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学术研究、运行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总结得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依赖于完善的制度设计、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制 管理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的背景
(一)内部因素。
国内企业包括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长期以来比较重视生产,而忽略了科技研发投入,造成企业核心技术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产品生产链条上处于投入多、利润少的尴尬境地;企业研发人才比较少,科研环境差,缺乏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导致整体研发能力处于一个低端水平;中国企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的过程中,一味地仿照抄袭,不注重吸收转化,造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处于非常薄弱的阶段。
(二)外部环境。
为了能够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提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目的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开展了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2006年12月,科技部向各地科技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印发了《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之后组织开展了两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评审工作,于2007年批准建设了首批38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批准建设了第二批5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国共有94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些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制造、能源、材料和建筑等领域,它们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以解决带动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目标,重点任务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科学研究,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
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优势
以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专属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象牙塔里”的珍品,是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的科技战略指引下,科技部先后在2007年和2009年批准建设了94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于国有大型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依托这些单位筹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有以下优势:
这些单位本身就处于生产一线,有进行技术试验和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和土壤。
依托单位能够优先优惠使用重点实验室产生的科研成果,增强其产品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投身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积极性。
重点实验室和依托单位处于同一行业,它们对于行业内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有共同的认知,能够自觉自愿地以依托企业为研究出发点,率先在本领域内进行课题研究。
重点实验室由其依托单位投资兴建和运行,二者是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依托单位的发展速度快,效益好,就可以给重点实验室注入更多的运行资金和引进更多的科研人才;反过来,重点实验室研制出的科研成果越多,依托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就越多,生产出的产品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
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
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94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依托单位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老牌国企,二是转制的科研院所,三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举办主体不同,发展历程也各有特色,但却有着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主要表现在:
1、制度体系缺失。与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投资主体、运行机制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一整套适合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评估规则来进行引导和规范。但迄今为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与评估仍然参照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进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管理制度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健康发展。
2、资金投入不稳定。与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不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经费主要依赖依托企业解决。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具有起伏性,利润有好的年份,也有差的年份,这些会影响到依托企业对重点实验室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科技创新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投入,才有可能研制出先进有效的科研成果。
3、投资主体缺乏动力。在中国,企业缴纳的税种繁多,税额过大,再加上现在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处于白热化状态,使得大多数依托企业普遍处于微利的经营状态,从而很难在自己的利润中每年拿出几千万的建设运行资金来支撑实验室的发展。
4、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实验室的运行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比较稳定,科研人员有精力、也有动力致力于研究之中。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多来自于企业内部,其工资待遇和职称晋升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具有起伏和不稳定性。同时,科研人员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但是黄金时期过后,对这些人员如何进行妥善安置现在也是空白,所有这些都使得处于施工和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在进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门的时候多了一些忧虑和迷茫。
四、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大战略指导思想,掀起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热潮,快速平稳地实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使命。在机制建设方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1、结合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性质、运行机制、管理、评估等方面的特点,尽快出台适合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和评估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的制度能够为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有利的环境,使重点实验室能够摆脱不必要的羁绊和约束,轻装上阵,能够快速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將“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制度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效果。
2、在鼓励企业兴办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要制定出激励措施,营造起一个“建设有动力、运行有保障、投入有收益”的政策环境。
(1)重点实验室是由依托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行的,是一个承担国家公共研究平台的科研实体,它的发展不仅对依托企业有利,同时对所在行业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了鼓励依托企业有动力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资金投入,可以采取用投资来减免企业税费,在保证重点实验室能够正常运行的同时,企业也有更多的财力进行再生产。
(2)由于重点实验室在行业内具有唯一性,它的兴衰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全行业的发展。所以,在本行业企业内部,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或者投资的方法,建立重点实验室行业发展基金,用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保障重点实验室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反过来,出资建立发展基金的这些企业,也可以优先优惠使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营造一个双赢的生存发展环境。
(3)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它的运行发展需要依托企业、业内企业甚至是全社会来关注和支持,对投资者进行一系列的政策优惠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对实验室进行赞助或发展基金支持的单位,可以适当地降低利率来给付银行贷款;同时,在进行政府采购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对这些企业进行政策倾斜。
3、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要针对重点实验室的“企业”特点,建立一套“进入有兴趣、研究有激励、退出有保障”的运行机制。
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生产者也就是人是第一位的,是唯一的能动性因素。在实验室建设运行中,科研人员同样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让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兴高采烈地进入重点实验室?
