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迄今我国举办的最高级别的世界性体育盛会,其内涵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党报而言,做好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既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也是在媒体激烈竞争形势下凸显党报特色、发挥党报舆论引导力、显示党报权威性的良好契机。《河南日报》在奥运报道的策划、实施全过程中,始终围绕“体现党报高度”这一指导思想,在唱响主旋律上下工夫,在唱准主旋律上花心思,在唱好主旋律上做文章,紧紧围绕创新报道思路与报道方法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尝试,体现了河南日报作为主流大报的风范。
营造“大气象”唱响主旋律
作为省委机关报,如何在铺天盖地的奥运报道中,唱响党报的主旋律,是河南日报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
搭建一个唱响主旋律的大舞台。加大投入、扩大报道规模、搭建唱响主旋律的大舞台,是我们解决“唱响”问题的第一项措施。
河南日报历来重视体育新闻的报道,但是与时政、经济等新闻相比,体育新闻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还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制订北京奥运会报道方案之初,我们就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今年3月起,我们就推出了每天一个彩色整版的“中国印·奥运前奏”系列报道,开辟了“奥运人物志”、“河南奥运人物”、“奥运萍踪”等各具特色的专栏,并在头版设置奥运倒计时标志,为读者搭建起一个全面、立体学习奥运知识、了解奥运筹办、备战进程,走近奥运历史人物的平台。而在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奥运圣火希腊取火以及奥运圣火到达北京、登顶珠峰等重大时刻,我们都适时采取头版显著位置与彩色专题通版联动的形式,加大报道力度。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每天的头版显著位置和其他各个版面都根据自身定位选取奥运相关新闻,除此之外,更是推出了每天四个彩色整版的《奥韵华章》特刊,并且连续不间断地出版了20期。在这样长的时间段内,以这样的版面规模来报道一项赛事,这在河南日报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营造一个唱响主旋律的“大气象”。尽管此次奥运报道,我们的版面投入力度空前加强,但在版面数量上,仍然不能跟那些动辄几十个版的都市类报纸相抗衡。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出“大气象”,体现党报的高度和主流大报的气势,就成为我们“唱响主旋律”的有力保障。
在平面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版面数量无疑是竞争中的重要指标,但却并非获得读者认可,实现报道目标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奥运会报道这样需要满足最广大受众阅读需求的新闻事件,集中优势兵力,围绕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主题进行精心策划和大规模报道,是党报在新闻竞争中以少胜多的重要经验。此次奥运会的报道中,我们充分发挥党报信息权威、人才济济的优势,围绕大主题,运用大手笔,依靠大报风范在新闻大战中独树一帜。8月9日对奥运会开幕式的报道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当天河南日报围绕开幕式这一主题,各个版面分工协作、精心策划、各具特色。头版以罕有的整版大图片突出“圆梦”的主题,展现了开幕式之夜鸟巢的盛况和李宁空中漫步点燃主火炬的历史时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而《奥韵华章》特刊的封面则另辟蹊径,突出“河南元素艳惊开幕式”的主题,以2008名来自河南的功夫少年齐舞太极的巨幅画面为背景,配以开幕式火炬手中唯一一名现役运动员、来自河南的陈中传递圣火的图片,充分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而这样的新闻组合,在本地媒体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刊的二、三版则以通版的形式,运用丰富的图片和精到的文字,对开幕式上“中国画卷世界赞叹”的胜景进行了解读。而特刊四版则承担了发布第二天赛事信息的任务,与前面的报道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样气势宏大而又主题鲜明的报道组合,既充分地传达了当天奥运新闻的重要信息,又给人以强烈震撼和视觉享受,把百年奥运会梦圆的激情和骄傲这些主旋律表现得酣畅淋漓。而在之后的20期《奥韵华章》中,我们坚持了特刊封面的大胆处理,始终以极具震撼力的新闻图片配以生动精到的文字和有高度、有特色的评论,打造出党报奥运报道的“大气象”。
