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如痴“世说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z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一书酝酿甚早,写作有年,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差不多持续了将近二十年。在这“尤难为怀”的“秋冬之际”,检视厚厚一摞近40万字的书稿时,感慨当然是有的,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关于此书之缘起,拙著《世说学引论》的《后记》已约略提及,其中有这么一段:
  最初的题目是《世说学史论》,原先的计划是要完成三个任务:一,提出“世说学”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外延及系统予以学理上的界定与分疏。二,梳理《世说》的传播、接受及研究史。三,对自己较有兴趣和心得的问题,如《世说》编撰、文体和接受等进行深入研究,拿出一些带有创意和个性的成果。当时的提纲分成两大部分:上篇为《世说学综论》,下篇为《世说学史略》。但很快就发现,这其实是两部书的内容,完成任何一部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于是,决定暂时放弃“史”的写作计划,而把精力集中在“论”上。这才有了这部《世说学引论》。
  如今,作为“世说学”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当初的“世说学史略”,就要冠以《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之名付梓出版了。之所以要将“史略”改作“史论”,并非借“论”以自重,而是渊源有自,水到渠成。大抵学术史的写作,不得不建基于通贯而详审的研究之上,尤其对于《世说》这样内蕴丰厚的文本,历时的、线性的“史”的梳理固然不无必要,但于揭橥其文化旨趣和学术价值而言,终究不免显得单薄而乏力。故本书的写作,颇有一些自加难度的意思,私心总想摆脱文学史或小说史的通常视域,而试图在文化史、思想史甚至心灵史的观照之下,尽可能地拓展“世说学”的认识疆域与阐释空间。这当然并不容易。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随着研究和写作的渐次深入,最初的对于“史”的描述已经不能让我满足,因而不得不诉诸更为繁难的“论”。尤其是,每当发现前人研究中的疑点和疏失时,似乎也很难做到视若无睹和无动于衷,当初在“引论”中未曾充分发挥的探索欲时常冒进,难以遏止。于是,“史”和“论”之外,又不时辅之以“考”与“辨”;而基于“史实”的“事实判断”,也不得不让位于基于“史识”的“价值判断”。尽管,有些判断实在还有继续探究的必要,但那毕竟都是后话,而眼下的事实是,“史略”不得不改作“史论”了。
  也正因如此,本书只能算是大致对“世说学”发展史上一些重要“名胜”做了一番“巡礼”,眼前露出海平面的,很可能不过是“冰山一角”。正如《世说》的文本结构好比一张“纲举目张”而又“疏密有致”的大网一样,本书的谋篇布局正是要编织一张“世说学”的大网,只是在具体操作中,虽不至于“挂一漏万”,却也远未做到“竭泽而渔”“一网打尽”,在章节与段落的“纲目”之间,依然留下了不少可供寻绎的“网目”和尚待填充的“空白”。甚至很多情况下,由于我的孤陋寡闻和才疏学浅,以至于遗珠弃玉,甚至“网漏吞舟”,亦未可知。别的不说,因为遵循“不录存者”的古例(也不妨说是故意偷懒),当代“世说学”的研究,本书就多未涉及;而内容或许更为丰富的域外“世说学”部分,因为力有未逮,则干脆付之阙如了。
  这当然不无遗憾。但转念一想,如果是无法弥补,也不想弥补的遗憾,也就算不上遗憾了。说到底,学术史的书写永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方兴未艾的“世说学”来说,恐怕尤其如此。更何况,在已经心有旁骛的我看来,本书的出版,不过是为了“圆梦”,为了给当年很多人看来不无孟浪的“世说梦”,画上一个不甚工稳的句号罢了。
  是梦总会醒。像是一个技艺并不纯熟,而想象力过剩的工匠,我的“世说学”营构之梦,做了二十余年,现在终于到了“梦醒时分”。“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人生苦短,这样旷日持久而又五迷三道的“大梦”,一生又能做几回呢?
