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人曾说:“搞政治的就去北京,搞经济的要去上海,要做学术的就来南京。”这话说得不无道理。高等学府林立的南京一直令人神往,不仅因为学术,更因为中华民国历经沧桑仍不褪色的风采。
关键词:民国;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夏旭彦,女,山东烟台人,单位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印象里的民国是无数旗袍和高跟鞋的相会,更少不了知识分子的哀叹或轻吟。民国那些知识分子们的故事,知识分子们的率性任真、铮铮铁骨,虽然本书主讲12位学者,但是作者旁征博引,融合了与之相关的学者们的故事,展开了一幅民国的多彩画卷,开启了一道触摸历史的大门,让人眼前一亮。
说起民国,最先想到的是徐志摩和他的《偶然》,想到他在去参加林徽因的讲座的路上坠机身亡,自然就会想到梁思成和金岳霖。书中的一个章节讲的就是金岳霖——《金岳霖:半生情缘四月天》,但也在林徽因和梁思成身上花了一些笔墨。
1944年,梁思成担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防误炸。他绘出了地图,同时还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非中国城市也排除在外,那就是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他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1953年,北京市开始拆除牌楼、古城墙,新旧两利、古今兼顾的“梁陈方案”遭拒,梁思成还与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发生了争论。千年的古建筑没有毁于战争,却要在和平时期被拆除,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林徽因也愤怒地谴责。梁从诫(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儿子)后来回忆道:“母亲几乎急疯了。她到处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然而,据理的争辩也罢,激烈的抗议也罢,苦苦的哀求也罢,统统无济于事。”在战时为日本保护下两座古都的中国人,却没能使自己国家的古都在和平时期幸免于荼毒,其内心的伤痛怕是如今常人所不能体会的。1955年,林徽因病重住院,她幽愤交加,拒绝吃药,和古城墙一起在那个冬天逝去。
读到这些文字,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是知识分子的理性与坚守,它跨越了国家的界限,超越了个人和民族的恩怨,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守护着这些古老的宝藏,守卫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尽管一声又一声的哀号还是没能留下古老的城墙,但先生的呐喊足可以在历史的长廊里回荡。这就是民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心中的坚守而奔走呼号。如今,又有多少知识分子能坚守住一份真理,为了这种理性与坚守而不计个人得失,奔走呼号?
“两个半懂庄子的人”——刘文典,民国又一位可爱的人。他敬重陈寅恪,自称对其学术和人格不是十分佩服,而是“十二万分”佩服。他多次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是陈先生!”然后又翘起小拇指,对自己说:“这是刘某人!”真是在谦虚中透着可爱。他又是那般才华横溢,教学生写文章时就说了“观世音菩萨”五个字——“观,乃是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学生听后皆应声叫好。笔者读后想了很久,却也只找到一个“妙”字来称赞。而刘先生又真的让人心疼,青年的他就大有作为,一领风骚,可晚年的他却不能从丧子之痛中解脱,以致只能靠吸食鸦片得到轻微的缓解。物价飞涨的年代里,教授们的日常生活都很贫困,更不用说买鸦片了,此时的刘先生也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特立独行,不顾他人的议论。1949年,胡适为刘一家人安排好了去美国的一切,但刘先生还是拒绝了:“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祖国?”卷入政治风波的他最终褪去了当年的桀骜不驯,一次又一次地狠批自己,但他还是放不下自己所坚守的东西,在无边的守望中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在变幻不定的外在中,他把握住了自己的内心。狂风褪去,狂沙淘尽,他内心里是真正的金。
我们的社会太需要坚守了,所以一个平凡的关于坚守的故事就要被这样大力宣传。坚守是需要底气的,坚守的背后是一颗力排他议的强大的内心。
当然,这些知识分子们也是个个腹有诗书,才高八斗,比如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赵元任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民国人。他被称为汉语言之父,在他的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为他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不论方言与普通话,还是中文与外语。留学美国期间,他学习了数学、物理、哲学和音乐,一生教书、作曲、录制唱片,然而他的最高成就却是语言学。他曾用口技表演过“全国旅行”,“走”遍大半个中国,没“到”一处,便用当地的方言介绍名胜古迹与土货特产,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爱好音乐的他创作了一百多件音乐作品,比如那首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就连胡适也认为,赵元任是他这一辈人中最聪明、天才最高的一位。这般才华横溢,读着就能生出一丝丝的喜爱来。赵先生这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本事该是举世无双、堪称一绝了,笔者虽不研究语言学,但也真是羡煞人也。
战乱纷扰的年代里,这些民国的人们依旧保持了一份认真率性和砥砺风发,他们的名字串成了一串风铃,在岁月的幽深处随风轻摇,发出清脆动听的声响。他们的人生中也有缺憾,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对他们的仰望。