胸怀“大体育”唱准主旋律
注重体育的社会意义,跳出就体育写体育的“大体育”观念,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最大特色。所以,在“唱准”奥运会报道主旋律方面,党报具有其独特优势,也担负着更大的责任。河南日报的奥运报道,始终把“唱准主旋律”放在第一位,把“唱准”作为“唱响”的前提,确保导向上不走板、不跑调。
唱准主旋律,就要敢于抓住焦点做文章。选择重大事件,抓住新闻焦点,做深做透专题,是河南日报唱准主旋律的一个必然选择。奥运会信息海量,河南日报敢于抛开大量动态信息,围绕每日热点事件和焦点人物,确立一个主题,做深做透,充分显示出党报的眼光和魄力。
8月18日上午,刘翔在起跑前因伤退赛,这一事件成为当天的焦点。对这样一位负载着全国人民厚望的著名运动员的退赛事件,河南日报的报道理性而深入。特刊封面上,《因伤退赛依然感动鸟巢 刘翔挺住》的大幅标题和题为《学会放弃》的封面言论为这一事件定下了理解、宽容、向上的报道基调;特刊二、三连版中,在最醒目的版心位置,以《刘翔:有一种跌落叫飞翔》为题,整合新华社当日从比赛现场情况、刘翔伤情详解到国际田联官员评论、网民反应等多方面的报道,刊发多幅赛场图片,对刘翔退赛事件的台前幕后进行深入解析。值得一提的是,配发的一首主题积极、富有激情的诗歌,与大标题相互呼应,再次亮明了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基调,提升了报道的情感浓度,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唱准主旋律,就要善于抓住亮点做文章。8月12日的奥运特刊封面,我们以《栾菊杰的深情呼唤祖国好》为题,报道了1984年为我国赢得首枚奥运击剑金牌的栾菊杰,以50岁“高龄”再次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新闻。尽管这位女剑客如今代表的是她现在定居的国家—加拿大,但在比赛结束后,满头大汗的她深情地打出了“祖国好”的横幅,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也表达了一个海外游子为祖国举办奥运会而骄傲自豪的心情。这个极具典型性又十分感人的新闻故事与大幅图片的结合,让不少读者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8月11日的奥运特刊封面,我们以《俄罗斯、格鲁吉亚选手携手登上领奖台温情相拥》为题,报道了正在发生冲突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射击运动员帕德琳娜和萨卢克瓦泽,在同一场比赛中分获亚军、季军后,在领奖台上温情拥抱、互相祝贺的新闻,这样的一个温情瞬间,是对奥运会所包含的停止战争、呼唤和平的期盼和各国运动员之间纯洁友谊的最好诠释。
8月14日特刊封面《五度登顶水立方 史无前例十一金金王菲尔普斯》、8月15日特刊封面《涅槃杜丽:四年和四天》、8月17日特刊封面《博尔特破世界纪录百米称王9秒69我是闪电!》等报道,无论关注的是美国人菲尔普斯连续夺金的王者之气,还是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创造惊人纪录的闪电速度,或是中国选手杜丽在争夺首金失败四天后,顶住巨大压力终于登上最高领奖台的“凤凰涅槃”,表现的都是各国健儿不断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超越历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一主题正是奥运会最激励人心的精神财富。
唱准主旋律,就要勇于抓住要点做文章。抓住北京奥运会举办过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要点性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党报体育言论进行微言大义式的阐释,是河南日报奥运报道唱准主旋律的又一成功尝试。
河南日报首次在奥运特刊封面尝试刊发言论,以宽广的视野、独特的角度和富于情感色彩的表达,在同类型平面媒体中别具一格。奥运特刊封面言论的选题,也不再局限于奥运赛事,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更深的层面来阐释奥林匹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更广的角度来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反映我国人民日益成熟开放的国民心态。
