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更是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列为重要内容。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让他们敢于探异求新,发展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应当成为我们一线教师首要且重要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 探究学习 创新能力
从前些年的教研与实践,到今天的新课改实施,我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此目标实施了以下基本的培养策略与措施。
一、营造“学教和谐”的课堂环境,铺就创新精神成长的温床
“学教和谐”既是新课改追求的一种教学氛围,也是教学高水平达标的重要策略和途径。实现“学教和谐”的关键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讲真话,讲实话的环境,努力消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发表独出心裁、标新立异、甚至是反弹琵琶的思想观点,使他们完全抛弃空话、套话,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次,要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样良好和谐、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课文的情境因素,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之愿学乐学,甚至欲罢不能。
学习《道士塔》一课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生活常识看课文标题,有没有不和谐之处?”有的同学立刻回答:“道士羽化后,遺体是封缸入葬的;而佛教徒中的高僧圆寂后,遗体火化后的骨殖是建塔封存的。”我就势激趣:“这位王道士死后为什么会用有道高僧的丧葬方法呢?是不是他对佛教有特殊贡献?”问题立刻激起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在这种探索的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挖掘文章内涵,创新的火花无处不在。
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最初源泉,是学生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我们教师就应该时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新事物的敏感性,逐步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例如,《项链》一课,小说开头劈空而来“她也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也”字从何而来?还有谁是漂亮的姑娘?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展开热烈讨论,从各个角度探究分析,从马蒂尔德的恃貌取宠,到整个社会的浮华虚荣,再到爱美之心的常情常理。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多元理解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方式,教会学生批判质疑,突破陈旧观念,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看法,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创新个性。
有时,学生自觉提出的问题庞杂,缺乏典型性,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适度调控,把矛盾集中,引导学生展开争论。
四、挖掘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十分强调“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能力,使他们超越眼前实在事物的简单感知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目的,使他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水平,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学生对于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大甲虫的荒诞情节难以理解。我就启发他们联想一下古已有之的“变形”故事,把自己想像成“变形”的主人公,揣摩心情,体会主题。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想到了中国的庄生化蝶,蜘蛛成精,想到了外国的鱼变美人,天鹅变成公主……同学们发现大多数的变形故事是“非人”追求美好变而为人,过程是美好而愉悦的;但到了20世纪初期,善良、勤恳的格里高尔却异化为非人,最终绝望而死。同样的“变形”手法,而本文的这种逆向的变形,则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困境。
在类似于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敏捷,有的还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独创性。所以作为学生智力开发者的我们要善于利用课本知识,挖掘他们想像、联想的潜能,发展他们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五、开展与教学活动相关联的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制定开放性教学的策略,新课程实施的方向恰已随其教学思想的转变,向人文教育的生动、活泼、有趣发展。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跳出课堂主阵地,开发出层出不穷、新鲜有趣而又有价值课外延展活动。
如在话剧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揣摩人物性格,挖掘剧本内涵,排练表演。在汇报表演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准备的场景道具别出心裁,用纸卷做成龙王的犄角,用窗帘做成公主的长裙,用绿草与鲜花铺设睡美人的床褥,用五彩的颜料表现喜怒哀乐的神情。话剧表演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展现,得以提高。
另外,课文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写写感兴趣的、可操作性强的小论文,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演讲、辩论、诗词朗诵活动等,都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要想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高层次目标,我们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一种创造思维,勇敢地去开发、创造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在课堂知识领悟的过程中开拓出创新教育的一片新天地,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关键词:课程改革 探究学习 创新能力
从前些年的教研与实践,到今天的新课改实施,我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此目标实施了以下基本的培养策略与措施。
一、营造“学教和谐”的课堂环境,铺就创新精神成长的温床
“学教和谐”既是新课改追求的一种教学氛围,也是教学高水平达标的重要策略和途径。实现“学教和谐”的关键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讲真话,讲实话的环境,努力消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发表独出心裁、标新立异、甚至是反弹琵琶的思想观点,使他们完全抛弃空话、套话,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次,要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样良好和谐、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课文的情境因素,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之愿学乐学,甚至欲罢不能。
学习《道士塔》一课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生活常识看课文标题,有没有不和谐之处?”有的同学立刻回答:“道士羽化后,遺体是封缸入葬的;而佛教徒中的高僧圆寂后,遗体火化后的骨殖是建塔封存的。”我就势激趣:“这位王道士死后为什么会用有道高僧的丧葬方法呢?是不是他对佛教有特殊贡献?”问题立刻激起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在这种探索的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挖掘文章内涵,创新的火花无处不在。
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最初源泉,是学生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我们教师就应该时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新事物的敏感性,逐步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例如,《项链》一课,小说开头劈空而来“她也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也”字从何而来?还有谁是漂亮的姑娘?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展开热烈讨论,从各个角度探究分析,从马蒂尔德的恃貌取宠,到整个社会的浮华虚荣,再到爱美之心的常情常理。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多元理解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方式,教会学生批判质疑,突破陈旧观念,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看法,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创新个性。
有时,学生自觉提出的问题庞杂,缺乏典型性,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适度调控,把矛盾集中,引导学生展开争论。
四、挖掘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十分强调“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能力,使他们超越眼前实在事物的简单感知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目的,使他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水平,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学生对于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大甲虫的荒诞情节难以理解。我就启发他们联想一下古已有之的“变形”故事,把自己想像成“变形”的主人公,揣摩心情,体会主题。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想到了中国的庄生化蝶,蜘蛛成精,想到了外国的鱼变美人,天鹅变成公主……同学们发现大多数的变形故事是“非人”追求美好变而为人,过程是美好而愉悦的;但到了20世纪初期,善良、勤恳的格里高尔却异化为非人,最终绝望而死。同样的“变形”手法,而本文的这种逆向的变形,则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困境。
在类似于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敏捷,有的还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独创性。所以作为学生智力开发者的我们要善于利用课本知识,挖掘他们想像、联想的潜能,发展他们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五、开展与教学活动相关联的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制定开放性教学的策略,新课程实施的方向恰已随其教学思想的转变,向人文教育的生动、活泼、有趣发展。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跳出课堂主阵地,开发出层出不穷、新鲜有趣而又有价值课外延展活动。
如在话剧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揣摩人物性格,挖掘剧本内涵,排练表演。在汇报表演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准备的场景道具别出心裁,用纸卷做成龙王的犄角,用窗帘做成公主的长裙,用绿草与鲜花铺设睡美人的床褥,用五彩的颜料表现喜怒哀乐的神情。话剧表演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展现,得以提高。
另外,课文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写写感兴趣的、可操作性强的小论文,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演讲、辩论、诗词朗诵活动等,都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要想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高层次目标,我们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一种创造思维,勇敢地去开发、创造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在课堂知识领悟的过程中开拓出创新教育的一片新天地,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