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暇”语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古希腊人把闲暇看作是“美好的生活”,希望在闲暇时发展思想和良知。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明确提出闲暇生活是一个人获得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主张充分利用闲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学记》中就有关于闲暇的精辟论述“藏焉,惰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把敬德修业与闲暇游乐结合起来。
  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的闲暇价值观很推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以为宁静可容纳百川。当内心宁静时,感知事物的能力会特别敏锐和细腻。闲暇是心灵的驿站,在这里,你可以驱逐精神的劳顿,放松疲惫的身心;或者得到一次精神的解脱,或者是促成一次精神的升华。
  教师这一职业可以使我们把自我放回身心,获得完整的自我。当我们把一方讲台看成人生的舞台,在那里留下的不仅是汗水,更应当是我们独特的生活姿态。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状态有些疲倦、单调甚至乏味时。每位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又如何呢?低迷?麻木?如果不能从教育生活中找到并实现生命的意义,那么它就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闲暇出智慧”,适当地寻找闲暇的心灵空间,以他者的姿态来反思、回味自己的工作,从色泽黯淡、身心疲倦的生活中超越出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教师存在的生活意义与生命质量。
  在一般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个既轻闲又稳定的工作,还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实际情况却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教师们终年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辅导、业务竞赛、上级检查……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自由时间少,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遭人诟病的弊端之一。引发这些弊病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责任重、升学压力大、管理制度不合理、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等等,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支持,以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教师个体是否也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缓解和释放压力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会正确地看待压力、应对压力。
  也许,教师们最常想到的一个解压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满足业务上越来越高的要求。确实,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要求所引发的,但是很少有教师会想到,自己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产生压力。教师出于本能的职业责任感,常常是重视了专业的需要,而忽视了个人的心理需要。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许多老师迷失了自我,表面上他们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围着教科书、作业转,却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生活。事实上,通过闲暇可以恢复日常生活中肉体和精神上的消耗,通过从劳累的工作中的逃避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和倦怠。闲暇把人从个人的工作世界中解放出来,给予个人心理的、情绪的安定,从而提供自我实现的契机。丰富的闲暇生活更容易使个体的成长有持续的后劲。作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尤其应当在闲暇中调剂身心,涵养精神。
  琐碎重复的工作导致了教师的心理疲劳,调节这种疲劳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健康、宁静的闲暇方式激活原有的工作节奏,不断满足教师的多方心理需求。闲暇生活可谓丰富多彩:“闲能读书、闲能赏乐、闲能品茶、闲能运动、闲能望亲访友、闲能养花种草……”有益、高品位的闲暇表达着一种美好的情趣,体现着个人的气质与追求。古人以为,交好友能“与君一席谈,诎读十年书”;揽名胜可“胸中一副别才。眉下一双别眼”;读好书可颜如玉,觅真谛。无疑,选择有益、健康、高品位的闲暇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作为闲暇内容,还有更广阔的领域、更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开拓,去享受。教师闲暇生活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格式,性别不同、任教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其生活方式都会存在差异。要给出一个标准内容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许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是提倡一种健康的闲暇方式,在享受自身生命体验的同时,能够从中受益,至少不对他人与自我造成伤害。
  
  二
  
  时间对人是公平的,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但如果你能很好地利用时间,那么你每天的时间就会多于24小时,时间就是你取之不尽的宝藏。合理、科学、健康地用“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也至关重要。如果你能合理地安排时间,你就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才干、能力。拥有比别人丰富的业余爱好,你就不会在“闲”面前感到寂寞、孤独、空虚与无助。“闲”为我们学习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开阔视野,进而在艺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创造提供了条件。对每个人来说,工作是必须要做的事,而“闲”时却可以以欣然之态做喜爱做的事,如果你智慧地用“闲”,“闲”就会将你与他人区别开来。正所谓“人的差异在于闲暇”。
  闲暇生活的核心观点是:闲暇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闲暇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闲暇生活与职业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样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丰富的闲暇生活中。实际上,很多人发现闲暇生活远比正式职业生活令人留恋。把生活中的情趣同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神圣感对立起来显然是不对的,事实上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互相扶持,互相温暖,互相润泽。一位积极上进的教师坚信:触类旁通也能促进本职。他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教育、联想教育、检查教育、提升教育。教师的一切有益的闲暇生活对教育具有启示作用,教师丰富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教师丰富的生活,就是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学习起来越轻松。没有一定生活底蕴的教师,即使再“专业化”也无法走得很远。