奥运特刊的第一、二期出版时,奥运会尚未开幕。常规的封面言论,多着眼于对奥运夺金形势特别是中国运动员夺金形势的预测。这样的言论主题固然可行,但是立意不新,更缺乏政治家办报的高瞻远瞩。我们认为,特刊的封面言论,要让受众跳出金牌的狭隘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提高他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能力。因此,奥运特刊的第一、二期封面言论《视听北京奥运 深读现代中国》和《全球聚焦北京 中国对接世界》,立意于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充分体现党报言论的思想高度,令人耳目一新。
总计二十期的奥运特刊封面言论,主线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成就、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这根融会了历史、现实与人文的主线引导下,封面言论以奥运每日焦点赛事和人物为素材,将高远的立论和当下的事件紧密结合,做出了特色,受到了各方读者的肯定和好评。
运用“大手笔”唱好主旋律
要在激烈的奥运新闻大战中,体现党报主流大报的地位,不但要求“唱响”、“唱准”主旋律,而且要求在唱好上下工夫,要唱得动听,唱得入耳入脑。
微观切入、宏大视野下的“本报新视角”。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内容同质化是困扰各个媒体的难题。在奥运新闻大战的短兵相接之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面对北京奥运会这样的重大题材,具体的赛事点评或者预测前瞻性评论,可能显得高度不足;而泛泛而谈举办奥运会体现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又会流于空洞说教。河南日报的奥运报道,则力图从赛场内外的一个个细节出发,从点到面,窥斑知豹,发现现象之下本质的改变和飞跃。
《划时代的夜晚》中,从开幕式从容不迫的表达方式,引出了当今中国的国家自信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日益提升的国力;《淬火》则从菲尔普斯在水立方所享受到的热情掌声和呐喊中,窥见了中国人的现代思维观;从不断涌现的80后、90后金牌选手和他们中日益增多的高学历者身上,让我们看到了自信、开放、豁达、上进的中国当代新青年;《咱们的中国》里,诗意盎然地表现了金牌数再创新高背后折射出的国人心态的成熟。《风洞》则以水立方和鸟巢里不断打破的世界纪录印证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爱在北京初秋》则表达了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下,东西方文明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交融。这些立意新颖别致、用语不落俗套,或理性深沉或激情昂扬的报道视角和报道内容,不仅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奥运会的主旋律,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整版大幅图片主打出的“本报视觉新形象”。版面形象是平面媒体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出色的版面形象,不但可以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更能配合和提升内容的表达效果。在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我们集中优势力量,相互配合、精心策划,用焕然一新的版面形象在诸多平面媒体的奥运报道中独树一帜。
首先,我们着力打造《奥运特刊》的封面视觉效果。尽管在前期讨论甚至特刊出版的初期,还能听到一些不同意见,但在我们的支持下,年轻编辑们突破性地坚持20期都采用接近于整版的大幅图片主打的方式,这在国内的对开版报纸中都是罕见的。每一期封面,我们都以独特视角进行选题策划,而且每期的主图和相应的标题、文字都经过精雕细琢,所以当这样20期既极富视觉冲击力、又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封面出版后,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不少读者对我们的一期期封面记忆犹新、如数家珍。仲满击剑夺金的《这小子真帅!》中,人物极具动感和张力,一个年轻俊朗、英姿勃发的青年剑客形象跃然纸上;沙排姑娘们突破历史夺得亚军、季军的《“沙场”玫瑰别样红》中,女运动员跪在一片沙土之上,仰天长叹,充满野性之美和自然的芬芳。
其次,在整个特刊的版面处理上,我们注重各版的协调统一性,采用简洁大气的编排方式,给读者营造一种清新时尚的阅读氛围。二、三版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单版与通版相结合的方式。在单版的情况下,注重封面之外三个版的形式统一,大多采用1/4比例分配边栏和中心板块,运用大图片与小模块的文字组合,突出版面潜在的线条之美。在二、三版通版编排时,则采用中心辐射的版面结构,通过制图、图片组合等方式营造版面视觉中心,突出版面的冲击力。在色彩的选择上,则突出明快时尚的特点,即使在个别情况下使用较大规模的色块时,也配以有奥运特色的暗纹,避免色彩过于饱和,给人造成视觉疲劳。
