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名校和她的使命(上)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1569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名校的生长是一种自觉的生长,这意味着学校对于自身发展变化的感知、体察、清醒和激励;名校的生长更是一种文化的生长,文化会融为学校的“精神气质”,成为一所学校的基因。本期名校案例通过青岛二中探寻学校自主变革之路的实践,观察在教育新形势下,学校发展面临的矛盾、改革逻辑和发展的新经验。
  青岛二中诞生于1925年,作为当时青岛唯一的女子中学,一诞生就以独特的姿态开创了一个传奇,青岛二中的根脉始终融聚着自觉担当、国家强盛、开创教育风气之先的责任。1953年,青岛二中成为山东省首批重点中学;20世纪80年代后,青岛二中的教育探索和成就成为齐鲁大地教育变革的风向标。
  2002年新课改刚启动,孙先亮被任命为青岛二中校长,执掌这所引领基础教育变革的标杆式学校。青岛诗人纪宇的《风流歌之三》中有这样一句诗“我是旗杆,总要把旗举过顶”,作为旗杆学校的校长,重任自然无法回避。
  十五年过去了,如今的青岛二中已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素质教育之路上的风景正渐入佳境。
  命题一:面对课改,守正出新
  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说,这是一场针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改革。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1. 不做墨守成规的守业者
  改革从来都是一块试金石。2001年,青岛二中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已确立了自己的标杆位置。要告别驾驭自如的教育方式,进行没有榜样可借鉴的新课改实验,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
  2003年,在山东省校长协会会议上,孙先亮表示:青岛二中有责任将自己改革与发展的小逻辑,服从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逻辑,我可以去探索、去尝试,决不做一个墨守成规的守业者。
  课改让青岛二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也是刚上任的孙先亮内心期待的一次机会。但从没有一帆风顺的改革,2004年夏天,社会各界对青岛二中改革的种种猜测、不解、质疑如大潮扑面而来。谈起那个时期,孙先亮感触良多,原青岛市教委陈显青主任一句“不管形势怎样,一定要按规律办事”,肯定了青岛二中的课改方向,也犹如定海神针,稳住了局面。
  2. 校长的领导是思想的领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青岛二中通过实施“思想调频”等举措,把校长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每位干部和教師的观念,通过方案和措施加以落实,避免了教育思想、理念与实践的脱节。
  发展是思想认识提升的结果。青岛二中现在的办学目标是“深化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凸显办学特色、创建国际名校”。相比较2000年的办学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办学特色,创建世纪名校”,从“实施”到“深化”,从“形成”到“凸显”,从“世纪名校”到“国际名校”,这些词的变化反映了青岛二中不断发展的态势、更高远的境界和视野以及对教育更深刻的理解。
  青岛二中十多年的课改探索,可以用“守正出新”来概括。守正是一份责任,出新是一种智慧、一种胆识;守正意味着必须懂得继承、善于继承,出新意味着在继承中发展,也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对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命题二:如何变革,激扬每一个生命
  青岛二中在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关系“人”的事业。康德说:人是目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人,教育的目标是人。
  1. 激活每一个个体
  2002年5月,青岛平度张戈庄中学一位名叫位学鑫的同学写信给孙先亮,恳请学校能够招收他入学。面对这个知识功底扎实,但不在招生范围的孩子的渴望,该怎么办?经过校务工作会讨论,学校决定给这位朴实、执着的农村孩子打开一扇门,成就一份难能可贵的自信。后来,位学鑫同学获得了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并被保送北京大学;2009年6月,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化学教得很好的孙玉维老师,酷爱舞蹈,曾经在全国业余舞蹈大赛中获得过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学校开设的拉丁舞课极受欢迎,学校为了表示鼓励、支持,对孙老师外出参加舞蹈比赛按照公假对待……
  在青岛二中,这样的故事很多。一位被破格招收的农村孩子最终成长为顶级学府的优秀毕业生,他的成长不仅是青岛二中办学水平的证明,更是青岛二中办学理念的彰显:教育者不是培养一个个“材”,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个“人”。孙玉维老师因为业余爱好被支持、鼓励,焕发出极大的教育热情,从而释放出更大的教育活力,更彰显青岛二中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本真的深刻理解:教育就是要关注人的潜能激发和才干培养,关注人的成就感、幸福感。
  2011年,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孙先亮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孙先亮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要尊重人性的价值;教育要引导和提升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理想、充满激情、坚韧不拔,创造生命的崇高价值。
  “激活每一个个体”是青岛二中“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育人理念的体现。教育就是发展人,实现人的最大发展。当生命的激情被焕发,生命的追求就会汹涌澎湃,生命的精彩就会自然流淌。
