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的活动就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每一次相互作用就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教师要采用有趣的形式新奇特别的材料,调动孩子的兴趣,充分引发幼儿全身心地自主参与,促进其充分、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人们常这么说: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今后时代所需要的。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孩子渊博的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的确,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们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的发展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和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和可贵。幼儿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地表现美的教育,而其中美术活动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途径。《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当前,我们的幼教同行已经在不断更新幼教理念,我们已经逐渐把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年龄特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我们懂得了要把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知道了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还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发展的现象。那么,如何通过美术活动这一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呢?
一、引导幼儿关心周围事物
丰富感知经验丰富的感知经验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在综合表象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和创造,才可能进行想象。我们要让幼儿多看,多扣,多感受,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他们才能在创作时想别人之未想,画别人所未画,做别人之未做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接近生活,走进大自然,一些在成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如一片云,一棵树,一只鸟,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朋友,是伙伴,是经过孩子们稚嫩情感和心灵浸润过的灵物,有情感,有思想,甚至有表情,充满生命力,美好而富有趣味。除了丰富生活经验以外,还应让孩子领略优秀作品的魅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平时看到的色彩鲜艳的、不同风格的图书上的作品,还要经常选取一些形象夸张、色彩明快、充满想象的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毕加索的《戴渔帽的女人》、《脸》等,那种大胆的富有创意的联想变形给视觉、心灵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促进孩子们的艺术迁移。
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人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1、给予幼儿充分地信任
教师要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他们总能激发出对他们来讲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和做法,虽然其中有些在成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不合逻辑,但就他个人发展来说,这是非常可贵、重要和必须的。
2、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
我们在读幼师时,有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现在再来看看,实际工作中,我们又顾及了多少呢?场景一:孩子们边操作边自言自语,教师马上走过去说:“不要讲话,你会影响到别的小朋友的。”场景二:教师出示了一幅幼儿感兴趣的图片,马上幼儿开始“交头接耳”,教师说:“安静、安静,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图片,看看图上有什么。”……是的,在教师的提醒下,纪律很好,活动天按计划井然有序地实施着,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这是孩子们的活动,这是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而设计开展的活动,我们只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非主体,我们是否该蹲下身,低下头,发现和理解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孩子,我们在操作进自言自语不是故意捣乱,是因为我们的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手眼协调能力差,手的动作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我要借助嘴巴来帮助表达;我们看到图片时,精彩的画面让我们有不同的想法,我们都急于告诉别的小朋友……
3、尊重孩子间的能力差异
《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们都知道,幼儿的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在各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必须理解并帮助他们以适合自己的速度向前发展。在每次的活动中,我们都会发现,总有一些幼儿“跟不上趟”,有的胆小,不肯参加活动:有的内向,不愿言语;有的我行我素,不按你预设的方式操作投放材料……这时,你会怎么办呢?按计划实施,活动会顺利完成,看上去会很“圆满”:你的每一样准备材料都按计划用上了,小朋友的操作材料整洁美观,每个人都有成绩展示,整个活动井然有序。但是,细细想来,孩子们更像是你课堂的点缀和材料之一,能力较弱的幼儿看着你为大家准备的统一材料无从下手,能力较强的则很快完成了操作后,无所事事;胆怯的依然不敢动手,内向的一句话没说,不按计划操作的也被你制止了,我们的活动目标制订得也许很到位,但真正达到了多少,孩子们到底在活动中有了哪些收获呢?这是我们不常反思的,但恰恰体现了我们真正的教育观念,我们的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关键所在。
4、引导幼儿尊重不同想法
幼儿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孩子们经常会关注同伴的作品,有些新奇的想法可能会让别的幼儿意外,甚至反对和排斥。如一幼儿画了一个大大的蓝太阳,旁边的小朋友看致函立即大声说:“错了错了,太阳是红色的,老师,他画的什么呀,难看死了!”那个孩子立即将画纸藏到桌下,再也不愿给别人看。这样的现象对于那些内向而敏感的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可能今后再也不敢大胆表现自己的意愿,可能一直循规蹈矩地制作,而非创作了。此时,教师轻轻走过去,用好奇而欣赏的语气说:“很美啊,我觉得你的画好特别,是别人想不到的,你肯定有非常有趣的想法,对吗?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小朋友齐声说:“想!”于是那个孩子说:“我画的是夏天,我觉得太阳太红太烫,照得我们不敢出去玩了,我想要是太阳是蓝色,照在身上一定就凉爽多了。”教师用自己的言,行,肯定了该幼儿独到的想到,帮助他建立了自信,并不知不觉教会了别的孩子,什么是想象创新。同时,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的作品,接纳欣赏别人与众不同的构思。
三、利用有趣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的活动就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每一次相互作用就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教师要采用有趣的形式新奇特别的材料,调动孩子的兴趣,充分引发幼儿全身心地自主参与,促进其充分、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一个人的想象创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从小培养,从细微处着手,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做个有心人,尊重孩子的兴趣,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需要,体会孩子的喜好,就一定能够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人们常这么说: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今后时代所需要的。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孩子渊博的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的确,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们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的发展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和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和可贵。幼儿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地表现美的教育,而其中美术活动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途径。《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当前,我们的幼教同行已经在不断更新幼教理念,我们已经逐渐把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年龄特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我们懂得了要把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知道了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还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发展的现象。那么,如何通过美术活动这一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呢?
