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20岁就做了“公安局长”
曹操刚成年就被地方官举荐,做了“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负责河南孟津一带的社会治安,兼管地方防卫和征兵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兼武装部部长。那一年,他才20岁。在洛阳干了3年,任期一满,曹操就升官挪窝,被调到河南省清丰县当县长(顿丘令)。然而刚当上县长,他的仕途就遇到了危机,他的一个堂妹嫁给了一个国舅,而这个国舅犯了罪,要株连九族,曹操也在株连之列,于是朝廷就免了他的县长,让他回老家“凉快”去了。曹操老家在安徽,回到安徽后,他在城郊盖了一所房子,每日勤奋读书,“宅”了好几年。
26岁那年,曹操东山再起,被朝廷从老家召唤出来,做了“议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曹操被封为高级军官“骑都尉”,跟随中央部队去打黄巾军,很快立了功,升做“济南相”,相当于现在济南市市长。再后来董卓作乱,曹操拿出家产招兵买马,参加联军讨伐董卓,又灭掉袁术、袁绍等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做得越来越大:38岁成为省长(兖州牧),42岁做了事实上的丞相(大将军兼司隶校尉兼录尚书事),54岁做了真正的丞相。虽然直到去世,他在丞相的位置上没动弹,但真正的权势却远远超过了皇帝。
不用考试就能当公务员
曹操20岁就做了官,而且没有经过任何选拔性考试,那是因为汉朝的公务员选拔程序分两大类:一类叫“策试”,跟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接近;一类叫“察举”,用不着考试,直接由地方官向上级政府推荐,再由上级政府安排去做官。
曹操做公务员,走的是察举路子,换句话说,他没参加公务员考试,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员作为孝廉推荐做官的。不光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没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员作为孝廉推荐做官的。朝廷给曹嵩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荥阳令”,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荥阳市的市长,那时候曹嵩刚满22岁,跟儿子一样,都属于年轻干部。
推荐率和录取率都不高
在曹操那个时代,一个普通人做公务员的难度是不亚于现代人的。譬如说察举,它有指标限制,一个60万人以上的郡国每年能推荐3名孝廉,不到60万人但超过40万人的郡国每年能推荐两名孝廉,不到40万人但超过20万人的郡国每年只能推荐1名孝廉,低于20万人但超过10万人的郡国每两年才能推荐1名孝廉,而低于10万人的郡国每3年才能推荐1名孝廉。
汉朝末年的人口比现在少得多,60万以上的郡国没几个,像曹操的籍贯所在地沛郡,总共才25万人,地方官那年推荐了一个曹操,就再也不能推荐其他人了。25万比1,多么吓人的比例,一个平民百姓要想做孝廉,比登天都难。
再说策试,地方官举办的“贤良”策试录取率一般是150∶1,过关者再参加中央的“贤良”策试,录取率一般是100∶1。也就是说,假如你成绩中等,连过两关最后胜出的概率只有1/15000。
曹操父子都走了后门
既然通过率如此之低,曹操父子是怎样顺利当上公务员的呢?很简单,凭关系。
曹操的爷爷是个太监,名叫曹腾,他侍候过4个皇帝,其中汉桓帝还是他拥立的。汉桓帝很敬重他,让他做“大长秋”。大长秋是东汉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负责掌管宫中大小事务,外戚谒见皇帝,大臣递送奏章,都得通过大长秋。论级别,皇帝是老大,“三公”是老二,大长秋就是老三。论实际职权,大长秋还在“三公”之上。俗话说得好,朝里有人好做官,曹腾手握大权,曹腾的养子曹嵩从政自然一帆风顺、水到渠成。曹嵩做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最后又做了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爸爸是国防部长,曹操从政当然也是水到渠成。
曹操的年薪
那么,曹操的工资是多少呢?
