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至今不能忘记二十多年前被我养死的十只鸭子,更不敢忘记那次养鸭失败给我的启示。
那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学习不紧张,就请求母亲为我捉了十只小鸭。“好啊,正好邻家大婶也想养鸭,就一起捉吧,到时看看谁养的鸭好!”有了小鸭,我的生活充实了,一放学我就觅蚯蚓给小鸭吃,看见它们争抢着吃,我心里美,看到它们比邻居家的鸭大得多,我心里乐。但好景不长,随着鸭子的长大,我能弄到的蚯蚓显然不够它们充饥,另外随着鸭子的羽毛渐渐丰满,还显得不愿下河觅食。它们每天都是一出笼子,就伸长脖子看着我,乞求我给它们吃的,我给它们小麦,它们不吃,我给它们水稻,它们也只是看一看,只有饿得厉害时才稍微吃些大米。于是我整个暑假到处为它们找蚯蚓,这样一直到暑假快结束,我要上六年级了,得为那鸭子安个家啊!我煞费苦心地在我家后面的河边筑起了竹篱笆,建了个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的鸭圈,又在圈里放了足够多的稻穗——我可以安心上学了,可爱的鸭子,我放晚学后还会弄蚯蚓给你们吃的。但是,我上六年级后第一次放学回家,看到的是被鸭啄坏的圈,和十只鸭的尸体——母亲预防河里的鸭子上岸吃青菜,在岸边放了泡过农药的大米——鸭圈里的稻穗几乎是一点没少。
那十只鸭子的阴影在我脑海中久久无法挥去,也让我开始留心鸭的习性——原来鸭子是吃杂食的,而且鸭子无论是在岸上还是在河里,其觅食能力都是很强的,挑食厌食现象几乎没有。而至今我仍然记得的就是我养的鸭子伸长脖子,等我喂它们蚯蚓——其实是我对鸭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让鸭子整天坐享其成,懒得觅食,最后还挑食厌食——鸭子不是被毒死的,是我害死的,是我过分的爱,让它们失去了本应有的生存能力,从而害死了它们。
那时的我不自觉地将我对鸭子的爱与父母对我的爱连在了一起,总担心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也会使我失去一些生存能力,让我像我养的鸭子一样。上初中二年级的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敢于反思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不去等、靠、要,敢于做自己能做的事,敢于学习自己还不懂的东西,勇于在现实生活中丰富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是的,不去等、靠、要,不去责怪父母还有哪些事情没为我做好,我要学会生存,自己去开拓天地。
当我做了父亲,我也不时提醒自己,不能用我养鸭的方式来培养孩子,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学会生存。从孩子六个月起,我就开始把他吃的辅食饼干掰成黄豆大小,让他自己抓着吃,这既锻炼孩子手指的抓握技巧,又培养了他自食其力的能力。我的岳母看见孩子专心致志又费力捡着饼干吃的样子,就不假思索地把黄豆大的饼干从桌上捡起,往孩子嘴里送,孩子立即停止自己捡饼干吃,嘴随着他外婆的手走,我真想给岳母讲我小时养鸭的故事,但我没有,我知道她是在用她的方式爱着孩子。在孩子十四个月后,已经会走路了,有次他自己没跑好,跌倒了,哭着喊爸爸妈妈,我对他说:“孩子,你要自己爬起来啊!”他只顾哭,没爬,期待着我们去扶他起来,我仍然是说:“孩子啊!你要自己爬起来呀!你是很棒的!”孩子仍然哭,妻子想上去扶他,被我拦住,她气着走开了,我的母亲看见孩子趴在地上哭了有十多分钟,也想来扶他,也被我拦住,她哭了,骂道:“有这样做父亲的吗?你小时候,我们可没有这样狠啊!”我也哭了,有谁能知道我的苦衷呢,但半个小时后,孩子自己爬起来了,我抱起他,吻着他。从那以后孩子跌倒都笑嘻嘻地自己爬起来,再看看不少小孩跌倒,等着大人来扶,扶起后还用脚跺着地,责怪地把他弄跌时,我的母亲笑了。正如余世维博士在《家教与竞争力》的讲座中说:“从小让他哭一下,长大了你就会笑得很久;从小让他一直笑,长大了你就哭很久。”我少时养鸭的故事,给我的家庭教育增添不少启示和收获。
当我做了职校班主任,看到职校不少学生在家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快乐”日子,我无法快乐起来,我常常把他们比喻成我当初养的鸭子,所以总是在想:是让我的学生也像我养的鸭子那样继续着原来的生活方式,最后走向死亡?还是慢慢改变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使他们学会生存和发展呢?每每想到鸭死的状态,我都不时提醒自己,要用正确的方式爱学生,让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这条道路虽然漫长和艰辛,但我不愿看到我养鸭失败的悲剧再在我的学生身上重演。于是我让学生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如睡懒觉、别人为他们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后才去刷牙洗脸、自己的卧室要别人打扫整理等等,告诫学生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他们的选择和努力决定的,而今天他们的抉择将决定他们三年后的生活。