  2. 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学校变革最大的力量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可谁偷走了教师的积极性?青岛二中曾经为这个问题苦恼过。
  从2000年开始,面对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孙先亮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拼出一条路。先是全员竞争上岗,随后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教师,这些重大举措为青岛二中后来的教师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搭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成长的平台,青岛二中实施“成功园丁”模式,变革学校组织结构,创设教师发展处,系统规划青岛二中教师发展五级体系,除了学校的分层实施“沃土工程”“双优工程”“凤凰工程”三大工程,还自主开发青岛二中教师发展管理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设计了“未来教育家学校”,通过高端培训、校本培训、自主发展、专家论坛、教师论坛、课堂教学系列改造活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与发展力的提高。在一系列举措中,“学术休假”的设计体现了青岛二中对教师个性发展的支持。“学术休假”是教师根据自己研究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提出自己的学术休假要求,由学校学术委员会予以审查通过。还有“思想者论坛”“每月一讲”等举措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老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总结与提炼,实现了专业素质的提升。   青岛二中积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公平环境,促进教师实现从外在到内化、从自觉到自主、从高原到高峰的发展,激励广大教师走上专业化、自主发展的轨道,形成了自主与合作、风格与主张、素养与技能相统一的教师成长生态系统。
  3. 构建学生个性化成长课程
  只有课程设计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时,课程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借新课程改革的契机,青岛二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大课程体系。
  2009年,就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林粼同学在给母校的信中说:“尤其使我受益匪浅的是,青岛二中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而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系列的发展平台和各种各样的机会。”
  谈到课程,孙先亮说“课程是学生素质培养的载体。在高中阶段实施创新人才素质培养,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智慧优势,积极创设多样性的创新课程体系。”近年来,青岛二中围绕学生“十项素质”的培养目标,在六大类近百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文素养类课程、科学研究类课程、工程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四大类课程为基础的STEAM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青岛二中积极探索如何在中学开展创新教育,在高中率先建设创新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遵循“国内一流、对接高校”的模式,与清華大学、哈工大等高校联合建设机械工程、机器人、人体健康实验室、智能学习等实验室。还与海尔集团、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同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2017年,青岛二中校外实践基地的课题研究已开展四期,学校累计聘用校外实践基地导师数百名,在机械设计、软件信息、橡胶材料、金融、物流及知识产权、企业管理等研究领域共指导几百个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超过千人。
  青岛二中第25届学生会主席马丁说:“各种独特的课程,包括选修课、社团类课程、竞赛类课程、CAP大学先修类课程、国际课程、STEAM课程、创新类课程、领导力课程等,面向所有同学,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来成就自己的发展。”
  青岛二中始终在探索着学生系统发展。每个复杂的生命个体,都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完整的系统。学生作为系统存在,内在素质既是关联的又是整体的,即是动态的又是有序的,其最好的发展一定是生命自身要素全面与和谐的发展。推动互联网 教学改革,形成“生学为本、合作内化、师教为要、点拨升华”的十六字教学原则,实现了从教师教的主导转向了学生学的主导,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思考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人。基于“学生发展十项素质目标”的课程设计,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丰富的社团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的领导力不断提升。学校全面推进基于学生“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打造。
