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是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关键因素。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五通”目标需要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的人才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进行深度和广度的交流与合作。只有精通我国和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习俗和宗教并且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的“一带一路”专业人才,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局势中顺利完成任务。
一、“一带一路”愿景
两千多年前,始于我国的古丝绸之路把古代的亚非欧国家以贸易互通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从东到西绵延两万多里的经济文化之路,促进了沿路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即”一带一路”,进一步明确将“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目标,把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作为合作重点。“一带一路”穿越欧亚大陆,环绕亚非欧的海岸线,将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重新联结在一起,这一战略计划将利用中国与沿路国家已有的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努力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而且是各民族精神互通的文化共同体。
二、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花刺子模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和两河文明等文明系统,沿途各国的政治关系复杂、宗教信仰各异。“一带一路”这一宏伟的倡议能否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同,取决于中国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是否畅通。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发表了《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重要讲话:“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 只有在互相尊重、理解、包容的基础上,各国才能在经济、科技、农业等方面展开合作,这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都是实际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因此,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文化交流可以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大都来自一个国家、组织和个人体现出的价值观、国内管理和政策所提供的范例、以及其处理外部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软实力指的是能够与人进行心灵沟通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通过其相关的制度、价值取向和凝聚力赢得人心,在文化交流中通过“民相亲”的交往达到“国之交”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带一路”的建设,如果没有文化力量的支撑、没有各个国家人民之间的民心“互联互通”支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一带一路”人才应具备的文化素养
在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过程中,人才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它与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一带一路”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周谷平、阚阅认为“一带一路”人才应该包括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海外华人华侨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海外高端人才等六类。吴月刚、李辉将”一带一路”所需人才归纳为五类: 知己知彼的政策沟通人才、 精通多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翻译人才、熟稔沿线国家国情的复合型人才、深谙宗教社会的跨文化人才、实践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精通多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翻译人才等。总之,“一带一路”人才文化素养要符合实现“五通”的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识、懂外语、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一带一路”工作人员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基本条件。
(一)国际化视野
自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在与沿线国家在航空、高铁、航海、输气管道、跨境光缆等方面都有合作,技术型、工程技术类人才是确保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连通的主要力量。同时,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的目标之一。加快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产能合作,推进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等每一项贸易合作都对国际化经济贸易人才提出较高要求。再者,为了推进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国际化资本运作人才成为必须,在资金融通上,中国政府需要与世界银行、欧洲央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机构展开深层次的合作。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支撑。总之,”一带一路”所需的工程技术、管理、商贸金融等人才,都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这些高端人才在本专业领域既是“中国通”又是“外国通”,他们既要精通本专业知识又要熟知国内外的专业标准和准则,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法律、语言和人文素养。他们不仅要善于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熟悉传统和新型业态、还要善于创新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二)外语能力
随着语言沟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外语人才,尤其是精通“一带一路”沿途国家语言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过去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过分关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语言培养,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对中小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涉及较少,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要用到通用语大约50种,还有沿路地区的民族、部族语言,达到200多种语言。这需求大量的翻译人才尤其是小语种翻译人才,为此,中国政府一方面在相关国内大中院校设立相应的小语种专业,鼓励学生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同时,组织师资对”一带一路”工作人员进行小语种短期培训。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另外,中国政府增设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的数量,目的是培养当地的汉语翻译人才。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政治、风土人情以及风俗习惯各有不同, “一带一路”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其中最重要的是沿线各国如何消除文化障碍,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业务合作,“一带一路”人才除了懂得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當地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法律等基本文化知识,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跨文化交流我国政府如果想要和这些地区进行合作,所派工作人员除具备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熟知中国文化,又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等有较为深入认识,对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行政程序和民心走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跨文化知识和技能,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避免文化冲突。
(四)宗教素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宗教情况纷繁复杂:宗教种类繁多,除了三大宗教外,还有一些新兴宗教存在;一些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对我国在该地区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干扰,我国派驻当地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另外,沿线国家的宗教极端分子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公共安全渗透严重,造成不良影响。”一带一路”沿路有很多宗教国家,宗教习俗贯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食品、穿着到人际交往以及道德准则都有明确规定,政治、经济生活也要遵循宗教仪式。不熟悉当地宗教风俗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不适应。习近平认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因此,“一带一路”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并遵重这些国家的宗教信条和宗教仪式,在生活中遵从当地人的宗教风俗和习惯,与当地教民友好相处,加深彼此情感,促进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结语
自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 65个亚非欧国家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中国政府积极与沿途周边国家合作,例如,加强与俄罗斯国家复兴战略、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欧洲的“投资计划”、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等的对接,从国家层面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尽管如此,在国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国际力量不均衡的环境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带一路”人才的素养成为能否实现“一带一路”目标的关键,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如外语、宗教、跨文化交际和国际视野的工作人员在所在工作地能够游刃有余地增信释疑、建立友谊、建立经济文化共同体。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沿途国家人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培养一支具有全面的文化素养的”一带一路”人才队伍。(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本文为河北省科技厅项目“一带一路”人才素养研究(编号:174576452)的研究成果。
