》后,威尔第的声名飞翔了一个多世纪。故事的神奇与乐曲的精妙,乃哲人才有的智慧。此后威尔第为《茶花女》所作之曲,真的撼天动地,才华耀世。这个天才的作曲家没有暗袭前人的旋律,而是独步乐坛,以宽广摇曳之姿与悲悯苍冷之叹,俘虏了人们。记得曾看到意大利艺术家演出的《弄臣》,心神为之舞之蹈之。我听着威尔第创作的乐曲,惊讶着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那里有着天人之际
“马派相声”既是相声传统风格的象征也是“津门相声”一脉的代表。经历了祖父马德禄发轫、父亲马三立俗化和他个人规整、继承和发展三个阶段。大体敷衍了近现代相声艺术的历史以及“马派”演进“正一反一合”的过程。“马派相声”醒眼夺目,只个“俗”字便可概括。易雅而归俗、就低绝不攀高,既无观念的捆绑又无使命的重负,貌似古旧却只是为了一个“好笑”。“好玩”——总是在不绝如缕中存旧立新、涤垢见新。于是,我们不仅看到了
我没有过当北大学生的幸运,黄修己教授也不是我的业师。但我1982年大学毕业后,由于办刊物,却与黄教授有了编辑和作者的交往。我在心目中,一直把黄教授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可敬可亲的长辈和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持续了二十多年,尽管由于地域相隔,近些年音问稀了。因此,最近读到黄教授新出版的散文集《我的“三角地”》,就倍感亲切,一口气读完,又觉受到深刻的启迪。  初读《我的“三角地”》,很有读张中
收到晋如自深圳快递来的《忏慧堂集》时,正值羊城仲春。深穗两地相隔并不远,我们晤面也十分方便,但晋如向来如此,每有新作便迫不及待要与好友分享,仿佛这种幸福的沟通一刻也禁不起耽搁。多年来,他的人一如他的诗,始终饱含着疾风迅雷般的激情。  飞快拆开邮件,古朴典雅的封面立时跃入眼中,让人顿生暖意。收入书中的《胡马集》《红桑照海词》《缀石轩诗话》,我大都多年前便已读过,许多篇章更是烂熟于胸,此刻手捧合集,恰
在普通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中,苏轼的《赤壁赋》收录在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单元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赤壁怀古》)则收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单元。最近,笔者在教完《赤壁赋》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探究学习《赤壁怀古》。有学生阅读后提出疑问“这一文一词,同是苏轼写赤壁,为什么描写的风景却大相径庭”。由这个疑问,我们仔细推敲,反复琢磨,查阅资料,竟意外找到了一条破解《赤壁怀古》艺术魅力的通道——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