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贾府的钗黛湘为何迥然不同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yz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黛玉、宝钗和湘云都是寄住在贾府的亲戚。同样是寄人篱下,三位姑娘的表现却各不相同。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
  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实诚地说刚念了《四书》。她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之后的黛玉再次回答读书相关的话题时,立即改了口,变成“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初到贾府的黛玉紧张而机警,表现出了超高的智商与情商,但还是有意外发生。宝、黛第一次相会,宝玉就要摔玉,黛玉自责不已,临睡时垂泪难眠——或许除了这一出摔玉风波让人震惊,还有初到陌生环境的社交太累,让她心力交瘁,情绪崩溃。
  但随着时间推移,黛玉卻收起了小心,成了牙尖嘴利的“林怼怼”,周瑞家的给黛玉送宫花时,她知道别的姐妹都有了,来了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有了贾母的宠爱,宝玉的爱与呵护,黛玉任性又舒展。在“假想敌”宝钗来了之后,黛玉想验证自己在宝玉心里的地位,屡出刻薄之语。而一旦宝、黛心心相印,和宝钗的芥蒂解开之后,黛玉就平和多了,不仅体谅送燕窝的婆子,还说宝琴是宝钗的妹妹,就和是自己的妹妹一样。
  相比之下,宝钗借住在姨娘家,则一直保持着初来乍到的谨慎:“日间到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日间不得闲,夜里做女红到三更才睡。”周瑞家的来薛姨妈处找王夫人回话,宝钗忙喊“周姐姐坐着”,亲切地陪她聊天,薛蟠出远门带回了特产,宝钗就要给贾府众人送礼物,连不受人待见的赵姨娘也有一份。这样的宝钗时时保持优雅和体面,处处照顾他人的情绪,有人喜欢她的周到体贴,也有人觉得她“假”“活得太累”。
  豪爽的湘云到贾府来住,则是毫无包袱,完全放飞自我:海棠诗社抢着做东,醉卧芍药丛中,芦雪庵大烧鹿肉,凹晶馆联诗……她的豪情,或许更多地来自对平时压抑的释放。她父母双亡,跟着叔婶生活,家里的针线活大多是她做,这样的她回到从小就跟着贾母生活过的贾府就完全当成度假。她心中没有情爱纠葛,没有期待,无非是大家在一起玩——倘若回自己家,便没有这么自在了。
  湘云并不迟钝,她生活中有自己的不如意,所以面对宝钗的帮助和温暖十分感动,而对于身世和自己类似,有贾母和宝玉宠爱的黛玉的顾影自怜,则是略带反感的,宝玉对黛玉小情绪的过分紧张,她也看不上。其实一起玩耍的伙伴,突然有一对悄悄发展成情侣,有了许多小秘密,群体里的其他人难免尴尬,而博爱的宝玉既想情有独钟,又想姐妹们一如既往亲亲热热,这种“贪心”也就生出许多烦恼。
  黛玉相继失去双亲;宝钗是父亲死去,哥哥败家,母亲无能;湘云从小父母双亡,三位姑娘各有苦楚,而借住在亲戚家,不同的性格和遭遇,又让她们有着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你最能跟哪一个人共情呢?