一、“一带一路”愿景
两千多年前,始于我国的古丝绸之路把古代的亚非欧国家以贸易互通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从东到西绵延两万多里的经济文化之路,促进了沿路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即”一带一路”,进一步明确将“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目标,把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作为合作重点。“一带一路”穿越欧亚大陆,环绕亚非欧的海岸线,将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重新联结在一起,这一战略计划将利用中国与沿路国家已有的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努力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而且是各民族精神互通的文化共同体。
二、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花刺子模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和两河文明等文明系统,沿途各国的政治关系复杂、宗教信仰各异。“一带一路”这一宏伟的倡议能否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同,取决于中国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是否畅通。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发表了《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重要讲话:“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 只有在互相尊重、理解、包容的基础上,各国才能在经济、科技、农业等方面展开合作,这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都是实际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因此,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文化交流可以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大都来自一个国家、组织和个人体现出的价值观、国内管理和政策所提供的范例、以及其处理外部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软实力指的是能够与人进行心灵沟通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通过其相关的制度、价值取向和凝聚力赢得人心,在文化交流中通过“民相亲”的交往达到“国之交”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带一路”的建设,如果没有文化力量的支撑、没有各个国家人民之间的民心“互联互通”支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一带一路”人才应具备的文化素养
在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过程中,人才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它与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一带一路”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周谷平、阚阅认为“一带一路”人才应该包括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海外华人华侨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海外高端人才等六类。吴月刚、李辉将”一带一路”所需人才归纳为五类: 知己知彼的政策沟通人才、 精通多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翻译人才、熟稔沿线国家国情的复合型人才、深谙宗教社会的跨文化人才、实践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精通多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翻译人才等。总之,“一带一路”人才文化素养要符合实现“五通”的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识、懂外语、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一带一路”工作人员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基本条件。
(一)国际化视野
自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在与沿线国家在航空、高铁、航海、输气管道、跨境光缆等方面都有合作,技术型、工程技术类人才是确保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连通的主要力量。同时,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的目标之一。加快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产能合作,推进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等每一项贸易合作都对国际化经济贸易人才提出较高要求。再者,为了推进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国际化资本运作人才成为必须,在资金融通上,中国政府需要与世界银行、欧洲央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机构展开深层次的合作。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支撑。总之,”一带一路”所需的工程技术、管理、商贸金融等人才,都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这些高端人才在本专业领域既是“中国通”又是“外国通”,他们既要精通本专业知识又要熟知国内外的专业标准和准则,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法律、语言和人文素养。他们不仅要善于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熟悉传统和新型业态、还要善于创新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二)外语能力
随着语言沟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外语人才,尤其是精通“一带一路”沿途国家语言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过去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过分关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语言培养,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对中小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涉及较少,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要用到通用语大约50种,还有沿路地区的民族、部族语言,达到200多种语言。这需求大量的翻译人才尤其是小语种翻译人才,为此,中国政府一方面在相关国内大中院校设立相应的小语种专业,鼓励学生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同时,组织师资对”一带一路”工作人员进行小语种短期培训。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另外,中国政府增设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的数量,目的是培养当地的汉语翻译人才。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政治、风土人情以及风俗习惯各有不同, “一带一路”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其中最重要的是沿线各国如何消除文化障碍,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业务合作,“一带一路”人才除了懂得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當地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法律等基本文化知识,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跨文化交流我国政府如果想要和这些地区进行合作,所派工作人员除具备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熟知中国文化,又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等有较为深入认识,对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行政程序和民心走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跨文化知识和技能,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避免文化冲突。
(四)宗教素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宗教情况纷繁复杂:宗教种类繁多,除了三大宗教外,还有一些新兴宗教存在;一些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对我国在该地区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干扰,我国派驻当地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另外,沿线国家的宗教极端分子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公共安全渗透严重,造成不良影响。”一带一路”沿路有很多宗教国家,宗教习俗贯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食品、穿着到人际交往以及道德准则都有明确规定,政治、经济生活也要遵循宗教仪式。不熟悉当地宗教风俗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不适应。习近平认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因此,“一带一路”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并遵重这些国家的宗教信条和宗教仪式,在生活中遵从当地人的宗教风俗和习惯,与当地教民友好相处,加深彼此情感,促进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结语
自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 65个亚非欧国家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中国政府积极与沿途周边国家合作,例如,加强与俄罗斯国家复兴战略、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欧洲的“投资计划”、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等的对接,从国家层面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尽管如此,在国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国际力量不均衡的环境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带一路”人才的素养成为能否实现“一带一路”目标的关键,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如外语、宗教、跨文化交际和国际视野的工作人员在所在工作地能够游刃有余地增信释疑、建立友谊、建立经济文化共同体。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沿途国家人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培养一支具有全面的文化素养的”一带一路”人才队伍。(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本文为河北省科技厅项目“一带一路”人才素养研究(编号:17457645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