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人类聚居之地逐渐形成城市,集市作为物品交换的集散地随之诞生。在公元五世纪,巴黎最早的集市就在巴黎中心的西岱岛出现。经过千余年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现在的西岱岛上除了巴黎圣母院、警察总局和商业区之外,居住区已经寥寥无几,岛上除了一个花鸟市场之外,已经没有普通农贸集市纷繁嘈杂的浓烈气氛,要感受当今巴黎的普通集市,必须走出花都的心脏地带西岱岛。
当今的巴黎市区,也就是拥有二十个区的“小巴黎”,共有83个普通食品集市和3个绿色食品集市。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在管理上似乎继承了笛卡尔等一班老祖宗的逻辑思维,有着极其缜密的经营方式,每个市场都有严格的规划:共有多少个摊位,摊位占地长度与宽度、摊位经营何种项目-比如蔬菜水果、鱼类海产、猪肉食品、乳制品、香料干果、鲜花、异国食品等等。每隔几个月,在巴黎市政府的网站上会公布一份名单,按照市场名称首字母的顺序公布每个市场空余的摊位,以及摊位经营范围。如果相应的商家有兴趣,想到某个市场去摆摊,需要拨打名单上注明的各区管理部门电话,签订合同、办理相关手续,而且在集市上的业主不限国籍,合法居留的成年外国公民都可以和法国公民一样申请摊位。
巴黎流动商业办公室和私营企业共同管理巴黎的集市,其职责是保证集市的正常组织与运作,为商户提供摊位,保证电力供应和水供应等,依据巴黎市议会拟定的价格向商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另一方面,这些管理部门需要向市政府缴纳土地租赁金和一定数额清扫费用,由市政部门负责垃圾的清理工作。
和国内的农贸市场不同,巴黎的集市并非每天都有,而是以星期为单位,有固定的开放时间。一般来说露天集市开放时间较短,比如,第一区的圣-奥诺雷集市营业时间:每周三12h30-20h30,每周六7h-15h;另一种室内集市开放时间较长,比如第三区的“红孩子”集市的营业时间:每周二到周六8h30-19h30,周日8h30-14h。
在集市摆摊的有专门做零售的商贩、自产自销的农民、面包师傅、屠户、鲜花商、鱼商、专门养殖奶牛从事乳酪生产的农户等等。这里提到的面包师傅、屠户、生产乳酪的农户等个体经营者和国人对这些职业的印象有所不同,很多人往往有自己的家庭经营的店面,每周定期来到集市出售自己的商品。以屠户为例,这里所谓的“屠户”绝不是只管杀猪宰牛的职业,他们除了出售各个部位的肉类,往往还销售自己加工制作的香肠、肉饼等各种肉类制品。有些个体经营者可能没有自己的店面,他们就在每周不同的时期开车来往于各地不同的集市销售自己的产品。
尽管各国情人梦寐以求来巴黎享受蜜月旅行,本人在这座城市却并没有感到多少浪漫,不过独自面对柴米油盐却让人体味生活的真实,其中去集市买菜几乎成了每周一次的必修课。原因很简单:集市的果蔬菜品不但新鲜,而且一些集市商品价格便宜。每公斤苹果1.5欧元、一小盆橙子(足有2、3公斤)3欧元、一盒30个鸡蛋2欧元-当然,想来这不会是在草原上享受自由随性漫步的“愉悦鸡”的子孙,而是在局促鸡笼中鸡头攒动接踵擦肩的“郁闷鸡”所产。这种物价也并非处处可见,有些集市菜价高的吓人,如果荷包不鼓又贪口腹之欲,就需要具备“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勇于开拓、逛遍集市,不厌其烦地去搜寻才能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家。一旦确定目标,每周同一时间来同一地点购物自然就可以缓解囊中羞涩之苦。每周至少一天,我一定驱车-驱的是既无污染又锻炼体魄的自行车或者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公交车-前往选定的低价集市搜刮一番。
戴红袖章的、穿各式制服的人士从没有在巴黎的集市上出现过,这些人在这片土地上是否存在也令人怀疑。窃以为倒不是因为这些高卢后裔个个素质高尚,而是管理体系合理而严谨,事先划定的经营区域让人没有私自摆下摊位的空间。商贩们对管理市场的各级公务员没有老鼠见猫一样恐惧,市场上的氛围相对轻松,吆喝声、喧闹声、各种蔬菜的气息混杂着海鱼的腥味,买菜的人群熙熙攘攘……这一切和国内的农贸市场并无二致。
卖菜的商贩大多是法国本地人、阿拉伯人-这些商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人,他们往往是来自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地的移民及其后裔,在这些高鼻深目的面孔中,出现一个中国人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显眼的。在北部的一个集市中,我的确见到了一位同胞。五十多岁的样子,中等身材,略显瘦削,皮肤黝黑。他就是老李大哥,山东人,见到他时来到法国已经三、四年了,能说些简单的法语,现在在集市给一家水果蔬菜商打工,集市开市的时候要早晨四、五点钟来到摊位,卸车、摆货,然后销售果蔬直到午间集市结束。他有女儿在国内读书,他在这边辛勤地工作,定期会把钱寄回家里。