精心策划带来的“本报典藏价值”。精心策划、大胆使用异形版面,是本报本次奥运报道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奥运特刊大胆创新版式设计理念和方式,在信息整合、版面布局、版式色调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令人眼前一亮。其中,尤以8月26日的最后一期奥运特刊最具代表性。
这期总结性的特刊,大胆采用了竖立连版式的版面,不仅便于内容的编排,而且显得大气、疏朗,很好地照应了奥运这一大事件。这两页以《典藏奥运》为主题的特刊,提炼出三个精华板块:51枚金牌的获得;10个最具个性、最有“故事”的运动员;10个最令人难忘的瞬间。三个板块分别以“金典”、“人物”、“瞬间”为题,在对信息进行整合、编排时,均体现了独家性。例如10个人物和10个精彩瞬间全部由本报自选,以体现独家眼光;又如“金典”板块,以16天时间为轴线,重新梳理每日夺金战况,并配以言简意隽的一句话短评作为点睛之用,以区别于其他报纸。
同时,在版面色调的选用及版面布局上,这期特刊也集中体现了河南日报在版面设计上的新思路和新突破。版面设计紧跟时代潮流,版面色调均衡统一,并大胆采用时下最流行的用色技巧,选取低饱和度的色彩,给人一种协调自然的视觉感受。其中的淡红色与灰蓝色,与中国运动员和志愿者的服装色调近似,使人很容易产生特定的色彩回忆,进一步强化了奥运概念,提升了版面格调。
书法艺术与奥运报道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文化盛会,将奥运会报道与弘扬中国文化结合,是河南日报奥运报道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震撼世界的中国卷轴,就是书法绘画艺术的载体。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书法大省,拥有众多书法爱好者和一大批书法名家。
在策划方案期间,我们就有意将书法艺术引入奥运报道中。在奥运会前的“中国印·奥运前奏”系列报道中,我们就在“奥运人物志”、“河南奥运人物”、“奥运明星谱”等栏目中尝试将诗、文、书、画相结合。由本报记者采写奥运历史人物或奥运冠军的人物小传,邀请省内外的诗书名家为之赋诗并创作成书法作品,再邀请专业漫画作者绘制人物漫画,这样一个融新闻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崭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奥运会期间,我们根据报道需要,每天在奥运特刊中都刊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等众多诗书名家创作的有关奥运会的作品。从观看开幕式的感怀,到对中国健儿摘金夺银的赞词,随着奥运会的进程,艺术家们由感而发,诗情四溢、笔墨酣畅,创作出一幅幅极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可谓是以艺术形式报道奥运的一种创举。
整个奥运报道期间共刊登了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和周俊杰、宋华平、李强等数十位著名书法家的数十件书法佳作,不但满足了很多高品位的读者艺术欣赏的需求,也与奥运报道交相辉映,体现了河南日报奥运报道的文化品位。
瞄准大市场 实现双丰收
北京奥运会是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竞技场。党报作为主流媒体,不仅要在报道上肩负起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而且要充分挖掘品牌价值,拓展经营思路,抓住北京奥运带来的市场商机,扩大党报在广告市场中所占份额,谋取与党报地位相称的经济效益。
在奥运特刊报道方案制订的同时,河南日报编委会要求体育部和广告部就奥运特刊广告招商工作联手展开策划,制订出工作预案,拟定高成长性企业为目标的客户范围。在与拟定目标客户进行前期沟通时,广告部员工注重向客户传达河南日报有别于其他媒体的奥运报道理念,并以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详解党报在公信力和影响力方面的优势,使得广告招商工作在短期内得以完成。同时,与高端商品进行合作尝试,如将奥运会的运动概念与汽车销售的速度卖点相结合,推出梅塞德斯·奔驰、悍马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销售广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河南日报在商品广告领域的一次形象提升。
