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深度阅读的“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阅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层面上,而应逐渐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深度,以使他们对文本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怎样才能实现这个阅读目标呢?教师要找准深入阅读的点位,以使学生能够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找准兴趣点,激发期待
  统编本教材内容丰富,有精美的插图、优美的句子,更有不少童话寓言故事等,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抓住他们学习的兴趣点,引导学生阅读、质疑、想象、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让学生观察牛与蟋蟀的图片,再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之后,有哪些好奇或想知道的问题。在学生分别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后,教师甄选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到了牛肚子里不就是被“吃掉”了吗?又怎么能称之为旅行?蟋蟀在牛肚子里是怎样旅行的呢?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寻找答案,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助于学生的深度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进而能够主动融入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
  二、找准转折点,制造悬念
  转折点主要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导火线,也是塑造精彩情节的助推器,对于选入教材中的文章来说,许多课文都存在转折点,从文本的转折点切入,制造悬念,可以直击阅读的内容。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开始就讲了英子因为腿脚有残疾,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不想引起别人关注,怕别人笑话她,可是,事情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就是课文的转折点,也是能够引起学生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就事情发展的转折点提出问题:在英子不得已站到讲台上的那一刻,教室里为什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有着怎样的含义?然后,顺着这种阅读趋势,教师再引导学生探讨第二次掌声的含义。如此教学,学生可以明白英子后来发生明显变化的真正原因,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悬念具有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在文本内容的转折处巧设悬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學生的阅读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
  三、找准语言点,训练表达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可以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教材中符合本学段学生的语言训练点,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主要讲了胡萝卜先生用自己的长胡子帮助了好多人,以使学生从中明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其中,在语言表达上,多次出现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刚好在风中飘动着……”这样的句子,这是一种反复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教学到这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此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帮助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快乐。那么,当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呢?请你接着往下编一编这个故事吧!
  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还使学生的思考真正引向深入,凸显出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价值,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度。
  在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成效显现,并非“一课定乾坤”,更不是“一课永逸”,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掌握深度阅读的基本方法,才能逐渐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堂提问入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对课堂提问都比较重视,并且也设计了不少问题,但由于这些问题的思维含金量不高,不能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效果甚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呢?  一、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
批判性阅读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统整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诸多元素,对文本进行深度反思的阅读。批判性阅读的实施要基于学生前期的质疑理解、重构反思,并建构出全新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取深度体验。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呢?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提出困惑,在质疑中推进批判性阅读  当下阅读理论研究表明,
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为古诗词主题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古诗词在课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在应试背景下,以读、背为主,很多学生却因古诗词朗读单一,情境体验不足,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不浓。在古诗词阅读中,关注学生诗意成长,顺应学生学情、认知特点,以主题为引领,统合古诗词内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古诗词朗读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古诗词中品味诗意,获得语文核心素养。运用主题阅读思维,整合古诗词
任何一种表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认知作为基础支架。低年级学生由于经验有限、方法缺乏,更需要支架。为此,编者在编排统编本教材时,就设定了多维的写话支架,构建了鲜明的助写系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支架的作用,在学生搜集素材、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洞察内容、明晰对象,促进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用支架锁定对象,明晰为谁而写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言不达意,表达能力停滞不前,很大程度就在于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真正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做了些尝试。  一、画一画,涂一涂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中、高年级时抽象思维才逐步发展。涂涂画画是儿童喜欢做的事。在教学描写性较强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画涂色,有利于学
统编本教材倡导阅读与写作并重的教学理念。“微习作”是适应当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微习作”不同于平常的习作教学,它注重学生平时阅读过程中习作方法技能的积累,体现了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依据统编本教材的特点,“微习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低年级“微写话”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写话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微写话”是与我们常说
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由于其用词准确,科学严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优秀范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课标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范例中用词之精妙,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教学策略、何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采用“两相比较取其‘重’”的教学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缺乏了对生活的关注,词语的理解必然会陷入僵硬的泥潭之中。统编本教材的编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无论是在编选文本,还是在设定单元语文要素时,都将“关注生活”“链接生活”作为重要的学习渠道。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着“夏天”这个主题词,进行了单元内容的编排,设定的单元语文要素也定位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生活实际”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以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为主,以学习写说明文作为主要目标。本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太阳》,这篇课文语言风格平实,抓住了太阳鲜明的特点,将太阳介绍得清楚明白,是说明文中的典型范例。如何将阅读与表达巧妙关联?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桥梁呢?笔者就以《太阳》这篇精读课文为例,谈谈说明文在关注文体形式、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推进的表达策略。  一、概括性表达——检索、摘要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精读课文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课文中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所蕴含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想象畫面中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