我要让学生懂得“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道理。大多数学生领悟了这个道理,行动起来了,慢慢改变着自己,但有不少家长反而来问:“我孩子在家都不叠被子,到学校还要求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有必要吗?”“我孩子在家都不打扫厕所,还让我孩子打扫厕所?”面对家长的疑惑不解,在我有时间时,我就给他们讲我小时养鸭的故事;在我没有时间时,只是说几句话:“你们认为你们那样做,对吗?”“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我是在教你孩子学会生存啊!你们也不可能帮子女做一辈子的伙计啊!”我的学生毕业后,每每听到他们在企业受青睐的消息,我总是窃喜,我感谢二十年前那次养鸭失败给我育人的启示。
文摘
谈艺术欣赏
一、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就是读者和观众对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可以得到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可以得到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的教益。
二、艺术欣赏各因素之考察。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一方面要再现客观的现实生活,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读者和观众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世界观、一定思想立场、一定文化环境、一定社会阅历的人。
三、“再创造”与“再评价”。艺术欣赏的这种“再创造”与“再评价”,主要表现在通过读者和观众在欣赏中的体验和想象,不但把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原来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充分地领悟和理解,而且还总是因欣赏者的主观条件的差异,各人重新创造出各具特点的艺术形象,甚至能够对原来的形象进行补充、加以变动、加以改造,体会到艺术家创造这个艺术形象时不曾说出甚至不曾想到的东西,深化原来并不深刻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变得更为丰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那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学习不紧张,就请求母亲为我捉了十只小鸭。“好啊,正好邻家大婶也想养鸭,就一起捉吧,到时看看谁养的鸭好!”有了小鸭,我的生活充实了,一放学我就觅蚯蚓给小鸭吃,看见它们争抢着吃,我心里美,看到它们比邻居家的鸭大得多,我心里乐。但好景不长,随着鸭子的长大,我能弄到的蚯蚓显然不够它们充饥,另外随着鸭子的羽毛渐渐丰满,还显得不愿下河觅食。它们每天都是一出笼子,就伸长脖子看着我,乞求我给它们吃的,我给它们小麦,它们不吃,我给它们水稻,它们也只是看一看,只有饿得厉害时才稍微吃些大米。于是我整个暑假到处为它们找蚯蚓,这样一直到暑假快结束,我要上六年级了,得为那鸭子安个家啊!我煞费苦心地在我家后面的河边筑起了竹篱笆,建了个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的鸭圈,又在圈里放了足够多的稻穗——我可以安心上学了,可爱的鸭子,我放晚学后还会弄蚯蚓给你们吃的。但是,我上六年级后第一次放学回家,看到的是被鸭啄坏的圈,和十只鸭的尸体——母亲预防河里的鸭子上岸吃青菜,在岸边放了泡过农药的大米——鸭圈里的稻穗几乎是一点没少。
那十只鸭子的阴影在我脑海中久久无法挥去,也让我开始留心鸭的习性——原来鸭子是吃杂食的,而且鸭子无论是在岸上还是在河里,其觅食能力都是很强的,挑食厌食现象几乎没有。而至今我仍然记得的就是我养的鸭子伸长脖子,等我喂它们蚯蚓——其实是我对鸭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让鸭子整天坐享其成,懒得觅食,最后还挑食厌食——鸭子不是被毒死的,是我害死的,是我过分的爱,让它们失去了本应有的生存能力,从而害死了它们。
那时的我不自觉地将我对鸭子的爱与父母对我的爱连在了一起,总担心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也会使我失去一些生存能力,让我像我养的鸭子一样。上初中二年级的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敢于反思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不去等、靠、要,敢于做自己能做的事,敢于学习自己还不懂的东西,勇于在现实生活中丰富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是的,不去等、靠、要,不去责怪父母还有哪些事情没为我做好,我要学会生存,自己去开拓天地。
