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总认为自己平时对学生嘘寒问暖、为他们上好课、能够与他们和睦相处就是对他们负起了责任,从没想过在“批改作业”这一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细微处却能折射出我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
记得是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下午的自习课,我在教室里批改着同学们刚上交的语文作业,坐在讲台对面第一桌的是蓝浪勇同学。当我批改到他的作业时,我发现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红笔在他的作业本上比比划划。说真的,这一次作业他写得非常好,我在他的作业本上批了个“A+”,还画了一張笑脸。真没想到,一见到我写了个“A+”,他双手在胸口一捂,深深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啊——,我终于得了一次‘A+’!”说话的声音虽然很小,但我却听得一清二楚,当时我愣住了,轻声问他:“你的作业从来都没有得到过‘A+’吗?”“哦,没有,最高荣誉是‘A-’。”“是这样啊?”我内心一阵揪动,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扎了一下,迟迟没有反应过来,我不知道自己是见到他这次得“A+”因为高兴而高兴,还是为自己平时的“吝啬”而惊讶?我当时无言以对。
回到办公室,蓝浪勇同学说的那一句话“我终于得了一次‘A+’!”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我拿起办公桌上学生的作业本再翻翻看,我感到有些懊悔与不安。说实话,很多同学的作业都写得不错,特别是一些平时表现得不够好的后进生,他们当中有些同学的作业是一次比一次好,无论是书写格式还是作业的正确率都很令人满意,可为什么有时候我就那么“吝啬”,连一个小小的、最起码的“A+”都不舍得给学生呢?就算是鼓励也好呀,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在期待着得到这么一个肯定、激励的“A+”,但却被我忽视了。我想:也许是我总是以优等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吧,或许还是因为他们的“坏”形象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于是哪怕他们进步了我还是觉得他们就是“差”的。其实,我也是2009年3月才刚新接任五(2)班的班主任,就像蓝浪勇同学,因为之前也常常听到老师们说他是个多么捣蛋的学生,午休不睡觉,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成绩差,思想叛逆……但就是他的“我终于得了一次‘A+’!”这么一句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语,却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与谴责,我眼前好像浮现出岸上将干涸的水洼里正在无奈地垂死挣扎的小鱼的情状,由小鱼的无奈又渐渐地演变成班级中那些也像小鱼一样渴望得到雨水的所谓“后进生”们。
“我终于得了一次‘A+’!”这一句话,对我来说,它无疑也是一笔极其可贵的教育研究资源,因为它让我顷刻间清醒: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还要关注课堂上以及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细节。
我不由得想起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是啊,细节虽小,却举轻若重。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话说得一点儿也不过分。“细”虽然确实“小”,但没有一种“大”不是由许许多多的“细”组成的。我们教师也是如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敏锐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关注每一个细节,把它作为最可贵的教学资源。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教育细节至今还依然生动鲜活、精彩迷人,透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那片浓浓的情,对学生那份深深的爱。其实,我们也应该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用博大的爱,坦坦荡荡的爱体现在细微处,用爱心穿起教育教学细节。
当我意识到了这些,我就经常跑到网吧、游戏厅里去把即将迷途的学生们给“请”回来上课;在放学后还曾经独自一人走了两个半小时的山路到学生家去家访,哪怕回来时天已蒙蒙黑,哪怕因为害怕一路小跑一路流泪回到家;我还主动为学生解除青春期里的烦恼;还常常去学生家里“请”来了那些想辍学的留守儿童;在校运会比赛时,总忘不了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点资金奖励他们每人一根雪糕或一包豆奶;有时我还和学生们一起上台演小品、说相声;还总喜欢把与学生们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写成一篇又一篇的教育教学日志;我甚至把班里最调皮、最捣蛋、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不管个子高矮调到前面一二排来坐……渐渐地,班里的同学变得懂事了,也变得更加有礼貌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蓝浪勇同学,他变得幽默,乐观,大胆了,确实很难得。记得那年“六一”节我们班演的小品,大家还推荐蓝浪勇同学当主演呢!当时,我在想:这样的学生不是很独特,很讨人喜欢吗?
