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用“书声朗朗”来形容学校特有的氛围,岂知这“朗朗”之中大有文章。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课堂上要抓住“读”这个根本。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去读、去背,从读中扩大识字量,品味词语的意境,领悟文中的真谛,汲取人文的养料。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把一个字体符号瞬间变成具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的过程。
一、在理解中阅读,领会思想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阅读思维的培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各项理解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对文章能够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获得对文章全面的、本质的理解。
1.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字词句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的意思可为我们的朗读起提示作用,它可直接让我们明白这个词、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读好了重点的字、词、句,也就能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这一步应该落实到位,把每一个词、每一句都反复读好。
2.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往往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故事最动人处在于文中人物的命运,是他们的悲欢离合营造了情境,吸引了学生,打动了学生的心。因此,要想读好课文,一定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乐章。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无不是作者的表情达意。因此,学习课文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爱与憎、情与恨。只有正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也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投入感情朗读。
二、在体验中阅读,升华情感
加强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这是体验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例如《再见了,亲人》这课,讲述了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故事。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我在备课时,仔细体会文章里包含的意思,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课时,导入新课后,我根据志愿军战士同不同人物告别的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想象大娘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大嫂架着双拐艰难地在崎岖的山路行走的情景。读完后,许多同学稚嫩的脸上露出了感动的表情。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朗读时注意了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脑海中浮现出老大娘、大嫂、小金花的形象,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他们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在趣味中阅读,点燃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加学生阅读的乐趣,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青春年少,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甚至会形成爱好,养成习惯。
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应该积极倡导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口、耳、手脑并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习课文,即实现现代文阅读教学活动化。如教师可举行探究活动、评点、活动、改编等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全体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或动口、或动手、或动脑,或实践、或模仿,或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或观察、或辩论或创新……如在教学《山雨》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项练习:爱诵读的你,有感情地再读课文,把喜欢的句子背下来!爱阅读的你,再找几篇写雨的文章品讀一番!爱习作的你,也来写写你对雨的感受!
这样一来就调动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边读边推敲,揣摩品味语言,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四、在欣赏中阅读, 激发想象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即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内容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带着欣赏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要让学生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达之精妙,并积累语言。学生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主动阅读,培养能力
教师上课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上的教学任务,而应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未来。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真正自由的空间,尽量不给学生压力,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正确的意见,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对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呵护其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内容进行更深入地钻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目的。
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凝神静读的美妙感觉,我给了学生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自由感受作品中所呈现的一切,并在课文空白处记录自己粗浅的理解。很快,教室变成了一个安静的阅读场。从学生阅读时凝神微笑的表情里可以看出,他们已完全被文字材料所吸引;从学生零散的评点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初步触及到作品中人物有趣的语言与神态,纯真幽默的笔调,以及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与感激等。深深沉沉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深入地把握文章要义,为下一步的课堂讨论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
总之,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和教育理想,就应培养学生热爱读书,教会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以读为本,是在重视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语文的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以读为本,正是化说为读,尊重学生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感受与理解,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教学中,一定要有指导、有层次、有感悟、有提高,在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以读为本。
一、在理解中阅读,领会思想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阅读思维的培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各项理解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对文章能够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获得对文章全面的、本质的理解。
1.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字词句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的意思可为我们的朗读起提示作用,它可直接让我们明白这个词、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读好了重点的字、词、句,也就能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这一步应该落实到位,把每一个词、每一句都反复读好。
2.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往往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故事最动人处在于文中人物的命运,是他们的悲欢离合营造了情境,吸引了学生,打动了学生的心。因此,要想读好课文,一定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乐章。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无不是作者的表情达意。因此,学习课文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爱与憎、情与恨。只有正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也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投入感情朗读。
二、在体验中阅读,升华情感
加强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这是体验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例如《再见了,亲人》这课,讲述了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故事。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我在备课时,仔细体会文章里包含的意思,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课时,导入新课后,我根据志愿军战士同不同人物告别的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想象大娘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大嫂架着双拐艰难地在崎岖的山路行走的情景。读完后,许多同学稚嫩的脸上露出了感动的表情。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朗读时注意了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脑海中浮现出老大娘、大嫂、小金花的形象,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他们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在趣味中阅读,点燃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加学生阅读的乐趣,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青春年少,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甚至会形成爱好,养成习惯。
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应该积极倡导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口、耳、手脑并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习课文,即实现现代文阅读教学活动化。如教师可举行探究活动、评点、活动、改编等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全体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或动口、或动手、或动脑,或实践、或模仿,或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或观察、或辩论或创新……如在教学《山雨》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项练习:爱诵读的你,有感情地再读课文,把喜欢的句子背下来!爱阅读的你,再找几篇写雨的文章品讀一番!爱习作的你,也来写写你对雨的感受!
这样一来就调动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边读边推敲,揣摩品味语言,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四、在欣赏中阅读, 激发想象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即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内容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带着欣赏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要让学生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达之精妙,并积累语言。学生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主动阅读,培养能力
教师上课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上的教学任务,而应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未来。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真正自由的空间,尽量不给学生压力,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正确的意见,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对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呵护其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内容进行更深入地钻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目的。
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凝神静读的美妙感觉,我给了学生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自由感受作品中所呈现的一切,并在课文空白处记录自己粗浅的理解。很快,教室变成了一个安静的阅读场。从学生阅读时凝神微笑的表情里可以看出,他们已完全被文字材料所吸引;从学生零散的评点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初步触及到作品中人物有趣的语言与神态,纯真幽默的笔调,以及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与感激等。深深沉沉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深入地把握文章要义,为下一步的课堂讨论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
总之,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和教育理想,就应培养学生热爱读书,教会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以读为本,是在重视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语文的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以读为本,正是化说为读,尊重学生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感受与理解,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教学中,一定要有指导、有层次、有感悟、有提高,在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