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 领会文章思想,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我主要从培养兴趣、认知学习、创设情境等环节谈起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而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有力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培养 教学
小学生年龄尚小, 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做事全凭兴趣, 自主阅读能力相对较弱。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激发小孩子的阅读兴趣。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中, 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优化语文阅读学习的环境, 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资源体系, 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动力。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思维活动也最活跃。因此, 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 用心灵去阅读, 融入角色, 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会受到情感熏陶, 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特别是小学生多凭兴趣学习, 一旦他们建立了兴趣阅读, 就会愿意自主的去閱读。
二、创设情境, 诱导学生大胆思维
思维过程无一定向, 思维范围不受传统因素限制, 它允许对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 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 “异想天开”。在阅读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 多方面去认识问题, 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方向,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 不同角度, 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 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 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比如《麻雀》一课主要讲的是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 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认为这样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 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 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 这时要及时引导, 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想象, 自己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 无拘无束的交流, 不仅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 也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
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感悟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从而发现真理。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因此, 质疑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开端, 也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在进行课文教学时, 要让学生先预习之后, 让学生再读课文, 在理解的过程中, 让学生质疑、解疑, 给了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还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研讨中发表自己有的见解。当然, 教师要注重学生由“读”到“ 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少一些理性, 多一些情趣; 注重感悟, 不要刻意追求正规完美的结论; 注重意会, 有些问题不必回答出来; 注重学习过程, 注意学习方法的获得, 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培养孩子的语感、灵感和悟性。
四、创设情境, 再现生活情节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方案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高度注意, 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果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 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提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五、掌握技巧,培养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教师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
六、注重记忆,丰富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而语言的储存和积累是离不开记忆的,良好的记忆有利于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有人说,记不住的语言,不能算真正掌握。只有对规范的语言,烂熟于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表达时话在口头,流于笔头,达到“妙笔生花”的境地。要记住语言文字,就必须多读、熟读,以至成诵。众所周知,读是阅读的基本手段,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了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规律,又在感知语言过程中历练了记忆能力。
七、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字语感
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提高。广博的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课外阅读过程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文字语感,提高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学到了统筹安排文章素材的方法,陶冶了思想情操,端正了审美情趣。尤其是写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很大提高。
总之, 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 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培养 教学
小学生年龄尚小, 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做事全凭兴趣, 自主阅读能力相对较弱。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激发小孩子的阅读兴趣。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中, 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优化语文阅读学习的环境, 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资源体系, 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动力。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思维活动也最活跃。因此, 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 用心灵去阅读, 融入角色, 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会受到情感熏陶, 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特别是小学生多凭兴趣学习, 一旦他们建立了兴趣阅读, 就会愿意自主的去閱读。
二、创设情境, 诱导学生大胆思维
思维过程无一定向, 思维范围不受传统因素限制, 它允许对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 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 “异想天开”。在阅读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 多方面去认识问题, 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方向,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 不同角度, 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 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 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比如《麻雀》一课主要讲的是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 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认为这样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 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 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 这时要及时引导, 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想象, 自己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 无拘无束的交流, 不仅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 也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
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感悟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从而发现真理。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因此, 质疑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开端, 也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在进行课文教学时, 要让学生先预习之后, 让学生再读课文, 在理解的过程中, 让学生质疑、解疑, 给了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还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研讨中发表自己有的见解。当然, 教师要注重学生由“读”到“ 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少一些理性, 多一些情趣; 注重感悟, 不要刻意追求正规完美的结论; 注重意会, 有些问题不必回答出来; 注重学习过程, 注意学习方法的获得, 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培养孩子的语感、灵感和悟性。
四、创设情境, 再现生活情节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方案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高度注意, 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果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 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提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五、掌握技巧,培养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教师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
六、注重记忆,丰富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而语言的储存和积累是离不开记忆的,良好的记忆有利于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有人说,记不住的语言,不能算真正掌握。只有对规范的语言,烂熟于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表达时话在口头,流于笔头,达到“妙笔生花”的境地。要记住语言文字,就必须多读、熟读,以至成诵。众所周知,读是阅读的基本手段,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了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规律,又在感知语言过程中历练了记忆能力。
七、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字语感
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提高。广博的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课外阅读过程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文字语感,提高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学到了统筹安排文章素材的方法,陶冶了思想情操,端正了审美情趣。尤其是写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很大提高。
总之, 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 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