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

来源 :新概念·中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alz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来看,许多省市都选了议论文,且所选文章都是能够考查学生能力素质、思想修养、心理健康、审美情感等能力的优秀作品,这些都依据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即能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从以下5个方面应对中考议论文阅读题。
  
  一、抓住观点,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判断观点语句。议论文的观点,是作者对全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如在文中出现,在形式上通常是一个完整且概括性较强的陈述句。如2006年北京大纲卷阅读(三),题目“宽容与和谐”就没有构成判断,所以不能算作观点,而只是一个论题范围,首段尾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 才是真正的观点。观点一般只有一个,为了诠释这个观点,文中还可以有多个小观点。我们答题时应注意区分中心观点和小观点,不要把分论点混淆成中心论点。
  寻找观点的方法。文章的观点有的是文中句子,有的则需要提炼概括。有的文章观点在开头,在首段或前几段,如2006年北京课标卷阅读(二),首段是引子,其观点出现在第二段尾句;有的在结尾处,如2006年海南卷阅读(二),观点出现在文尾;而有些议论文题目就是观点,如2006年长沙中考阅读(三),题目“奋斗,是生活给予的最高报酬”即是中心论点。概括观点要抓住关键语句,分论点及体现观点的重要词语都可借来一用。同时,概括中心论点要关照全文,做到语句通顺,准确完整。
  
  二、分析材料,发现作品内在结构
  
  (一)分析材料
  判别两种论据。议论文的论据通常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但要注意的是,名人名言并不一定就是道理论据,有时名人的话包含在事实材料之中,充当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观点的道理,不能算作道理论据。还有一些概括性较强的事实论据往往也容易被忽略。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两句所引领的句子就是事实论据。
  明确论据作用。无论是事实还是道理,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因此要分清论据所证明的是哪个观点。一般来说,某个论据都是证明本段或临近几段的一个分论点的,如果在一个段落内有多个小观点,其证明的往往是就近的那个小观点。支撑哪个观点,要根据论据内容来定。
  简括具体事例。概括要做到准确,要依据论点抓住论据的本质特点,语言表述要顺畅。在理清思路时,一般采用什么人(物)做(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这样很快就能把事实论据的“筯”抽出来。如2006年南通中考语文阅读:结合语境,给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论据,要求与上文语意连贯。标准答案是:贝多芬激情澎湃地谱写了令人震撼的《命运交响曲》。答案的要点是:人、事和所叙典型事实,符合语境要求。
  补写论证材料。2006年济宁中考语文阅读题: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两个这样的例子。补写事例首先要有丰富的积累,需要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记忆,特别是对诸如理想、读书、磨难等方面的事例、名言进行系统的梳理。补写的道理论据要引用准确,与观点切合。补写的事实论据要叙写清楚,围绕观点展开,而且不要忘了叙述结果(取得的成就或造成的损失)。
  
  (二)掌握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由作者直接提出观点或论题;分析问题则是作者证明观点的过程,回答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也可有多个小观点;解决问题则是联系实际,进一步总结强化观点。
  文章主体部分又有如下两种结构:
  横式。分别为并列式结构,即从几个平行角度,分头论证中心论点,这几个角度往往有分论点;对照式结构,即将几个分论点或论据进行对照,互为对比,强化观点;总分式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3种形式。
  纵式。即层层深入地向纵深角度论述。2006年北京课标卷第16题“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就涉及到层层深入的结构问题。
  
  三、寻找方法,理顺文章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的判别。举例论证要注意不要忽略概括性事实,道理论证不要错把名言统归于事实名下,对比论证要比较正面与反面的观点和材料,比喻论证要分清本体和喻体。
  论证方法的作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两点。一是论证方法所要证明的观点,一般是前面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二是论证方法本身的作用。如能举例论证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由于是经验的总结而具有科学性,使论证更有力;对比论证能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能使深奥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只有将两点综合起来说,才能全面回答论证的作用。
  