以丞相为例,工资分两个部分,一是货币工资,差不多每月1.75万枚五铢钱;二是实物工资,也就是大米或者其他粮食,每月175斛。折算下来,曹操每月大约能领2.1万,每年能领25.2万枚五铢钱。
此外,曹操还有一大片采邑可以收租。曹操56岁时,汉献帝拿出武平、阳夏、柘县和苦县4个县给他做采邑。这4个县,主要涵盖现在河南省的鹿邑、太康、柘城三地,那时候共有人口3万户(东汉末年人口稀少,一个县几千户是常事,汉献帝封给曹操的4个县加起来多达3万户,已经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了)。汉献帝的意思是,这4个县的土地和3万户居民,从此归曹操一个人掌管,以后每年的租税不再上缴朝廷,而是上缴给曹操,租税怎么收,收多少,收了怎么花,全归曹操自由支配。
有年薪,有采邑租税,曹操一年的合法收入,折成人民币在千万元左右。不过是高是低,主要看年景,因为汉代租税是按实际收成的某个比率来征收的,丰年收成高,租税就多,曹操从采邑里得到的收入就高;灾年收成低,租税就少,曹操从采邑里得到的收入就低。
(转载自《特别关注》)
曹操刚成年就被地方官举荐,做了“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负责河南孟津一带的社会治安,兼管地方防卫和征兵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兼武装部部长。那一年,他才20岁。在洛阳干了3年,任期一满,曹操就升官挪窝,被调到河南省清丰县当县长(顿丘令)。然而刚当上县长,他的仕途就遇到了危机,他的一个堂妹嫁给了一个国舅,而这个国舅犯了罪,要株连九族,曹操也在株连之列,于是朝廷就免了他的县长,让他回老家“凉快”去了。曹操老家在安徽,回到安徽后,他在城郊盖了一所房子,每日勤奋读书,“宅”了好几年。
26岁那年,曹操东山再起,被朝廷从老家召唤出来,做了“议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曹操被封为高级军官“骑都尉”,跟随中央部队去打黄巾军,很快立了功,升做“济南相”,相当于现在济南市市长。再后来董卓作乱,曹操拿出家产招兵买马,参加联军讨伐董卓,又灭掉袁术、袁绍等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做得越来越大:38岁成为省长(兖州牧),42岁做了事实上的丞相(大将军兼司隶校尉兼录尚书事),54岁做了真正的丞相。虽然直到去世,他在丞相的位置上没动弹,但真正的权势却远远超过了皇帝。
不用考试就能当公务员
曹操20岁就做了官,而且没有经过任何选拔性考试,那是因为汉朝的公务员选拔程序分两大类:一类叫“策试”,跟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接近;一类叫“察举”,用不着考试,直接由地方官向上级政府推荐,再由上级政府安排去做官。
曹操做公务员,走的是察举路子,换句话说,他没参加公务员考试,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员作为孝廉推荐做官的。不光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没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员作为孝廉推荐做官的。朝廷给曹嵩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荥阳令”,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荥阳市的市长,那时候曹嵩刚满22岁,跟儿子一样,都属于年轻干部。
推荐率和录取率都不高
在曹操那个时代,一个普通人做公务员的难度是不亚于现代人的。譬如说察举,它有指标限制,一个60万人以上的郡国每年能推荐3名孝廉,不到60万人但超过40万人的郡国每年能推荐两名孝廉,不到40万人但超过20万人的郡国每年只能推荐1名孝廉,低于20万人但超过10万人的郡国每两年才能推荐1名孝廉,而低于10万人的郡国每3年才能推荐1名孝廉。
汉朝末年的人口比现在少得多,60万以上的郡国没几个,像曹操的籍贯所在地沛郡,总共才25万人,地方官那年推荐了一个曹操,就再也不能推荐其他人了。25万比1,多么吓人的比例,一个平民百姓要想做孝廉,比登天都难。
再说策试,地方官举办的“贤良”策试录取率一般是150∶1,过关者再参加中央的“贤良”策试,录取率一般是100∶1。也就是说,假如你成绩中等,连过两关最后胜出的概率只有1/15000。
曹操父子都走了后门
既然通过率如此之低,曹操父子是怎样顺利当上公务员的呢?很简单,凭关系。
曹操的爷爷是个太监,名叫曹腾,他侍候过4个皇帝,其中汉桓帝还是他拥立的。汉桓帝很敬重他,让他做“大长秋”。大长秋是东汉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负责掌管宫中大小事务,外戚谒见皇帝,大臣递送奏章,都得通过大长秋。论级别,皇帝是老大,“三公”是老二,大长秋就是老三。论实际职权,大长秋还在“三公”之上。俗话说得好,朝里有人好做官,曹腾手握大权,曹腾的养子曹嵩从政自然一帆风顺、水到渠成。曹嵩做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最后又做了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爸爸是国防部长,曹操从政当然也是水到渠成。
曹操的年薪
那么,曹操的工资是多少呢?
以丞相为例,工资分两个部分,一是货币工资,差不多每月1.75万枚五铢钱;二是实物工资,也就是大米或者其他粮食,每月175斛。折算下来,曹操每月大约能领2.1万,每年能领25.2万枚五铢钱。
此外,曹操还有一大片采邑可以收租。曹操56岁时,汉献帝拿出武平、阳夏、柘县和苦县4个县给他做采邑。这4个县,主要涵盖现在河南省的鹿邑、太康、柘城三地,那时候共有人口3万户(东汉末年人口稀少,一个县几千户是常事,汉献帝封给曹操的4个县加起来多达3万户,已经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了)。汉献帝的意思是,这4个县的土地和3万户居民,从此归曹操一个人掌管,以后每年的租税不再上缴朝廷,而是上缴给曹操,租税怎么收,收多少,收了怎么花,全归曹操自由支配。
有年薪,有采邑租税,曹操一年的合法收入,折成人民币在千万元左右。不过是高是低,主要看年景,因为汉代租税是按实际收成的某个比率来征收的,丰年收成高,租税就多,曹操从采邑里得到的收入就高;灾年收成低,租税就少,曹操从采邑里得到的收入就低。
(转载自《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