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患有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抽取8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病理学确诊患者病例,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对该技术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进而评价该技术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该技术对发生在十二指肠部位的梗阻现象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也能够达到85%以上。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患有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诊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使该病患者的误诊和漏诊率显著降低,可以今后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予以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急性肠梗阻
肠梗阻症状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对该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随着螺旋CT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其三维重建技术也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对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2]。为了对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患有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为临床今后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准确及时的诊断,使患者的进一步治疗能有充足的时间,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有有效保证,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8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病理学确诊患者病例,对该技术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进而评价该技术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四年时间里,抽取8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病理学确诊患者病例,患者年龄在21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包括35例男性患者和51例女性患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排便或排气停止;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方法抽样中的所有86例患者在就诊时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对该技术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进而评价该技术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1.3操作采用我院现有的CT机进行扫描, 层厚和层间距都控制在5~10mm左右,进行平扫之后增强扫描, 范围从患者的膈顶至肾下极,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作全腹部扫描, 对患者的肠道及腹膜后腔情况进行全面观察[3]。
1.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技术对发生在十二指肠部位的梗阻现象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也能够达到85%以上。
表1多层螺旋诊断的准确率情况比较
3 讨论
肠梗阻现象指的是患者的肠内容物运行情况出现严重障碍,同时对气体和液体的吸收功能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平片检查被公认为是对患者肠梗阻的临床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其对密度和空间的分辨率相对较差,对于患有肠梗阻的临床患者是否存在进行判断的正确率仅有60%左右,无法对患者的病因及病变肠管的实际血供情况进行准确判断。而CT扫描的密度和空间的分辨率十分理想,其横断面的图像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组织影像重叠现象,在对肠梗阻现象进行诊断和排除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意义[4]。
一般在对患者的肠道进行CT检查的时候,都需要口服对比剂,已达到使患者的肠腔充盈、肠壁显示更加清晰的目的。
与X线平片诊断技术一样,在CT影像图像上,结肠和空肠、回肠均有其特定的生理解剖特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发生扩张和萎陷现象的肠管的长度和移行区的实际位置,可以对患者的梗阻部位的进行判断。其中扩张肠袢数量相对少且大多位于患者的上腹部,梗阻则位于空肠,可观察到空肠的环形皱襞现象;发生扩张的肠袢布满全腹,结肠内没有气体和液体存在,则梗阻的部位位于回肠的远端。在出现完全性小肠梗阻症状时,小肠肠管发生极度扩张现象,其直径与结肠非常相似,且肠壁比较薄,皱襞往往无法很好的显示,而且发生扩张的小肠通常会发生移位;此时层厚较厚的图像不容易对患者的肠管进行追踪和判断,使小肠梗阻的具体定位变得更加困难,如如采用薄层扫描加多方位的MPR可以观察到较长的肠袢,克服了小肠迂曲的走行使单纯横断面图像难以观察全貌的不足[5]。
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患有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诊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使该病患者的误诊和漏诊率显著降低,可以今后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予以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伟民,胡连源.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575.
[2] 王占宇,张燕群,李晓娟.16排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02-104.
[3] 许守利,林祥涛.胃间质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149-502.
[4] 张鑫,瞿丽萍,朱斌.胃肠道间质瘤的CT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9):621-623.
[5] 张信华,何裕隆.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治和讨论[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08,2(4):317-319.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急性肠梗阻
肠梗阻症状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对该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随着螺旋CT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其三维重建技术也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对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2]。为了对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患有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为临床今后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准确及时的诊断,使患者的进一步治疗能有充足的时间,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有有效保证,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8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病理学确诊患者病例,对该技术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进而评价该技术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四年时间里,抽取8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病理学确诊患者病例,患者年龄在21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包括35例男性患者和51例女性患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排便或排气停止;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方法抽样中的所有86例患者在就诊时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对该技术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进而评价该技术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1.3操作采用我院现有的CT机进行扫描, 层厚和层间距都控制在5~10mm左右,进行平扫之后增强扫描, 范围从患者的膈顶至肾下极,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作全腹部扫描, 对患者的肠道及腹膜后腔情况进行全面观察[3]。
1.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技术对发生在十二指肠部位的梗阻现象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也能够达到85%以上。
表1多层螺旋诊断的准确率情况比较
3 讨论
肠梗阻现象指的是患者的肠内容物运行情况出现严重障碍,同时对气体和液体的吸收功能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平片检查被公认为是对患者肠梗阻的临床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其对密度和空间的分辨率相对较差,对于患有肠梗阻的临床患者是否存在进行判断的正确率仅有60%左右,无法对患者的病因及病变肠管的实际血供情况进行准确判断。而CT扫描的密度和空间的分辨率十分理想,其横断面的图像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组织影像重叠现象,在对肠梗阻现象进行诊断和排除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意义[4]。
一般在对患者的肠道进行CT检查的时候,都需要口服对比剂,已达到使患者的肠腔充盈、肠壁显示更加清晰的目的。
与X线平片诊断技术一样,在CT影像图像上,结肠和空肠、回肠均有其特定的生理解剖特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发生扩张和萎陷现象的肠管的长度和移行区的实际位置,可以对患者的梗阻部位的进行判断。其中扩张肠袢数量相对少且大多位于患者的上腹部,梗阻则位于空肠,可观察到空肠的环形皱襞现象;发生扩张的肠袢布满全腹,结肠内没有气体和液体存在,则梗阻的部位位于回肠的远端。在出现完全性小肠梗阻症状时,小肠肠管发生极度扩张现象,其直径与结肠非常相似,且肠壁比较薄,皱襞往往无法很好的显示,而且发生扩张的小肠通常会发生移位;此时层厚较厚的图像不容易对患者的肠管进行追踪和判断,使小肠梗阻的具体定位变得更加困难,如如采用薄层扫描加多方位的MPR可以观察到较长的肠袢,克服了小肠迂曲的走行使单纯横断面图像难以观察全貌的不足[5]。
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患有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诊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使该病患者的误诊和漏诊率显著降低,可以今后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予以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伟民,胡连源.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575.
[2] 王占宇,张燕群,李晓娟.16排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02-104.
[3] 许守利,林祥涛.胃间质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149-502.
[4] 张鑫,瞿丽萍,朱斌.胃肠道间质瘤的CT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9):621-623.
[5] 张信华,何裕隆.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治和讨论[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08,2(4):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