奥运特刊的广告编排也突破了以往过于注重单纯的公司形象和产品推介的陈旧模式,巧妙地将广告内容与奥运概念联系起来,更多地对公司和产品进行理念层面的宣传。例如作为特刊封面的中国移动的广告词“为奥运加油,与世界共享”,短短十个字,浓缩了奥运理念和行业特征,淡化了广告色彩,强化了公共服务功能,效果良好。特刊广告设计采用与特刊协调一致的色调,在布局上只在报纸上下部各占去窄长的一小部分版面,较好地保证了报道篇幅,这样的技术性细节处理,同样体现了党报在广告经营中依然保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为河南日报在奥运报道中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编校:郭玲玲
营造“大气象”唱响主旋律
作为省委机关报,如何在铺天盖地的奥运报道中,唱响党报的主旋律,是河南日报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
搭建一个唱响主旋律的大舞台。加大投入、扩大报道规模、搭建唱响主旋律的大舞台,是我们解决“唱响”问题的第一项措施。
河南日报历来重视体育新闻的报道,但是与时政、经济等新闻相比,体育新闻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还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制订北京奥运会报道方案之初,我们就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今年3月起,我们就推出了每天一个彩色整版的“中国印·奥运前奏”系列报道,开辟了“奥运人物志”、“河南奥运人物”、“奥运萍踪”等各具特色的专栏,并在头版设置奥运倒计时标志,为读者搭建起一个全面、立体学习奥运知识、了解奥运筹办、备战进程,走近奥运历史人物的平台。而在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奥运圣火希腊取火以及奥运圣火到达北京、登顶珠峰等重大时刻,我们都适时采取头版显著位置与彩色专题通版联动的形式,加大报道力度。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每天的头版显著位置和其他各个版面都根据自身定位选取奥运相关新闻,除此之外,更是推出了每天四个彩色整版的《奥韵华章》特刊,并且连续不间断地出版了20期。在这样长的时间段内,以这样的版面规模来报道一项赛事,这在河南日报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营造一个唱响主旋律的“大气象”。尽管此次奥运报道,我们的版面投入力度空前加强,但在版面数量上,仍然不能跟那些动辄几十个版的都市类报纸相抗衡。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出“大气象”,体现党报的高度和主流大报的气势,就成为我们“唱响主旋律”的有力保障。
在平面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版面数量无疑是竞争中的重要指标,但却并非获得读者认可,实现报道目标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奥运会报道这样需要满足最广大受众阅读需求的新闻事件,集中优势兵力,围绕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主题进行精心策划和大规模报道,是党报在新闻竞争中以少胜多的重要经验。此次奥运会的报道中,我们充分发挥党报信息权威、人才济济的优势,围绕大主题,运用大手笔,依靠大报风范在新闻大战中独树一帜。8月9日对奥运会开幕式的报道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当天河南日报围绕开幕式这一主题,各个版面分工协作、精心策划、各具特色。头版以罕有的整版大图片突出“圆梦”的主题,展现了开幕式之夜鸟巢的盛况和李宁空中漫步点燃主火炬的历史时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而《奥韵华章》特刊的封面则另辟蹊径,突出“河南元素艳惊开幕式”的主题,以2008名来自河南的功夫少年齐舞太极的巨幅画面为背景,配以开幕式火炬手中唯一一名现役运动员、来自河南的陈中传递圣火的图片,充分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而这样的新闻组合,在本地媒体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刊的二、三版则以通版的形式,运用丰富的图片和精到的文字,对开幕式上“中国画卷世界赞叹”的胜景进行了解读。而特刊四版则承担了发布第二天赛事信息的任务,与前面的报道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样气势宏大而又主题鲜明的报道组合,既充分地传达了当天奥运新闻的重要信息,又给人以强烈震撼和视觉享受,把百年奥运会梦圆的激情和骄傲这些主旋律表现得酣畅淋漓。而在之后的20期《奥韵华章》中,我们坚持了特刊封面的大胆处理,始终以极具震撼力的新闻图片配以生动精到的文字和有高度、有特色的评论,打造出党报奥运报道的“大气象”。
胸怀“大体育”唱准主旋律
注重体育的社会意义,跳出就体育写体育的“大体育”观念,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最大特色。所以,在“唱准”奥运会报道主旋律方面,党报具有其独特优势,也担负着更大的责任。河南日报的奥运报道,始终把“唱准主旋律”放在第一位,把“唱准”作为“唱响”的前提,确保导向上不走板、不跑调。
