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情绪的矫正对策浅析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mo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是学生一大事,可近年来,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正在不断增加。本文以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为导向,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讨论学生厌学的对策,为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情绪;对策;个人;学校;家庭;社会
  当前厌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波及范围比较广,横向表现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会有厌学学生的存在,纵向体现在厌学情绪在学生中的普遍性。所以,厌学现象的出现对学校的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厌学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自身状况,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敏感、冲动是这一时期的象征词,自控能力达不到成熟的程度,智力上的差异致使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对成绩敏感的同学会产生厌学情绪;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受家长感染的,所以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关重要,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太严格,有些则对孩子放任自流,这都会致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再次就是学校因素,学生的时间大多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会造成学生对此不满,久而久之便不再喜欢学习,排斥学习;最后是社会方面,社会中的负面内容,加之现在社会压力的过大,都会对学生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态度。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有来自多方面的因素。除了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会、家庭、学校这个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寻找与之相对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自身方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哲学史上指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厌学关键在于他们自身对学习的不积极,甚至厌恶,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先从他们自身的状况出发寻找方法。
  学习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鉴于中学生的敏感心理,在遇到这些难题时会因为向同学或者老师请教而感到羞愧,但长久以来会"积压成堆",成为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应克服畏难心理,大胆的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疑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还会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崇高的理想和实际的目标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的动力,作为一名学生更应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中学生要把崇高的理想和个人目标联系起来,用理想来激励自己,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消除厌学情绪。再者也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容易自暴自弃,所以学生应用坚定的信念来锻炼自己,使自己不断成熟。
  人际交往在中学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处于叛逆、冲动的青春期,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对学习的态度。当同学或者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自己要学会调节,并能坦然面对,学会谅解,学会宽容。在班级集体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应该将班集体看成一个温馨的家,将同学看作兄弟姐妹,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会敞开心胸,发挥特长,既让大家了解自己,也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的使用逐步进入每一个家庭,中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还没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水平,所以学生首先应该有正确网络观,利用网络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拓宽视野,激发求知力,但应该合理安排时间,防止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也是家长与学校应该注意的问题,需要共同来完成。
  二、家庭环境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时不应置之不理,也不应太过严厉,要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善进行开导和沟通,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但这性格是后天培养的,一般来讲,一个人的性格要到25岁左右才会定性,所以早期的培养教育对一个人形成健康的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的和睦与否是孩子形成性格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形成稳定、开朗的性格,还可以让孩子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是孩子学习上的后盾力量。同时家长要学会自我提高,因为孩子一般将父母作为自己的标榜,是学习的对象,所以家长应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与孩子及时交流,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在心理学上,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这对于学生是最重要的,家长应该在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懂得知识的价值,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应该让孩子正确认识知识学习的成败,这样孩子才会对知识既有兴趣,又有正确对待得失的心态。
  三、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教授过程还是教授内容,这都是学生所关注的,能否适合他们的心理,适应社会需要,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既然是厌学情绪,这源于心理上的问题,所以学校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必须用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今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心灵比较脆弱,所以教师要考虑全面,引导学生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并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上一丝不苟,也要善于与学生谈心,关心学生日常生活,用真诚去感化学生,让他们在感到教师温暖的同时也能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帮助,循循善诱使之端正学习态度。
  新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习方面不能仅靠教师和家长去督促,关键还在于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态度,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达到的效果相差较大,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学校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旦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良好的感觉,这就是教师的"授之以渔"的道理,让学生学会主动学到知识与技能。
  四、社会氛围方面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的最终指挥棒还是社会的需要,所以要解决厌学情绪,社会方面的协助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既然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那社会氛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少年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外界的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制力,特别是近年来负面事物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心态,所以社会应该有些相应的措施来制止这些负面影响。像是净化社会环境,取缔不健康文化,禁止在学校周围开设网吧、KTV等娱乐场所,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
  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民族的未来,但中学生厌学问题是当前学校普遍存在且是关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所以在现在的教育改革中,教育策略应该有所调整和侧重,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与时俱进理念的支撑之下,从学生的心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等方面入手寻找解决厌学现象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到学习知识对自身、对社会的重要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刘运花,李修国,高贵申.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
  [3]王茹.中学生厌学成因透析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
  [4]杨琳,李赐平.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矫正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5]张向葵,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杨惠.我区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J].西藏科技,2007,(7).
  作者简介:张学芸(1987-),女,山东潍坊人,烟台南山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学教育学。
其他文献
读写结合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读写结合进行加强,不仅能够对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推广,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优
期刊
期刊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自能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焦点问题。小学生感情丰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根据这
“网托邦”的重点是利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社交媒体艺术来进行策展.该项目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异托邦为理论联系,探讨社交媒体事件的公共关联性.第二部分试图探讨社交
在当前各个阶段的教育中,一个独立群体已经逐渐形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多农村催生出了特别庞大的“留守学生”这一群体.在高中教学工作中,因为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在学
口头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口头作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对培养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口头作文在
“健康第一”是目前小学篮球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锻炼项目,积极地参加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评价中来.但是小学生在客观认识、知识储备、判断能力等许多
一、贫困与发展的基本解读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落后的国家或者是农业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贫困和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的问题。  (一)对贫困的解读  阿玛蒂亚森对贫困的解读不同于传统观点,他说"判断是不是贫困除了用货币来衡量之外,那么还要考虑生存上的能力",如果说收入上他是一个收入是一个相对的差距,其实可能就是贫困上的一种能力的绝对的剥夺,也就是说你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的我国逐渐的被国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却对于过的文化知之甚少.而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已经开始渐渐地消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