  编辑/汪微微
  闫晗,专栏作家,央视《谢谢了,我的家》节目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等上百家报刊。
其他文献
芥川龙之介八个月大时,母亲疯了,他被过继给舅舅。他的生父后来又娶了生母的妹妹,但真正照顾他的是生母的姐姐。所以,尽管芥川有生父、养父、养母、继母,但他的作品一直透露出缺爱的气息,主题往往是阴郁和对人性的失望。  1927年,他35岁,饱受胃病、神经衰弱、痔疮等多种疾病的困扰。同时,姐姐家失火,姐夫因欠下高利贷而卧轨自杀,姐姐举家来投,生活压力大增。于是,他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杀前,他给
顾峥嵘第一次见到崔扬,是在西风萧瑟的法场。崔扬怒斥朝廷冤杀忠良,阴沉许久的天空忽然飘起飞雪,仿佛在替他质问苍天。  顾峥嵘寒眸如星,波澜不惊地看着激愤的少年,“你一个书生,跟这些贼子胡闹什么?”“他们不是贼子,是义士!”崔扬的慷慨激昂并没撼动顾峥嵘。午时三刻一到,顾峥嵘便下令将崔扬的几个朋友处斩。  满地鲜血被白雪悄然覆盖,看热闹的人群如流水般散去,只剩崔扬在茫茫白雪中恸哭。他们是为黎民百姓去刺杀
1872年10月,同治大婚。各国在京使节早已做好了受邀观礼的准备。岂料,送来的不是请柬,而是总理衙门的告诫,要他们切勿在这日上街行走,还要求他们约束本国在京之人必须待在家里。公使们大怒,当面痛骂了总理衙门的传讯人,但骂完后也没什么办法,毕竟邀请与否是清廷的自由。  问题出在“公使们见了皇帝究竟跪还是不跪”上——近代外交讲究平等,公使们是不肯跪的;传统制度讲究宗主国的体面,外邦使节不跪上国皇帝,真是
据《宋史》记载,北宋末期著名道士林灵素少时得一方术秘籍《五雷玉书》,闭关修炼三年终能行云布雨,知天时,晓人事。  宋徽宗信神,有人就力荐林灵素。林灵素一见徽宗便忽悠说,徽宗乃上帝之长子,各位权臣也都位列仙班。这不是一派胡言吗?可徽宗信了——我每日歌舞升平,竟然干的都是神仙的事!于是徽宗封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先生”,并筑通真官让他居住办公,令他为大宋拜神祈福。  为了讨徽宗的欢心并赢得信任,林灵素不断
娄昭君嫁给高欢时高欢只是北魏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而且穷得叮当响。高欢从娄昭君的嫁妆中得到马匹钱财后,在边镇队伍中当上了队主(下属100人左右);并得以结交天下英雄豪杰,队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势力的重视。高欢“有澄清天下之志”,四方征伐期间,娄昭君不遗余力地帮助丈夫,成了高欢的贤内助。  高欢就任东魏大丞相的第二年,西魏文帝迎娶柔然头兵可汗的女儿,双方结成军事联盟,东魏的后方受到威胁。高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的冬天,有个叫不辈的汲郡人盗了战国时的魏襄王墓。  不久案发,汲郡地方官忙带人赶到现场,只见沉重的墓门被撬得龇牙咧嘴,墓中的贵重物品已无踪影,只在墓道中找到了一把铜剑、一口铜钟、一个铜磬和几只玉律(玉制的管状定音器)。此外,他们还在墓室中发现了大量散乱的竹简,其中不少都有灼烧的痕迹,显然是被用来照明了。  王陵被盗乃是大案,汲郡地方官不敢怠慢,马上向朝廷报告,并将找到的东西
1886年,清廷为振兴国力,计划从八旗子弟中挖掘并培养一批海军人才,于是在颐和园开办了昆明湖水操学堂。这座学堂仅存在九年,便随甲午海战的失败而解散,但还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喜昌就是其中一位。  喜昌在校期间是学霸,各科考试均为第一,而且身体素质和舰艇实装操作训练都出类拔萃,被学堂树为典型,常披红戴花地演讲。但他的人品实在不敢恭维。  喜昌毕业后,当上清廷最大的战舰之一海容舰的管带(也就是舰长)。武
据传帽子最早是由黄帝发明的,那时被称作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才能戴,以示地位和权力。后来逐渐形成一套官僚秩序,即冠冕制度。  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渐确立,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思想体制逐渐完善,戴帽子依旧是官员的特权。所以即便是孔孟这样的大学者也没戴帽子的资格,只能用帕头将头发裹住。因此他们常教育学生要有轩冕之志,鼓励他们走上仕途。而此时百姓只能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穷人大多只能用麻绳束发。
千里姻缘一线牵。蔡元培不禁感慨:在经历了两段婚姻之后,还能遇到周峻这样的女子,实在是三生有幸。  1923年春,蔡元培55岁,身为北大校长的他因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破坏法制的行为,提出辞职,离京南下来到了上海。这时候,距离他第二任妻子离世已经过去三年,孑然一身的他多次被朋友催婚,而一向奉行宁缺毋滥的蔡元培摇头以谢美意,并搬出他的“蔡氏征婚广告”,要求对方: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
曹操从不真把孙权放在眼里,动不动就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备算他的对手,“刘备,吾俦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陈寿写《三国志》时,也说刘备折而不挠,只是干略不如魏武,所以基业也小了点,但终究是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的。然而刘备年近五旬,还在当阳被54岁的曹操追杀;汉中决战时,曹操已六十四五岁,刘备也快60岁了。说刘备是曹操的对手,更像是俩老头一路你追我赶。  三国两大著名战役——官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