  大梦如痴今已醒,雪泥鸿爪尚留痕。检点一下自己的“世说学”研究,主要工作大概可以分作三块:
  一是文献整理。先后完成了《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清世说新语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和《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凤凰出版社2019年)三书。
  二是理论建构、文本新评和学术史梳理。先后完成了《世说学引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岳麓书社2013年)和《世说新语研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三书。
  三是社会传播和大众普及。陆续出版了《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上下册,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初版、台北麦田出版社2011年繁体版、修订本《世说三昧》由岳麓书社2016年出版)、《竹林七贤》(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魏晋风流十讲:〈世说新语〉中的奇风异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修订本《魏晋风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再版)。此诸书,版本错落,名目不一,其实亦可算是“三书”。
  记得2012年《世说学引论》出版前夕,我特意在《后记》中提到“为了告别的纪念”。不意八九年过去,不仅没能与《世说》“告别”,反而不断有新的“约会”。2017年11月,我与河南师范大学李永贤教授共同发起,举办了首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由我筹措资金,结集出版,是为《神超形越——首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8年)。2018年底,应上海辞书出版社之邀,主持《世说新语鉴赏辞典》的编写,此书现已完成大半,2020年底或可问世。而前不久,又与果麦文化达成合作协议,开启了《世说新语》简注本的编注工作。如果算上这纯属“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三书,则我的“世说学工程”,独著加编著,恰可凑足“十二”之数。
  这么“盘点”自己的“世说梦”,其实不无汗颜。以造屋建房为喻,这其中,有多少砖瓦不够牢固,多少梁柱尚显歪斜,多少房型未必合理,多少景观贻笑方家,也许只有“得失寸心知”了。
  好在,他人以学术为“公器”,而我治“世说学”,却不免怀揣“私心”。无他,盖以姓刘之故也。私心常想:小子虽不才,既然忝为“卯金刀氏”,则“二刘”(义庆、孝标)之事,岂非“自家事”?如此一来,此役虽苦,却属“公私兼顾”,自然勉力而为,乐此不疲。至于功过是非,冥顽如我,疏狂如我,微末如我,也只能忽略不计了。人常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在我,是只要忙忙碌碌,不教一日闲过便好,只要专注一事,不为世变所扰便好。如斯而已,岂有他哉!
  上文说我已心有旁骛,还真不是诳语。早在十余年前,因为教学的关系,我的兴趣便已开始转移,另一部经典向我展示了比《世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魅力,让我念兹在兹,欲罢不能。这部经典,就是《论语》,也只能是《论语》。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从魏晋到先秦,从玄学到儒学,从老庄到孔孟,或者说,从“自然”到“名教”,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近。正如谢安所说“其间亦迩”,也如桓温所谓“咫尺玄门”。我从《世说新语》上溯至《论语》,绝非“搭错车”或“敲错门”,而完全可算是沿波讨源,振叶寻根。于我而言,从“世说学”到“论语学”,并非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从一门学问到另一门学问那么简单,而是,从对于“情境”和“意境”的盘桓和迷恋,渐次转入对“理境”和“道境”的体贴和证悟。或者说,是“自家事”告一段落,转而开始关注“大家事”了。这“双语”的磨合与激荡,不仅是学术探究的进境,也是生命体验的转关,其中的万千风景与微妙愉悦,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的求学之路,其实只是一路好奇,一路结缘,一路做梦。我就是想知道,还有哪些书、哪些人与我有缘?古典今典,古贤今贤,哪些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哪些属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许,我只能再接受一次“催眠”,并潜入另一个“造梦空间”——此时此刻,已然在“痴人说梦”了。
  (作者系同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其他文献
張平199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抉择》,以大中型企业改革过程中步履维艰的现实为背景,描述了一群领导干部腐败和广大群众反腐败的激烈斗争。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笔触深入到对大多读者来说属于日常经验之外的官场“新世界”,小说第一次正面揭示了严重的集体腐败问题,这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题材“禁区”的突破,小说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赏。2008年小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后被