  教师的成长具有高度的个人生活的特性,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计划、学习培养出来的。教师个人独特的生活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产生更深层的自我了解,激起自我成长的职业承诺与动力,努力探寻个人发展的新的方向与策略,从而促进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发展,建立高度的专业意识与自信心。随着教师成长问题受到更为直接的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必然要从“专业化发展”,朝着关爱教师生活、尊重教师主体生命的方向发展。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但我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是可以从生活中,从一种朴实纯真的闲暇中学习的。如果我们周密地去规定自我应该知道什么,应该怎么教,那么我们往往被动应付学校的安排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真正体会到成长的轻松感和成就感。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与其生活相互依存的终身性的过程。我们必须从观念上以教师事业生命历程来看待教师的成长,还教师成长本来的面目,实现教师成长的返璞归真。
  教师的成长,不仅是作为职业人的成熟与发展,更是作为人的成熟与发展,是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生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也是教师生活品质的提升与生命空间的延展。这样,教师的成长,就需要教师在生活中不断反思,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文本来解读,从中获得教师成长的自主意识与不竭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成长并不是外在的、被动的,而是内外结合的、自主的,是内在体验与外在知识整合、对照的结晶。是外来知识和内在知识的对话,是理性与经验的融合。它提示我们,要改善自身的生活。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除了敬业之外,还要敬重生命的原始感受,要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的闲暇生活。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行为,它基于教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持续的成长必须屏除匠气,走进生活,利用闲暇来培养多方兴趣。知识是相通的,我们同样可以在别的领域获得对教育的认识。
其他文献
在学科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学科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科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在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
原著/[美]大卫·麦考劳夫 译/王广义    一个冬天的早晨,在我们最好的一所大学校园里,我们的常春藤同学会在热闹的气氛中进行着,外面下着雪。我同25名全是历史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坐在一起,他们都是很有名气的学生,尖子生里的尖子生。“你们中有多少人知道乔治·马歇尔?”没人知道,一个人也没有。在中西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里,一名年轻的本科生告诉我她非常高兴听了我的报告,因为,在那时以前,她从未想到过美国最
面对国际间竞争的激烈形势,教育不能排斥竞争,不可忽略对竞争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激烈的竞争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就日显其重要性了。  所以把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新目标,是适宜的。    竞争与合作    “竞争”,语出《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郭象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
编者按:同2005年春天的“两会”一样,在今年春天的两会上,“教育公平”问题再一次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一年的时间,相对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而言,无疑是非常短暂的;而相对于人们急切的要求和期盼来说,又是相当漫长的。走向教育公平的道路并不平坦,所以呼唤与期待还要继续,与此同时,努力和行动也必须开始。    1“教育公平改革”风雷隐动  文/陈初越     200
生活中还有无数个如同阿石的问题学生,大多不外乎长期坐后排,无人搭理。上课听不懂,无人理睬,厌学进课,无人问津,再接着逃出校园后与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也就有了新闻里屡屡报道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这些问题学生是哪里来的?他们是天生的“坏孩子”?是家庭教坏的?是社会教坏的?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偶然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看到学生论坛里关于“老师对坐在前排的同学和坐在后排的同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对待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全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创建开放的数学教学呢?  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
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不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而是教师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没有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真诚的配合,不管新课改的呼声多么强烈,那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永远比制度更为重要。当然一线教师并不排斥课改,置课改于不顾,依然我行我素。一线教师比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向往课改,一线教师长时间地立在应试教育的浪尖,生活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的夹缝里,渴望着有一天能真正地实践素质教育,离开数字世界,
角是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图形认识”中指出:“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测量”中指出:“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角的度量”更是学生在三角形分类活动中认识锐角三角形、直
印象    开学第一天,年级组的老师就给我打了预防针:一定要注意一个叫小于的学生。毫无疑问,这肯定又是一个棘手的人物。看来,今后我们之间的较量绝对少不了。于是,我的心里也做好了与他随时“战斗”的准备。 开学后不久,小于的种种恶习就一一暴露了。不爱学习,上课捣乱,下课打闹,不做作业,经常顶撞老师,教育批评后却屡教不改。看来,年级组老师对他的定位还是很准确的,这样的学生,定是不会有很大的改观。   
要想教师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教师培训机构应作到四个“不要”——不要丢开理论谈实践,不要面面俱到无重点,不要只谈现状无前瞻,不要重形式轻效果。  虽然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每年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但是由于存在的问题不少,导致培训效果很不理想,形同虚设和浪费培训资源现象严重,到了非认真反思、总结和纠正不可的地步。要想教师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到四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