唱准主旋律,就要敢于抓住焦点做文章。选择重大事件,抓住新闻焦点,做深做透专题,是河南日报唱准主旋律的一个必然选择。奥运会信息海量,河南日报敢于抛开大量动态信息,围绕每日热点事件和焦点人物,确立一个主题,做深做透,充分显示出党报的眼光和魄力。
8月18日上午,刘翔在起跑前因伤退赛,这一事件成为当天的焦点。对这样一位负载着全国人民厚望的著名运动员的退赛事件,河南日报的报道理性而深入。特刊封面上,《因伤退赛依然感动鸟巢 刘翔挺住》的大幅标题和题为《学会放弃》的封面言论为这一事件定下了理解、宽容、向上的报道基调;特刊二、三连版中,在最醒目的版心位置,以《刘翔:有一种跌落叫飞翔》为题,整合新华社当日从比赛现场情况、刘翔伤情详解到国际田联官员评论、网民反应等多方面的报道,刊发多幅赛场图片,对刘翔退赛事件的台前幕后进行深入解析。值得一提的是,配发的一首主题积极、富有激情的诗歌,与大标题相互呼应,再次亮明了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基调,提升了报道的情感浓度,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唱准主旋律,就要善于抓住亮点做文章。8月12日的奥运特刊封面,我们以《栾菊杰的深情呼唤祖国好》为题,报道了1984年为我国赢得首枚奥运击剑金牌的栾菊杰,以50岁“高龄”再次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新闻。尽管这位女剑客如今代表的是她现在定居的国家—加拿大,但在比赛结束后,满头大汗的她深情地打出了“祖国好”的横幅,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也表达了一个海外游子为祖国举办奥运会而骄傲自豪的心情。这个极具典型性又十分感人的新闻故事与大幅图片的结合,让不少读者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8月11日的奥运特刊封面,我们以《俄罗斯、格鲁吉亚选手携手登上领奖台温情相拥》为题,报道了正在发生冲突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射击运动员帕德琳娜和萨卢克瓦泽,在同一场比赛中分获亚军、季军后,在领奖台上温情拥抱、互相祝贺的新闻,这样的一个温情瞬间,是对奥运会所包含的停止战争、呼唤和平的期盼和各国运动员之间纯洁友谊的最好诠释。
8月14日特刊封面《五度登顶水立方 史无前例十一金金王菲尔普斯》、8月15日特刊封面《涅槃杜丽:四年和四天》、8月17日特刊封面《博尔特破世界纪录百米称王9秒69我是闪电!》等报道,无论关注的是美国人菲尔普斯连续夺金的王者之气,还是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创造惊人纪录的闪电速度,或是中国选手杜丽在争夺首金失败四天后,顶住巨大压力终于登上最高领奖台的“凤凰涅槃”,表现的都是各国健儿不断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超越历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一主题正是奥运会最激励人心的精神财富。
唱准主旋律,就要勇于抓住要点做文章。抓住北京奥运会举办过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要点性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党报体育言论进行微言大义式的阐释,是河南日报奥运报道唱准主旋律的又一成功尝试。
河南日报首次在奥运特刊封面尝试刊发言论,以宽广的视野、独特的角度和富于情感色彩的表达,在同类型平面媒体中别具一格。奥运特刊封面言论的选题,也不再局限于奥运赛事,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更深的层面来阐释奥林匹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更广的角度来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反映我国人民日益成熟开放的国民心态。
奥运特刊的第一、二期出版时,奥运会尚未开幕。常规的封面言论,多着眼于对奥运夺金形势特别是中国运动员夺金形势的预测。这样的言论主题固然可行,但是立意不新,更缺乏政治家办报的高瞻远瞩。我们认为,特刊的封面言论,要让受众跳出金牌的狭隘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提高他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能力。因此,奥运特刊的第一、二期封面言论《视听北京奥运 深读现代中国》和《全球聚焦北京 中国对接世界》,立意于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充分体现党报言论的思想高度,令人耳目一新。
