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学科知识结构与思维方法组织教学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1987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化学反应”这一学科大概念为统领,提出“化学反应条件”知识框架及其统领下的整体教学思路,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知识点与学科大概念、思维方法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中领悟更有普遍意义、具有持久迁移价值的学科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基于课程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就“化学反应条件”学习过程与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条件;知识结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11–0044–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初步掌握常见的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是可以转化的”观点等[1],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学反应”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反应条件”知识对于认识化学反应的规律、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调控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的生成、检验、分离和转化,以及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都极为重要。
  相比之下,初中阶段有关“化学反应条件”的内容较为孤立、零散。且有关反应条件的说法不尽一致:一是“术语”不同,有“条件”、“反应条件”、“影响因素”之说法;二是内涵或构成要素不同,如在“化学方程式”书写中,“反应条件”指温度、催化剂、光照等,说的是“参与反应的反应物”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条件而发生反应;而初中化学课程中“燃烧的条件”所讨论的内容,既包括参与反应的反应物,也包括温度;三是探讨的问题指向或关注点不一,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探讨的是利用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燃烧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探讨的是“发生反应需要哪些条件”;而通过调控条件(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关注的是条件与反应结果的问题。概念上的不清晰会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为此,现提出以“化学反应条件”来统整相关内容,并就其教学展开探讨。
  1 聚焦學科知识本质,厘清“化学反应条件”知识框架
  “条件”是指影响某一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2]。据此,“化学反应条件”可以理解为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反应快慢、反应历程等)及结果(反应产物、能量转化、反应程度等)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参与反应的反应物(涉及具体的物质、物质所属类别、存在形态、浓度、用量等),也包括外在条件如温度、催化剂等。
  考虑到初中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结合要探讨的问题指向,现提取“反应发生”、“反应快慢”、“反应结果”三个维度来系统认识“化学反应条件”与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的结果之间的关系,由此认识参与反应的反应物(涉及具体的物质、物质所属类别、存在形态、浓度、用量等)、外在条件(涉及温度、催化剂等)是关乎化学反应发生、影响化学反应快慢及结果的重要因素(见表1)。
  学生关于“化学反应条件”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初三学习过程,是随着相关内容的学习而逐渐深入的。因此,有必要思考在把握“化学反应条件”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如何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整体规划学习进程。如以“反应发生条件”为例,其学习任务和认知过程的整体思考见表2。
  表2中的三方面学习任务,体现了力求发展学生从知识、实验技能方法到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特定问题的教学思路,其中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学习过程。以此为基础,可以提炼出指向学生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的学习过程(如图2所示)。   为了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及其认知过程,设计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化学反应条件”本身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其构成要素包括反应物和外在条件两大维度,每一维度下还有具体的细化和分解,其探讨的问题指向涉及化学反应发生、反应快慢、反应结果三个方面,因此,在具体反应条件知识的教学时需要加以分辨和澄清。
  作为“化学反应”知识的下属内容,“化学反应条件”与“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与常见现象”、“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化学反应知识的不同侧面或认识化学反应的不同维度,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承载着对“化学反应”知识的渗透、落实与具体化,它们组合或运作在一起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或认识“化学反应”的整体内容。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可随着这些方面的相关学习而逐渐累积、丰富和深入。
  基于上述考虑,围绕“化学反应条件”知识框架设计教学时,需要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寻找“生长点”,逐渐而连贯地扩展知识体系及认识角度,教给学生结构化的学科知识。
  第二,要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在上述教学思路中,任务2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即: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以具体个别的燃烧反应实例为载体,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化学反应的发生同时受反应物和外界条件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过程,通过抽象概括初步形成探究化学反应条件的一般思路(如图3所示),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化学反应。
  3.2 通过“探究性活动”将思维方法外显
  解决特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在行动体验中获得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知识背后的学科思维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任务外显出来,“燃烧的条件”的学习任务和系列问题设计(见表3)力图做到这一点。如其中任务2及其引导性问题的设计,为“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实验验证方案的设计与收集证据”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方法上的支撑,使学生的认识不只是局限于简单地去做有关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的对比实验,而是能够让学生从化学学科角度去体会研究燃烧的条件所蕴含的“大思路”,即针对探究“燃烧的条件”这一任务,需要回归到“化学反应”概念本身,从“化学反应条件”去识别问题和变量,这样能让探究“燃烧的条件”这一活动更富含学科意义。这一思路可以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工具,进而可以转化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化学反应的能力。