当我做了父亲,我也不时提醒自己,不能用我养鸭的方式来培养孩子,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学会生存。从孩子六个月起,我就开始把他吃的辅食饼干掰成黄豆大小,让他自己抓着吃,这既锻炼孩子手指的抓握技巧,又培养了他自食其力的能力。我的岳母看见孩子专心致志又费力捡着饼干吃的样子,就不假思索地把黄豆大的饼干从桌上捡起,往孩子嘴里送,孩子立即停止自己捡饼干吃,嘴随着他外婆的手走,我真想给岳母讲我小时养鸭的故事,但我没有,我知道她是在用她的方式爱着孩子。在孩子十四个月后,已经会走路了,有次他自己没跑好,跌倒了,哭着喊爸爸妈妈,我对他说:“孩子,你要自己爬起来啊!”他只顾哭,没爬,期待着我们去扶他起来,我仍然是说:“孩子啊!你要自己爬起来呀!你是很棒的!”孩子仍然哭,妻子想上去扶他,被我拦住,她气着走开了,我的母亲看见孩子趴在地上哭了有十多分钟,也想来扶他,也被我拦住,她哭了,骂道:“有这样做父亲的吗?你小时候,我们可没有这样狠啊!”我也哭了,有谁能知道我的苦衷呢,但半个小时后,孩子自己爬起来了,我抱起他,吻着他。从那以后孩子跌倒都笑嘻嘻地自己爬起来,再看看不少小孩跌倒,等着大人来扶,扶起后还用脚跺着地,责怪地把他弄跌时,我的母亲笑了。正如余世维博士在《家教与竞争力》的讲座中说:“从小让他哭一下,长大了你就会笑得很久;从小让他一直笑,长大了你就哭很久。”我少时养鸭的故事,给我的家庭教育增添不少启示和收获。
当我做了职校班主任,看到职校不少学生在家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快乐”日子,我无法快乐起来,我常常把他们比喻成我当初养的鸭子,所以总是在想:是让我的学生也像我养的鸭子那样继续着原来的生活方式,最后走向死亡?还是慢慢改变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使他们学会生存和发展呢?每每想到鸭死的状态,我都不时提醒自己,要用正确的方式爱学生,让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这条道路虽然漫长和艰辛,但我不愿看到我养鸭失败的悲剧再在我的学生身上重演。于是我让学生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如睡懒觉、别人为他们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后才去刷牙洗脸、自己的卧室要别人打扫整理等等,告诫学生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他们的选择和努力决定的,而今天他们的抉择将决定他们三年后的生活。我要让学生懂得“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道理。大多数学生领悟了这个道理,行动起来了,慢慢改变着自己,但有不少家长反而来问:“我孩子在家都不叠被子,到学校还要求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有必要吗?”“我孩子在家都不打扫厕所,还让我孩子打扫厕所?”面对家长的疑惑不解,在我有时间时,我就给他们讲我小时养鸭的故事;在我没有时间时,只是说几句话:“你们认为你们那样做,对吗?”“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我是在教你孩子学会生存啊!你们也不可能帮子女做一辈子的伙计啊!”我的学生毕业后,每每听到他们在企业受青睐的消息,我总是窃喜,我感谢二十年前那次养鸭失败给我育人的启示。
文摘
谈艺术欣赏
一、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就是读者和观众对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可以得到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可以得到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的教益。
二、艺术欣赏各因素之考察。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一方面要再现客观的现实生活,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读者和观众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世界观、一定思想立场、一定文化环境、一定社会阅历的人。
三、“再创造”与“再评价”。艺术欣赏的这种“再创造”与“再评价”,主要表现在通过读者和观众在欣赏中的体验和想象,不但把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原来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充分地领悟和理解,而且还总是因欣赏者的主观条件的差异,各人重新创造出各具特点的艺术形象,甚至能够对原来的形象进行补充、加以变动、加以改造,体会到艺术家创造这个艺术形象时不曾说出甚至不曾想到的东西,深化原来并不深刻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变得更为丰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