总计二十期的奥运特刊封面言论,主线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成就、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这根融会了历史、现实与人文的主线引导下,封面言论以奥运每日焦点赛事和人物为素材,将高远的立论和当下的事件紧密结合,做出了特色,受到了各方读者的肯定和好评。
运用“大手笔”唱好主旋律
要在激烈的奥运新闻大战中,体现党报主流大报的地位,不但要求“唱响”、“唱准”主旋律,而且要求在唱好上下工夫,要唱得动听,唱得入耳入脑。
微观切入、宏大视野下的“本报新视角”。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内容同质化是困扰各个媒体的难题。在奥运新闻大战的短兵相接之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面对北京奥运会这样的重大题材,具体的赛事点评或者预测前瞻性评论,可能显得高度不足;而泛泛而谈举办奥运会体现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又会流于空洞说教。河南日报的奥运报道,则力图从赛场内外的一个个细节出发,从点到面,窥斑知豹,发现现象之下本质的改变和飞跃。
《划时代的夜晚》中,从开幕式从容不迫的表达方式,引出了当今中国的国家自信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日益提升的国力;《淬火》则从菲尔普斯在水立方所享受到的热情掌声和呐喊中,窥见了中国人的现代思维观;从不断涌现的80后、90后金牌选手和他们中日益增多的高学历者身上,让我们看到了自信、开放、豁达、上进的中国当代新青年;《咱们的中国》里,诗意盎然地表现了金牌数再创新高背后折射出的国人心态的成熟。《风洞》则以水立方和鸟巢里不断打破的世界纪录印证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爱在北京初秋》则表达了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下,东西方文明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交融。这些立意新颖别致、用语不落俗套,或理性深沉或激情昂扬的报道视角和报道内容,不仅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奥运会的主旋律,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整版大幅图片主打出的“本报视觉新形象”。版面形象是平面媒体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出色的版面形象,不但可以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更能配合和提升内容的表达效果。在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我们集中优势力量,相互配合、精心策划,用焕然一新的版面形象在诸多平面媒体的奥运报道中独树一帜。
首先,我们着力打造《奥运特刊》的封面视觉效果。尽管在前期讨论甚至特刊出版的初期,还能听到一些不同意见,但在我们的支持下,年轻编辑们突破性地坚持20期都采用接近于整版的大幅图片主打的方式,这在国内的对开版报纸中都是罕见的。每一期封面,我们都以独特视角进行选题策划,而且每期的主图和相应的标题、文字都经过精雕细琢,所以当这样20期既极富视觉冲击力、又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封面出版后,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不少读者对我们的一期期封面记忆犹新、如数家珍。仲满击剑夺金的《这小子真帅!》中,人物极具动感和张力,一个年轻俊朗、英姿勃发的青年剑客形象跃然纸上;沙排姑娘们突破历史夺得亚军、季军的《“沙场”玫瑰别样红》中,女运动员跪在一片沙土之上,仰天长叹,充满野性之美和自然的芬芳。
其次,在整个特刊的版面处理上,我们注重各版的协调统一性,采用简洁大气的编排方式,给读者营造一种清新时尚的阅读氛围。二、三版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单版与通版相结合的方式。在单版的情况下,注重封面之外三个版的形式统一,大多采用1/4比例分配边栏和中心板块,运用大图片与小模块的文字组合,突出版面潜在的线条之美。在二、三版通版编排时,则采用中心辐射的版面结构,通过制图、图片组合等方式营造版面视觉中心,突出版面的冲击力。在色彩的选择上,则突出明快时尚的特点,即使在个别情况下使用较大规模的色块时,也配以有奥运特色的暗纹,避免色彩过于饱和,给人造成视觉疲劳。
精心策划带来的“本报典藏价值”。精心策划、大胆使用异形版面,是本报本次奥运报道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奥运特刊大胆创新版式设计理念和方式,在信息整合、版面布局、版式色调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令人眼前一亮。其中,尤以8月26日的最后一期奥运特刊最具代表性。