  3.3 借助“列表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以实验为主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学习“化学反应条件”知识的主要方式。学习实验条件的控制、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表达实验结果、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等,是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设计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条件”相关问题,面对实验体系中多个要素及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时,学生往往存在困难或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进行思考和表达。如针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7-1燃烧条件的实验”[5],可分析如表4所示。   针对探究的问题,把分析思考的方向、角度或内容指向以列表的方式(简称“列表法”)呈现出来,能够将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思维可视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组织相关知识和信息,引导学生清晰而有逻辑地思考,进而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这对于初学者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达到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值得将“列表法”开发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4 结束语
  以“化学反应”为统领,依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统整“化学反应条件”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知识点与学科大概念、思维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已有的关于化学反应的认识确立关系,让学生逐渐而连贯地从中领悟更有普遍意义、具有持久迁移价值的学科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7],促进学生的认识系统化、结构化和功能化。由此,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不能仅是局限于对事实的简单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要围绕学科知识结构与思维方法展开教学,并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学习过程。同时提供必要的知识运用场景,这样便于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并以整体连贯的方式教给学生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基于学科知识本质和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并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整体性和连贯性,让化学教学超越这些具体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39.
  [3]宋心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一[J].化学教学,2012,(4):3~5,8.
  [4]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8.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何彩霞.“燃烧条件”日常概念的诊断与教学对策[J].化学教育,2007,(10):30~31.
  [7]何彩霞.化学观念统领下的知识结构及认识思路——以“物质组成”知识为例[J].化学教学,2015,(8):10~14.
其他文献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
摘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教学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教师教学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知识的增长还是思维的变化。文章以“常见结构的认识”为例,总结与反思学情分析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终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4-0099  教学设计是一项始于课堂教学之前
我敢肯定, 你们每个人都想遇到一个仙女。如果真的遇到了仙女,你们肯定想请她用魔杖点一点,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要说仙女嘛,我可是认识一个。  她是一个真正的仙女, 头发拖到地上,闻起来有玫瑰花的香味。  她总穿着雾一样的裙子,手里拿着魔杖,轻轻一点就是一道星尘。  这个仙女就是我妈妈!  你们肯定认为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你们想错了!  我跟妈妈之间有个问题,就是她工作太多了!要是只有我和妈妈两个
摘要:对苏教版《实验化学》中碘一淀粉显色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淀粉;碘;显色现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7-007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苏教版《实验化学》第57页“拓展课题4-4”中涉及到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在简单与复杂之间有着广阔游移空间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正像教材指出的,“淀粉溶液遇碘后显色的
摘要:随着高中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那么,如何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初中生进行培养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书籍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景教学做了比较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内容,能够促进教改的实施。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情境教学
这天早上,小李妹妹背着一个棕色的布袋子。袋子里装着稻米,那是她的爸爸妈妈在大河边的原野上收获的粮食。  小李妹妹飞快地奔跑着,是为了去集市上卖米。小李妹妹跑啊,跑啊……  突然,一只野鸭子飞到她面前。  “小李妹妹, 小李妹妹, 给我点米吧!米能消除我的烦恼。”  小李妹妹是不能浪费米的,她要去集市上卖米,因为爸爸妈妈需要钱。  可是她觉得这只鸭子非常真诚,所以她解开棕色的布袋子,小心翼翼地给了野
在小小的西瓜星球上,住着很多西瓜籽居民,他们都是一颗籽儿一个坑,安安稳稳地住在西瓜星球上。  西瓜籽数量太多了,他们就用数字来命名,最先长出来的那颗西瓜籽叫1,第二颗叫2,第三颗叫3……目前长出来的这颗最小的西瓜籽叫106。  106总是有很多想法,比如今天想去椰子星球上冲浪,明天想要去火龙果星球上攀岩,后天想去坐一趟香蕉月亮船……不过这些探险只是想法而已,因为他从出生到现在,就一直待在自己的瓜籽
漢朝时,湖阳公主十分骄横。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本文以高中化学选修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分课例为例,对化学史料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了探析。    1 巧用化学史。将孤立的概念连续化    在化学史上,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有着丰富的问题情境素材。这些化学知识是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