  青岛二中按照人自身的需要与潜能去设计学生地发展路径,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是决定学校品质的两个重要方面,青岛二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完善的体系。当素质教育的成果在2006年开始显现,2016年的成绩再次令人侧目,青岛二中的老师开始体验到追求教育梦想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孙先亮.教育,为了每一个生命的激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玉琨.卓越校长的追求——陈玉琨教育评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红婷编著.探寻学校自主变革之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随着《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研究工作同样不容忽视。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方面的素养,也有能力方面的素养,更不能缺少态度方面的素养。但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艰巨性等
2020年12月25日上午8:30,我的导师鲁洁先生无声无息地与我们告别了。在家中,在自己爱恋的书房里,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第一时间赶到,家里静得不能再静,生怕惊醒了先生。床头上,没有抢救仪器,只有几小瓶先生经常服用的药和有序摆放的报刊,脚头还盖着她冬日的棉衣。我拉把凳子,静静坐在床边,如平日一样,准备聆听先生的教诲。  布鲁姆给老师施特劳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当中了解他的人从他身上看到了一
教育之事,过于理想走不动,没有理想走不远。当教育理想遭遇现实挑战时,考量的是我们的教育勇气和智慧。因此,厦门市先谋后动,且思且行,做有智慧的教育行动者。  探域一:课程改革  很多地方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厦门怎么做,怎样将核心素养落地?我们积极推行全课程,即构建课程化体系。全课程实际上就是把学生所有活动都纳入课程体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核心素养就落地了。所以“全课程”的提出,相
时代波澜。人生澎湃。弹指一挥20载。  回顾个人20年的发展历程,充满着欣慰与感动。当人生用“10年”来丈量,忽然发现自己在“课改”的20年中其实就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资源建设,二是教师培训。记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一件事情能够坚持做10年,那么这件事可能是有希望的事情,既能实现理想,也能提升自己。”我颇为认同这个观点,觉得这句话仿佛就是在
初中历史“学习型试卷”,全称为“初中历史核心概念、方法学习型试卷”,是教师以历史课标为依据,以学科核心方法的形成(掌握)、学科核心概念的运用(问题的解决)为载体,以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而命制的期中试卷(期末区里统一评测),既具有评价功能,又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谈谈初中历史“学习型试卷”的单元命制设计的目的、策略及相关研究。一、初中历史“学习型试卷”命制的目的  我们认为,历史素养是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维度,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个体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让每一个国民都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爱国主义教育铸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其承载着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结着过去、现实与未来。自民族国家诞生以来,个体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都是维系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基础教育义不容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呢?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迅速成长的必经之途。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到底应该做哪些反思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反思历史教学的价值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
2019年10月12日,在第四届明远教育奖的颁奖典礼上,刘铁芳老师说:“今天有幸获得明远教育奖,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立足中国大地,以个人微薄之力尽可能地关注他人与社会,做有格局的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新人,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印象中,刘铁芳老师一直在两方面不断努力:一是以丰厚的著述表达理想的教育的貌样,二是2017年提出“中国少年”培育体系构想并启动理论与实践探索。2018年6月2
【摘 要】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中的“问题 ”教学新范式,从问题导入到问题产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的形成,实现将“知识与技能”转化成“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问题 ” 小学美术 造型·表现 教学范式  当前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的教学范式依然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学习新知—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小结”,如此单一传递美术知识和技
【摘 要】高中选课走班后,先前的固定管理班被教学班取代,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然成为该班的“班主任”。如何指导这些“全员班主任”适应新的课改形势?聘任经验丰富、威望高的教师担任教育顾问,承担指导全体教师构建新型育人模式的责任,引领教师完成从任课教师到教育者的转型。转型包括从权威的班主任到平等的教育者的转变,从改变学生到助力学生的转变,从教训学生到与学生对话的转变,从指挥学生到与学生相处的转变。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