(1)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大部分来自依托企业和本行业内,基本上处于生产一线,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和技术素养。吸收这些人员到重点实验室工作,首先得从工作待遇做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从物质上进行体现。要让科研人员感觉到付出有所值,不能沦落到“搞科研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只有解决了这些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问题,才有时间、才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2)要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职称晋升和人才培养制度。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公正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期盼,那种按资排辈,轮流坐庄的传统要坚决摒弃。一是要职称晋升不仅要与研究成果挂钩,也要考核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做到想干与不想干有区别,干好与没干好有差别,让科研人员感觉到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千里马常有,伯乐也常有”的工作环境。
(3)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方位合作,互派访问学者,在合作研究领域共同培养研究生,使高校的人力资源能够和重点实验室的技术资源能够提前融合。同时,对进入实验室的访问学者和实习研究生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科研资助,从而形成重点实验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研学术氛围。
(作者:田玉锋, 200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学历,先后工作于伊川第四高中、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2011年3月进入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综合管理部行政秘书;王 军,任职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贺赛龙;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第58-61页;
[2]焦德凤;谈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管理创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第97-98页;
[3]李之春,廖仁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年04期 ;第104-105页。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制 管理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的背景
(一)内部因素。
国内企业包括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长期以来比较重视生产,而忽略了科技研发投入,造成企业核心技术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产品生产链条上处于投入多、利润少的尴尬境地;企业研发人才比较少,科研环境差,缺乏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导致整体研发能力处于一个低端水平;中国企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的过程中,一味地仿照抄袭,不注重吸收转化,造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处于非常薄弱的阶段。
(二)外部环境。
为了能够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提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目的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开展了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2006年12月,科技部向各地科技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印发了《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之后组织开展了两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评审工作,于2007年批准建设了首批38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批准建设了第二批5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国共有94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些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制造、能源、材料和建筑等领域,它们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以解决带动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目标,重点任务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科学研究,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
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优势
以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专属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象牙塔里”的珍品,是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的科技战略指引下,科技部先后在2007年和2009年批准建设了94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于国有大型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依托这些单位筹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有以下优势:
这些单位本身就处于生产一线,有进行技术试验和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和土壤。
依托单位能够优先优惠使用重点实验室产生的科研成果,增强其产品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投身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积极性。
重点实验室和依托单位处于同一行业,它们对于行业内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有共同的认知,能够自觉自愿地以依托企业为研究出发点,率先在本领域内进行课题研究。
重点实验室由其依托单位投资兴建和运行,二者是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依托单位的发展速度快,效益好,就可以给重点实验室注入更多的运行资金和引进更多的科研人才;反过来,重点实验室研制出的科研成果越多,依托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就越多,生产出的产品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
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
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94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依托单位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老牌国企,二是转制的科研院所,三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举办主体不同,发展历程也各有特色,但却有着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主要表现在:
1、制度体系缺失。与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投资主体、运行机制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一整套适合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评估规则来进行引导和规范。但迄今为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与评估仍然参照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进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管理制度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健康发展。
2、资金投入不稳定。与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不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经费主要依赖依托企业解决。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具有起伏性,利润有好的年份,也有差的年份,这些会影响到依托企业对重点实验室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科技创新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投入,才有可能研制出先进有效的科研成果。
3、投资主体缺乏动力。在中国,企业缴纳的税种繁多,税额过大,再加上现在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处于白热化状态,使得大多数依托企业普遍处于微利的经营状态,从而很难在自己的利润中每年拿出几千万的建设运行资金来支撑实验室的发展。
4、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实验室的运行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比较稳定,科研人员有精力、也有动力致力于研究之中。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多来自于企业内部,其工资待遇和职称晋升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具有起伏和不稳定性。同时,科研人员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但是黄金时期过后,对这些人员如何进行妥善安置现在也是空白,所有这些都使得处于施工和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在进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门的时候多了一些忧虑和迷茫。
四、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大战略指导思想,掀起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热潮,快速平稳地实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使命。在机制建设方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1、结合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性质、运行机制、管理、评估等方面的特点,尽快出台适合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和评估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的制度能够为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有利的环境,使重点实验室能够摆脱不必要的羁绊和约束,轻装上阵,能够快速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將“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制度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效果。
2、在鼓励企业兴办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要制定出激励措施,营造起一个“建设有动力、运行有保障、投入有收益”的政策环境。
(1)重点实验室是由依托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行的,是一个承担国家公共研究平台的科研实体,它的发展不仅对依托企业有利,同时对所在行业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了鼓励依托企业有动力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资金投入,可以采取用投资来减免企业税费,在保证重点实验室能够正常运行的同时,企业也有更多的财力进行再生产。
(2)由于重点实验室在行业内具有唯一性,它的兴衰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全行业的发展。所以,在本行业企业内部,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或者投资的方法,建立重点实验室行业发展基金,用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保障重点实验室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反过来,出资建立发展基金的这些企业,也可以优先优惠使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营造一个双赢的生存发展环境。
(3)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它的运行发展需要依托企业、业内企业甚至是全社会来关注和支持,对投资者进行一系列的政策优惠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对实验室进行赞助或发展基金支持的单位,可以适当地降低利率来给付银行贷款;同时,在进行政府采购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对这些企业进行政策倾斜。
3、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要针对重点实验室的“企业”特点,建立一套“进入有兴趣、研究有激励、退出有保障”的运行机制。
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生产者也就是人是第一位的,是唯一的能动性因素。在实验室建设运行中,科研人员同样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让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兴高采烈地进入重点实验室?
(1)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大部分来自依托企业和本行业内,基本上处于生产一线,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和技术素养。吸收这些人员到重点实验室工作,首先得从工作待遇做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从物质上进行体现。要让科研人员感觉到付出有所值,不能沦落到“搞科研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只有解决了这些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问题,才有时间、才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2)要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职称晋升和人才培养制度。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公正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期盼,那种按资排辈,轮流坐庄的传统要坚决摒弃。一是要职称晋升不仅要与研究成果挂钩,也要考核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做到想干与不想干有区别,干好与没干好有差别,让科研人员感觉到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千里马常有,伯乐也常有”的工作环境。
(3)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方位合作,互派访问学者,在合作研究领域共同培养研究生,使高校的人力资源能够和重点实验室的技术资源能够提前融合。同时,对进入实验室的访问学者和实习研究生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科研资助,从而形成重点实验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研学术氛围。
(作者:田玉锋, 200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学历,先后工作于伊川第四高中、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2011年3月进入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综合管理部行政秘书;王 军,任职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贺赛龙;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第58-61页;
[2]焦德凤;谈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管理创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第97-98页;
[3]李之春,廖仁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年04期 ;第104-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