眾所周知,毛泽东一生与中华文化经典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在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一直到江山红遍的晚年时光,毛泽东始终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对于这位伟大领袖而言,阅读中华文化经典不仅是繁忙工作之余的消遣,同时也贯彻着去粗取精、古为今用观念的探索与实践。这在他学习、借鉴和批判《韩昌黎集》的过程中有着生动的体现。  《韩昌黎集》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诗文作品集。韩愈(768—824),字退
五四新文化运动很快就要一百年。那些风起云涌的事已经远去,知识分子在女性人格独立、婚姻自由、参政议政、经济独立、废除娼妓、教育平等、节制生育方面,尖锐地批判男权主义,改变了中国人对女性的传统认知模式。激情有余,理性不足,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妇女解放。  女性独立的话题涉及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是对男权主义的反叛。从反抗父权和夫权到追求恋爱自由,从进入婚姻围城到夫妻关系的调整,从旧家庭伦
如何使人类的前途更加美好,如何使每个家庭和个人生活更加幸福和快乐,这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刘长允《人类的智慧和生活》(商务印书馆2020年5月版)努力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和智慧,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回答。  这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历时10年撰写而成。全书始终贯穿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脉络,对人类的智慧和生活作了多维度总结和探讨,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对人
近几年,一些高中开始重视举行成人礼。  让学生们在18岁来临之际,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终身铭记的成人仪式,让他们从此明确:我长大成人了!  这不能不说是在仪式中充满教育意义的活动。  前不久在北京八中2019届高三年级成人仪式上,家长发言的机会很荣幸地给了我。  于是有了这篇题为《希望你们成为有爱心、有担当、有信仰的新时代青年》的发言。  “新时代”与“青年”  说实话,一接到这个任务,我好像重新进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重要奠基者,苑利先生除了从事非遗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理论的精研,还有丰富的田野经验。长期的读书和行路功夫,使其研究深入浅出,融学理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冶。可以说,《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既有理论的深度,又饱含乡土深情,在文化快餐化当道的今天,苑利对于非遗的敏感度和认知力绝非一般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者可以比拟。在很多人眼里,非遗及其价值是那样的扑朔迷离,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其
徐大军近日出了一本很有趣也很有派的书——《名士派:世说新语的世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版,下文简称“徐著”)。读来既令人解颐,捧腹不断,又意味悠长,回味无穷。  《世说新语》为魏晋士人言行录,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它有句经典评价:“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它所表现出的内涵就是魏晋士人风度或魏晋风流,所以鲁迅称它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何谓名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时
今年五一假期,因为连登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BTV春晚和CCTV元宵晚会,而成为今年最火相声演员的苗阜和王声,带领陕西青曲社登上了北京民族宫大剧院的舞台,成功举办了他们的相声专场演出。现场观众座无虚席,这场被苗阜称之为“进京赶考”的演出首战告捷。当晚的演出充满西北特色,并一反常规没有用快板或相声开场,而是以陕北说书作为第一个节目。头扎白色羊肚手巾、一身陕北农民装扮的民间艺人,手持三弦,腿部打板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论语》是毛泽东最为熟悉的,也是运用最自然、最自如的。  1936年毛泽东在接见埃德加·斯诺时说: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的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则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回忆他识字便是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套”学来的。《论语》可谓是毛泽东读书的童子功,他1964年8月18日在
地方志综合记载一地区的自然、地理、沿革、制度、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生活、灾害等诸方面,或专记某一类史事,不仅为研究区域史者必读,也是研究国家与社会之关联的重要文献,历来为治明清史者所重。本人研读明清历史30载,一直把地方志作為最重要的史料之一,长期使用前辈学者、同行提供的诸如缩微胶卷、影印、整理、点校、校注等不同形式的方志文献。这次自己主持校注《四镇三关志》的重要原因,第一它是我关注十多年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