由于是偷渡过来,一直也不能回家,只能跟家人通电话。问到他以后有什么打算,他似乎自己也不太清楚,希望等到下次大赦,让非法入境的外国国民取得合法身份,目前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赚钱补贴家用,听到这里不仅令人唏嘘。由于他不熟悉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的操作,还给他解答过一些相关的问题,由于菜市场人多,他忙于照应顾客,无法多谈。后来又陆陆续续在集市上见过几次,曾经想过在闲暇之余他出来坐坐,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时移世易,和老李大哥逐渐失去了联络,不知他现在身在何处,只能默默希望他事事平安顺利……
说道巴黎的集市就不能不提一种特殊的集市——圣诞集市。圣诞集市最早出现在十四世纪的德国和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逐渐在欧洲各个国家流行。现在已经成了每年圣诞必不可少的项目。所谓“圣诞集市”指的是在圣诞节前夕,市政部门划定若干区域,商户们在区域内颇有特色的小亭子里销售和圣诞节有关的商品,包括糖果、奶酪、香肠等各种食品、口味丰富的小吃、装饰品、当地特色商品、圣诞礼品、酒类等等,而且还会有各种关于圣诞节庆的音乐、表演、木偶戏、旋转木马、摩天轮等娱乐节目,全家人可以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小吃、喝着热红酒,在圣诞集市上漫步,看看木偶表演、听听音乐,顺便购买一些圣诞商品,舒适惬意、其乐融融。
全世各地民俗丰富多彩,甚至千奇百怪,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也各具特色,但是吃饭、喝水、睡觉这些基本层面的需求并无差异。而集市就是反映各国居民日常生活层面上的一面镜子,透过花都巴黎的集市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通过食材观察巴黎。集市这种传统的交易场所和超市不同,让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增进了解彼此之间的了解。在集市上消费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来自何处,如何制作,甚至和生产这些产品的人直接对话。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集市就是集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市民提供新鲜、便宜的食品和其他高质量商品,花都集市绝不会让人失望。
当今的巴黎市区,也就是拥有二十个区的“小巴黎”,共有83个普通食品集市和3个绿色食品集市。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在管理上似乎继承了笛卡尔等一班老祖宗的逻辑思维,有着极其缜密的经营方式,每个市场都有严格的规划:共有多少个摊位,摊位占地长度与宽度、摊位经营何种项目-比如蔬菜水果、鱼类海产、猪肉食品、乳制品、香料干果、鲜花、异国食品等等。每隔几个月,在巴黎市政府的网站上会公布一份名单,按照市场名称首字母的顺序公布每个市场空余的摊位,以及摊位经营范围。如果相应的商家有兴趣,想到某个市场去摆摊,需要拨打名单上注明的各区管理部门电话,签订合同、办理相关手续,而且在集市上的业主不限国籍,合法居留的成年外国公民都可以和法国公民一样申请摊位。
巴黎流动商业办公室和私营企业共同管理巴黎的集市,其职责是保证集市的正常组织与运作,为商户提供摊位,保证电力供应和水供应等,依据巴黎市议会拟定的价格向商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另一方面,这些管理部门需要向市政府缴纳土地租赁金和一定数额清扫费用,由市政部门负责垃圾的清理工作。
和国内的农贸市场不同,巴黎的集市并非每天都有,而是以星期为单位,有固定的开放时间。一般来说露天集市开放时间较短,比如,第一区的圣-奥诺雷集市营业时间:每周三12h30-20h30,每周六7h-15h;另一种室内集市开放时间较长,比如第三区的“红孩子”集市的营业时间:每周二到周六8h30-19h30,周日8h30-14h。
在集市摆摊的有专门做零售的商贩、自产自销的农民、面包师傅、屠户、鲜花商、鱼商、专门养殖奶牛从事乳酪生产的农户等等。这里提到的面包师傅、屠户、生产乳酪的农户等个体经营者和国人对这些职业的印象有所不同,很多人往往有自己的家庭经营的店面,每周定期来到集市出售自己的商品。以屠户为例,这里所谓的“屠户”绝不是只管杀猪宰牛的职业,他们除了出售各个部位的肉类,往往还销售自己加工制作的香肠、肉饼等各种肉类制品。有些个体经营者可能没有自己的店面,他们就在每周不同的时期开车来往于各地不同的集市销售自己的产品。