一、引导幼儿关心周围事物
丰富感知经验丰富的感知经验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在综合表象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和创造,才可能进行想象。我们要让幼儿多看,多扣,多感受,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他们才能在创作时想别人之未想,画别人所未画,做别人之未做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接近生活,走进大自然,一些在成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如一片云,一棵树,一只鸟,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朋友,是伙伴,是经过孩子们稚嫩情感和心灵浸润过的灵物,有情感,有思想,甚至有表情,充满生命力,美好而富有趣味。除了丰富生活经验以外,还应让孩子领略优秀作品的魅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平时看到的色彩鲜艳的、不同风格的图书上的作品,还要经常选取一些形象夸张、色彩明快、充满想象的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毕加索的《戴渔帽的女人》、《脸》等,那种大胆的富有创意的联想变形给视觉、心灵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促进孩子们的艺术迁移。
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人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1、给予幼儿充分地信任
教师要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他们总能激发出对他们来讲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和做法,虽然其中有些在成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不合逻辑,但就他个人发展来说,这是非常可贵、重要和必须的。
2、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
我们在读幼师时,有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现在再来看看,实际工作中,我们又顾及了多少呢?场景一:孩子们边操作边自言自语,教师马上走过去说:“不要讲话,你会影响到别的小朋友的。”场景二:教师出示了一幅幼儿感兴趣的图片,马上幼儿开始“交头接耳”,教师说:“安静、安静,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图片,看看图上有什么。”……是的,在教师的提醒下,纪律很好,活动天按计划井然有序地实施着,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这是孩子们的活动,这是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而设计开展的活动,我们只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非主体,我们是否该蹲下身,低下头,发现和理解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孩子,我们在操作进自言自语不是故意捣乱,是因为我们的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手眼协调能力差,手的动作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我要借助嘴巴来帮助表达;我们看到图片时,精彩的画面让我们有不同的想法,我们都急于告诉别的小朋友……
3、尊重孩子间的能力差异
《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们都知道,幼儿的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在各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必须理解并帮助他们以适合自己的速度向前发展。在每次的活动中,我们都会发现,总有一些幼儿“跟不上趟”,有的胆小,不肯参加活动:有的内向,不愿言语;有的我行我素,不按你预设的方式操作投放材料……这时,你会怎么办呢?按计划实施,活动会顺利完成,看上去会很“圆满”:你的每一样准备材料都按计划用上了,小朋友的操作材料整洁美观,每个人都有成绩展示,整个活动井然有序。但是,细细想来,孩子们更像是你课堂的点缀和材料之一,能力较弱的幼儿看着你为大家准备的统一材料无从下手,能力较强的则很快完成了操作后,无所事事;胆怯的依然不敢动手,内向的一句话没说,不按计划操作的也被你制止了,我们的活动目标制订得也许很到位,但真正达到了多少,孩子们到底在活动中有了哪些收获呢?这是我们不常反思的,但恰恰体现了我们真正的教育观念,我们的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关键所在。
4、引导幼儿尊重不同想法
幼儿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孩子们经常会关注同伴的作品,有些新奇的想法可能会让别的幼儿意外,甚至反对和排斥。如一幼儿画了一个大大的蓝太阳,旁边的小朋友看致函立即大声说:“错了错了,太阳是红色的,老师,他画的什么呀,难看死了!”那个孩子立即将画纸藏到桌下,再也不愿给别人看。这样的现象对于那些内向而敏感的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可能今后再也不敢大胆表现自己的意愿,可能一直循规蹈矩地制作,而非创作了。此时,教师轻轻走过去,用好奇而欣赏的语气说:“很美啊,我觉得你的画好特别,是别人想不到的,你肯定有非常有趣的想法,对吗?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小朋友齐声说:“想!”于是那个孩子说:“我画的是夏天,我觉得太阳太红太烫,照得我们不敢出去玩了,我想要是太阳是蓝色,照在身上一定就凉爽多了。”教师用自己的言,行,肯定了该幼儿独到的想到,帮助他建立了自信,并不知不觉教会了别的孩子,什么是想象创新。同时,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的作品,接纳欣赏别人与众不同的构思。
三、利用有趣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的活动就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每一次相互作用就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教师要采用有趣的形式新奇特别的材料,调动孩子的兴趣,充分引发幼儿全身心地自主参与,促进其充分、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一个人的想象创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从小培养,从细微处着手,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做个有心人,尊重孩子的兴趣,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需要,体会孩子的喜好,就一定能够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