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重视活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 开展 初中数学 教学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对数学的学习更应该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肩负着数学教学的重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就成了每位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观念,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使自己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给人的印象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几乎成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简单机械叠加,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自由不充分,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创新活动无法进行,数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得到应用。要彻底改变数学教学的此类局面,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彻底做到:一是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明确认识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个体,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师生双方是平等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既包括知识信息,又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趋向、世界观等方面。二是转变教学活动方式。变“单边活动”为“双边活动”,变“灌输—接受”为“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在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全面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在于营造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促进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从而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氛围,提高数学思考、探索、应用的效率。
二、注重过程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即使偶有所得,也很难真正理解、应用,更无法应用于生产实践,是“死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过程教学,包括教学内容和过程本身,在活动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条件。具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到:一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适时利用数学名人的示范作用、数学发展史、数学实用性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为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引导过程,教师需要做好计划。二是把数学教学置于生产实践和学生生活中,从身边数学现象引入,从身边数学实践结束,让学生感受数学原来就在身边。教会学生既能从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比如:通过对实际物体的观察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通过成绩汇总理解统计知识,等等;又能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当中,比如:用方程知识、不等式知识判断商场打折是否真正优惠;用统计知识进行产量估算,等等。三是科学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过程,不断掌握数学探究过程、方法,丰富探究经验,为实践、创新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节时,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让学生分组探究并根据已有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到操场测量旗杆的高度,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体验知识,应用知识。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性越高,思维越活跃,数学能力越会得到明显发展。四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因材施教。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发展的、创新的精神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育,组织创新活动。通过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在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结论的推断、一种方法的熟练,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关注学习好的学生,忽视所谓的“学困生”、“问题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落伍。当然,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不平衡,数学水平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关注个体的差异。在活动中要做到:一是鼓励“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勇于面对困难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二是及时指导学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因“材”施教,及时表扬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点滴进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学生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创新数学活动的方法、途径,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达到有效利用数学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 开展 初中数学 教学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对数学的学习更应该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肩负着数学教学的重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就成了每位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观念,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使自己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给人的印象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几乎成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简单机械叠加,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自由不充分,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创新活动无法进行,数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得到应用。要彻底改变数学教学的此类局面,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彻底做到:一是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明确认识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个体,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师生双方是平等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既包括知识信息,又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趋向、世界观等方面。二是转变教学活动方式。变“单边活动”为“双边活动”,变“灌输—接受”为“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在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全面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在于营造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促进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从而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氛围,提高数学思考、探索、应用的效率。
二、注重过程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即使偶有所得,也很难真正理解、应用,更无法应用于生产实践,是“死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过程教学,包括教学内容和过程本身,在活动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条件。具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到:一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适时利用数学名人的示范作用、数学发展史、数学实用性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为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引导过程,教师需要做好计划。二是把数学教学置于生产实践和学生生活中,从身边数学现象引入,从身边数学实践结束,让学生感受数学原来就在身边。教会学生既能从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比如:通过对实际物体的观察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通过成绩汇总理解统计知识,等等;又能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当中,比如:用方程知识、不等式知识判断商场打折是否真正优惠;用统计知识进行产量估算,等等。三是科学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过程,不断掌握数学探究过程、方法,丰富探究经验,为实践、创新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节时,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让学生分组探究并根据已有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到操场测量旗杆的高度,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体验知识,应用知识。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性越高,思维越活跃,数学能力越会得到明显发展。四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因材施教。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发展的、创新的精神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育,组织创新活动。通过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在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结论的推断、一种方法的熟练,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关注学习好的学生,忽视所谓的“学困生”、“问题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落伍。当然,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不平衡,数学水平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关注个体的差异。在活动中要做到:一是鼓励“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勇于面对困难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二是及时指导学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因“材”施教,及时表扬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点滴进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学生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创新数学活动的方法、途径,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达到有效利用数学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