一位专家说:“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育思想。”细节就是如此神奇,它可以让教师勇于发现,敢于超越,乐于奉献。教育智慧融于教育细节,这种看似简单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评价,一声鼓励,一份亲近,但通过教师的爱心倾注,它就会转换成为学生永远拥有的风景。
想想也真是这样,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细节,我们应该关注细节,尊重细节,剖析细节,让它成为我们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也许,我们不敢奢求自己能做一个伟大的教师,但我们可以用爱心把细节穿起,把细节当做一种责任,把细节做到伟大,这样,我们就可以观赏到缤纷的色彩,甚至还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
记得是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下午的自习课,我在教室里批改着同学们刚上交的语文作业,坐在讲台对面第一桌的是蓝浪勇同学。当我批改到他的作业时,我发现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红笔在他的作业本上比比划划。说真的,这一次作业他写得非常好,我在他的作业本上批了个“A+”,还画了一張笑脸。真没想到,一见到我写了个“A+”,他双手在胸口一捂,深深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啊——,我终于得了一次‘A+’!”说话的声音虽然很小,但我却听得一清二楚,当时我愣住了,轻声问他:“你的作业从来都没有得到过‘A+’吗?”“哦,没有,最高荣誉是‘A-’。”“是这样啊?”我内心一阵揪动,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扎了一下,迟迟没有反应过来,我不知道自己是见到他这次得“A+”因为高兴而高兴,还是为自己平时的“吝啬”而惊讶?我当时无言以对。
回到办公室,蓝浪勇同学说的那一句话“我终于得了一次‘A+’!”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我拿起办公桌上学生的作业本再翻翻看,我感到有些懊悔与不安。说实话,很多同学的作业都写得不错,特别是一些平时表现得不够好的后进生,他们当中有些同学的作业是一次比一次好,无论是书写格式还是作业的正确率都很令人满意,可为什么有时候我就那么“吝啬”,连一个小小的、最起码的“A+”都不舍得给学生呢?就算是鼓励也好呀,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在期待着得到这么一个肯定、激励的“A+”,但却被我忽视了。我想:也许是我总是以优等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吧,或许还是因为他们的“坏”形象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于是哪怕他们进步了我还是觉得他们就是“差”的。其实,我也是2009年3月才刚新接任五(2)班的班主任,就像蓝浪勇同学,因为之前也常常听到老师们说他是个多么捣蛋的学生,午休不睡觉,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成绩差,思想叛逆……但就是他的“我终于得了一次‘A+’!”这么一句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语,却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与谴责,我眼前好像浮现出岸上将干涸的水洼里正在无奈地垂死挣扎的小鱼的情状,由小鱼的无奈又渐渐地演变成班级中那些也像小鱼一样渴望得到雨水的所谓“后进生”们。
“我终于得了一次‘A+’!”这一句话,对我来说,它无疑也是一笔极其可贵的教育研究资源,因为它让我顷刻间清醒: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还要关注课堂上以及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细节。
我不由得想起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是啊,细节虽小,却举轻若重。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话说得一点儿也不过分。“细”虽然确实“小”,但没有一种“大”不是由许许多多的“细”组成的。我们教师也是如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敏锐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关注每一个细节,把它作为最可贵的教学资源。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教育细节至今还依然生动鲜活、精彩迷人,透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那片浓浓的情,对学生那份深深的爱。其实,我们也应该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用博大的爱,坦坦荡荡的爱体现在细微处,用爱心穿起教育教学细节。
当我意识到了这些,我就经常跑到网吧、游戏厅里去把即将迷途的学生们给“请”回来上课;在放学后还曾经独自一人走了两个半小时的山路到学生家去家访,哪怕回来时天已蒙蒙黑,哪怕因为害怕一路小跑一路流泪回到家;我还主动为学生解除青春期里的烦恼;还常常去学生家里“请”来了那些想辍学的留守儿童;在校运会比赛时,总忘不了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点资金奖励他们每人一根雪糕或一包豆奶;有时我还和学生们一起上台演小品、说相声;还总喜欢把与学生们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写成一篇又一篇的教育教学日志;我甚至把班里最调皮、最捣蛋、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不管个子高矮调到前面一二排来坐……渐渐地,班里的同学变得懂事了,也变得更加有礼貌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蓝浪勇同学,他变得幽默,乐观,大胆了,确实很难得。记得那年“六一”节我们班演的小品,大家还推荐蓝浪勇同学当主演呢!当时,我在想:这样的学生不是很独特,很讨人喜欢吗?
一位专家说:“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育思想。”细节就是如此神奇,它可以让教师勇于发现,敢于超越,乐于奉献。教育智慧融于教育细节,这种看似简单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评价,一声鼓励,一份亲近,但通过教师的爱心倾注,它就会转换成为学生永远拥有的风景。
想想也真是这样,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细节,我们应该关注细节,尊重细节,剖析细节,让它成为我们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也许,我们不敢奢求自己能做一个伟大的教师,但我们可以用爱心把细节穿起,把细节当做一种责任,把细节做到伟大,这样,我们就可以观赏到缤纷的色彩,甚至还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