这期总结性的特刊,大胆采用了竖立连版式的版面,不仅便于内容的编排,而且显得大气、疏朗,很好地照应了奥运这一大事件。这两页以《典藏奥运》为主题的特刊,提炼出三个精华板块:51枚金牌的获得;10个最具个性、最有“故事”的运动员;10个最令人难忘的瞬间。三个板块分别以“金典”、“人物”、“瞬间”为题,在对信息进行整合、编排时,均体现了独家性。例如10个人物和10个精彩瞬间全部由本报自选,以体现独家眼光;又如“金典”板块,以16天时间为轴线,重新梳理每日夺金战况,并配以言简意隽的一句话短评作为点睛之用,以区别于其他报纸。
同时,在版面色调的选用及版面布局上,这期特刊也集中体现了河南日报在版面设计上的新思路和新突破。版面设计紧跟时代潮流,版面色调均衡统一,并大胆采用时下最流行的用色技巧,选取低饱和度的色彩,给人一种协调自然的视觉感受。其中的淡红色与灰蓝色,与中国运动员和志愿者的服装色调近似,使人很容易产生特定的色彩回忆,进一步强化了奥运概念,提升了版面格调。
书法艺术与奥运报道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文化盛会,将奥运会报道与弘扬中国文化结合,是河南日报奥运报道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震撼世界的中国卷轴,就是书法绘画艺术的载体。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书法大省,拥有众多书法爱好者和一大批书法名家。
在策划方案期间,我们就有意将书法艺术引入奥运报道中。在奥运会前的“中国印·奥运前奏”系列报道中,我们就在“奥运人物志”、“河南奥运人物”、“奥运明星谱”等栏目中尝试将诗、文、书、画相结合。由本报记者采写奥运历史人物或奥运冠军的人物小传,邀请省内外的诗书名家为之赋诗并创作成书法作品,再邀请专业漫画作者绘制人物漫画,这样一个融新闻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崭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奥运会期间,我们根据报道需要,每天在奥运特刊中都刊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等众多诗书名家创作的有关奥运会的作品。从观看开幕式的感怀,到对中国健儿摘金夺银的赞词,随着奥运会的进程,艺术家们由感而发,诗情四溢、笔墨酣畅,创作出一幅幅极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可谓是以艺术形式报道奥运的一种创举。
整个奥运报道期间共刊登了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和周俊杰、宋华平、李强等数十位著名书法家的数十件书法佳作,不但满足了很多高品位的读者艺术欣赏的需求,也与奥运报道交相辉映,体现了河南日报奥运报道的文化品位。
瞄准大市场 实现双丰收
北京奥运会是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竞技场。党报作为主流媒体,不仅要在报道上肩负起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而且要充分挖掘品牌价值,拓展经营思路,抓住北京奥运带来的市场商机,扩大党报在广告市场中所占份额,谋取与党报地位相称的经济效益。
在奥运特刊报道方案制订的同时,河南日报编委会要求体育部和广告部就奥运特刊广告招商工作联手展开策划,制订出工作预案,拟定高成长性企业为目标的客户范围。在与拟定目标客户进行前期沟通时,广告部员工注重向客户传达河南日报有别于其他媒体的奥运报道理念,并以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详解党报在公信力和影响力方面的优势,使得广告招商工作在短期内得以完成。同时,与高端商品进行合作尝试,如将奥运会的运动概念与汽车销售的速度卖点相结合,推出梅塞德斯·奔驰、悍马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销售广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河南日报在商品广告领域的一次形象提升。
奥运特刊的广告编排也突破了以往过于注重单纯的公司形象和产品推介的陈旧模式,巧妙地将广告内容与奥运概念联系起来,更多地对公司和产品进行理念层面的宣传。例如作为特刊封面的中国移动的广告词“为奥运加油,与世界共享”,短短十个字,浓缩了奥运理念和行业特征,淡化了广告色彩,强化了公共服务功能,效果良好。特刊广告设计采用与特刊协调一致的色调,在布局上只在报纸上下部各占去窄长的一小部分版面,较好地保证了报道篇幅,这样的技术性细节处理,同样体现了党报在广告经营中依然保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为河南日报在奥运报道中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编校: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