尽管各国情人梦寐以求来巴黎享受蜜月旅行,本人在这座城市却并没有感到多少浪漫,不过独自面对柴米油盐却让人体味生活的真实,其中去集市买菜几乎成了每周一次的必修课。原因很简单:集市的果蔬菜品不但新鲜,而且一些集市商品价格便宜。每公斤苹果1.5欧元、一小盆橙子(足有2、3公斤)3欧元、一盒30个鸡蛋2欧元-当然,想来这不会是在草原上享受自由随性漫步的“愉悦鸡”的子孙,而是在局促鸡笼中鸡头攒动接踵擦肩的“郁闷鸡”所产。这种物价也并非处处可见,有些集市菜价高的吓人,如果荷包不鼓又贪口腹之欲,就需要具备“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勇于开拓、逛遍集市,不厌其烦地去搜寻才能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家。一旦确定目标,每周同一时间来同一地点购物自然就可以缓解囊中羞涩之苦。每周至少一天,我一定驱车-驱的是既无污染又锻炼体魄的自行车或者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公交车-前往选定的低价集市搜刮一番。
戴红袖章的、穿各式制服的人士从没有在巴黎的集市上出现过,这些人在这片土地上是否存在也令人怀疑。窃以为倒不是因为这些高卢后裔个个素质高尚,而是管理体系合理而严谨,事先划定的经营区域让人没有私自摆下摊位的空间。商贩们对管理市场的各级公务员没有老鼠见猫一样恐惧,市场上的氛围相对轻松,吆喝声、喧闹声、各种蔬菜的气息混杂着海鱼的腥味,买菜的人群熙熙攘攘……这一切和国内的农贸市场并无二致。
卖菜的商贩大多是法国本地人、阿拉伯人-这些商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人,他们往往是来自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地的移民及其后裔,在这些高鼻深目的面孔中,出现一个中国人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显眼的。在北部的一个集市中,我的确见到了一位同胞。五十多岁的样子,中等身材,略显瘦削,皮肤黝黑。他就是老李大哥,山东人,见到他时来到法国已经三、四年了,能说些简单的法语,现在在集市给一家水果蔬菜商打工,集市开市的时候要早晨四、五点钟来到摊位,卸车、摆货,然后销售果蔬直到午间集市结束。他有女儿在国内读书,他在这边辛勤地工作,定期会把钱寄回家里。由于是偷渡过来,一直也不能回家,只能跟家人通电话。问到他以后有什么打算,他似乎自己也不太清楚,希望等到下次大赦,让非法入境的外国国民取得合法身份,目前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赚钱补贴家用,听到这里不仅令人唏嘘。由于他不熟悉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的操作,还给他解答过一些相关的问题,由于菜市场人多,他忙于照应顾客,无法多谈。后来又陆陆续续在集市上见过几次,曾经想过在闲暇之余他出来坐坐,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时移世易,和老李大哥逐渐失去了联络,不知他现在身在何处,只能默默希望他事事平安顺利……
说道巴黎的集市就不能不提一种特殊的集市——圣诞集市。圣诞集市最早出现在十四世纪的德国和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逐渐在欧洲各个国家流行。现在已经成了每年圣诞必不可少的项目。所谓“圣诞集市”指的是在圣诞节前夕,市政部门划定若干区域,商户们在区域内颇有特色的小亭子里销售和圣诞节有关的商品,包括糖果、奶酪、香肠等各种食品、口味丰富的小吃、装饰品、当地特色商品、圣诞礼品、酒类等等,而且还会有各种关于圣诞节庆的音乐、表演、木偶戏、旋转木马、摩天轮等娱乐节目,全家人可以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小吃、喝着热红酒,在圣诞集市上漫步,看看木偶表演、听听音乐,顺便购买一些圣诞商品,舒适惬意、其乐融融。
全世各地民俗丰富多彩,甚至千奇百怪,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也各具特色,但是吃饭、喝水、睡觉这些基本层面的需求并无差异。而集市就是反映各国居民日常生活层面上的一面镜子,透过花都巴黎的集市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通过食材观察巴黎。集市这种传统的交易场所和超市不同,让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增进了解彼此之间的了解。在集市上消费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来自何处,如何制作,甚至和生产这些产品的人直接对话。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集市就是集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市民提供新鲜、便宜的食品和其他高质量商品,花都集市绝不会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