参考文献:
[1]落尘.民国的底气.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民国;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夏旭彦,女,山东烟台人,单位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印象里的民国是无数旗袍和高跟鞋的相会,更少不了知识分子的哀叹或轻吟。民国那些知识分子们的故事,知识分子们的率性任真、铮铮铁骨,虽然本书主讲12位学者,但是作者旁征博引,融合了与之相关的学者们的故事,展开了一幅民国的多彩画卷,开启了一道触摸历史的大门,让人眼前一亮。
说起民国,最先想到的是徐志摩和他的《偶然》,想到他在去参加林徽因的讲座的路上坠机身亡,自然就会想到梁思成和金岳霖。书中的一个章节讲的就是金岳霖——《金岳霖:半生情缘四月天》,但也在林徽因和梁思成身上花了一些笔墨。
1944年,梁思成担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防误炸。他绘出了地图,同时还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非中国城市也排除在外,那就是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他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1953年,北京市开始拆除牌楼、古城墙,新旧两利、古今兼顾的“梁陈方案”遭拒,梁思成还与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发生了争论。千年的古建筑没有毁于战争,却要在和平时期被拆除,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林徽因也愤怒地谴责。梁从诫(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儿子)后来回忆道:“母亲几乎急疯了。她到处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然而,据理的争辩也罢,激烈的抗议也罢,苦苦的哀求也罢,统统无济于事。”在战时为日本保护下两座古都的中国人,却没能使自己国家的古都在和平时期幸免于荼毒,其内心的伤痛怕是如今常人所不能体会的。1955年,林徽因病重住院,她幽愤交加,拒绝吃药,和古城墙一起在那个冬天逝去。
读到这些文字,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是知识分子的理性与坚守,它跨越了国家的界限,超越了个人和民族的恩怨,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守护着这些古老的宝藏,守卫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尽管一声又一声的哀号还是没能留下古老的城墙,但先生的呐喊足可以在历史的长廊里回荡。这就是民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心中的坚守而奔走呼号。如今,又有多少知识分子能坚守住一份真理,为了这种理性与坚守而不计个人得失,奔走呼号?
“两个半懂庄子的人”——刘文典,民国又一位可爱的人。他敬重陈寅恪,自称对其学术和人格不是十分佩服,而是“十二万分”佩服。他多次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是陈先生!”然后又翘起小拇指,对自己说:“这是刘某人!”真是在谦虚中透着可爱。他又是那般才华横溢,教学生写文章时就说了“观世音菩萨”五个字——“观,乃是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学生听后皆应声叫好。笔者读后想了很久,却也只找到一个“妙”字来称赞。而刘先生又真的让人心疼,青年的他就大有作为,一领风骚,可晚年的他却不能从丧子之痛中解脱,以致只能靠吸食鸦片得到轻微的缓解。物价飞涨的年代里,教授们的日常生活都很贫困,更不用说买鸦片了,此时的刘先生也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特立独行,不顾他人的议论。1949年,胡适为刘一家人安排好了去美国的一切,但刘先生还是拒绝了:“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祖国?”卷入政治风波的他最终褪去了当年的桀骜不驯,一次又一次地狠批自己,但他还是放不下自己所坚守的东西,在无边的守望中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在变幻不定的外在中,他把握住了自己的内心。狂风褪去,狂沙淘尽,他内心里是真正的金。
我们的社会太需要坚守了,所以一个平凡的关于坚守的故事就要被这样大力宣传。坚守是需要底气的,坚守的背后是一颗力排他议的强大的内心。
当然,这些知识分子们也是个个腹有诗书,才高八斗,比如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赵元任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民国人。他被称为汉语言之父,在他的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为他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不论方言与普通话,还是中文与外语。留学美国期间,他学习了数学、物理、哲学和音乐,一生教书、作曲、录制唱片,然而他的最高成就却是语言学。他曾用口技表演过“全国旅行”,“走”遍大半个中国,没“到”一处,便用当地的方言介绍名胜古迹与土货特产,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爱好音乐的他创作了一百多件音乐作品,比如那首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就连胡适也认为,赵元任是他这一辈人中最聪明、天才最高的一位。这般才华横溢,读着就能生出一丝丝的喜爱来。赵先生这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本事该是举世无双、堪称一绝了,笔者虽不研究语言学,但也真是羡煞人也。
战乱纷扰的年代里,这些民国的人们依旧保持了一份认真率性和砥砺风发,他们的名字串成了一串风铃,在岁月的幽深处随风轻摇,发出清脆动听的声响。他们的人生中也有缺憾,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对他们的仰望。
参考文献:
[1]落尘.民国的底气.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