  四、品味语句,鉴赏文段语言特色
  
  挖掘深层意义。议论文语言往往比较抽象,关键性词句是解题的钥匙。阅读时应结合具体语境,深究其引申义、比喻义或暗示义,弄清作者的真实思想。
  找寻结构线索。一些语句即是文章线索,如能了解这些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承上启下,或前后照应,或标识思路等,则有助于理解全文。
  品评生动语句。议论语言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语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描写性词句,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运用骈散结合句式等等。品析时除了要注意这些语句对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外,还应关注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如比喻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排比可增强文章的气势等等。
  
  五、拓展思维,仔细对命题质疑探究
  
  联系实际,独抒已见。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如2006年湖北黄冈中考阅读题: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此题开放性较强,同意与否皆可,但要结合原文和自身的生活实际来答,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即可。
  链接材料,综合探究。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如2006年江苏徐州中考阅读题:请你对下面提供的几则材料作一番探究,围绕“宽容”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至少两个)。然后是3个关于中日关系的链接材料。解答这类题,应把从原文中得到的观点启示与材料结合起来,比较分析链接材料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联想想象,换位思考。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假如你是文中的×××,你会如何呢?这类题要靠想象,要研究“文中的×××”应有的表现和态度,应合于原文内容和常理。
  紧扣重点,审视全文。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请你就全文或文中某几段感触最深的文字,谈谈所受的启迪。如2006年北京课标卷阅读理解:下面3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这类题,首先要写出从原文启迪中得到的感悟,然后简单分析其得来的原因,最后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其实也是感悟)。
  围绕内容,多项延伸。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围绕文章内容或作者观点写名言警句,或进行仿写,或拟写标语、广告、建议,或结合综合性学习进行学科渗透、名著阅读等等。解答这类题目,平时的积累很重要。仿写题应使句子合于文章内容;广告、建议、标语的拟写,既要与文章内容相合,又要符合其基本格式要求;学科渗透题,要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学科知识。
  总之,解答议论文阅读题的前提是扎实掌握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在平时加强对议论文阅读的专项训练,养成勤于积累、深入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掌握议论文阅读的一般方法,提高应对中考阅读题的能力。
  ★编辑/申冬梅
其他文献
自7月1日起施行的、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迎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与原来相比,就老年人权益的保护有着新的突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慰藉:子女
随着《共建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框架协议书》的签署,标志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古蜀文化遗址群、大型明代陵墓群、大型窑址群、四川长江上游史前遗址、四川抗元遗址、川东巴
问:2002年2月,张某与李某经介绍相识恋爱,于同年6月登记结婚,婚后感情尚好,并育有一子。2009年7月,张某在外出打工期间,认识了也在当地打工的赵某(女),之后两人产生感情。2009年10月,两人开始同居,其后一直生活在一起,并购置了房产、家具等。2013年10月,李某知道了张某与赵某的关系后,对张某进行规劝。张某为了孩子决定断绝与赵某的同居关系,并要求赵某从两人居住的房子中搬出。赵某强烈反对
一贯强调办公与移动完美融合的Sony VAIO S系列笔记本即将推出基于Sonoma平台的S4系列,13.3寸“Clear Bright”宽屏幕镜面贵丽屏将带来极佳的视觉体验,与仅1.95kg重的轻巧机
MTV收费风波引发的著作权问题较多,其中之一即为如何界定录像制品与电影作品。本文认为,从法理而言,录像应属于视听作品的形式之一,但我国将之规定为录像制品,具有实用性,可
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全国基本上全面铺开,作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首要的任务就是熟悉教材,许多教师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是一堂课一堂课的备课,好一点的教师会关注一堂课
产品特色:浪潮英信NF190围绕IFA智能弹性架构的“智能”、“弹性扩展”两大特性,应用了十余项先进的技术和功能。NF190具备了较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其智能化的易管理功能,降
编辑同志:我女儿跟她前夫李某经法院调解离婚,离婚时双方约定:外孙随李某生活,女儿每月支付抚养费并享有探望的权利。虽然做了这样的约定,但外孙还是一直跟我和女儿共同生活
一、绪论公司治理结构的讨论开始于美国,经由英国等欧洲蔓延到中国和日本、韩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①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场危机和丑闻(crises and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国宪法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残疾人属于公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保障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