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词语在教学中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存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没有合理的预设就不能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能对各种情况的出现保持冷静的头脑,巧加引导,巧妙利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整个教学过程从有序(预设)到无序(生成),就能实现教与学的新的平衡。
案例:九年级思想品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但台湾问题悬而未决,始终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块心病,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可以与台湾进行谈判,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法来解决,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为了两岸同胞的最大利益,为了地区的和平稳定,我们提出用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并辅以最宽厚的条件: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生2(稍沉寂后喊):谈判?多麻烦!中国(大陆)这么大,台湾这么小,发射几颗导弹不就搞定了吗?(学生大笑)
师(微笑后):这位同学有点像布什,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究竟是使用武力好呢,还是用和平统一的方法好?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我认为是武力解决好。因为台湾自陈水扁上台后,就一直在搞“一中一台”的活动,现在虽然他下台了,但这股“台独”势力依然存在,这很危险,我们祖国是不能分裂的。
生4:我也认为是使用武力好,速战速决,免得夜长梦多。
师:你们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生5:我认为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都是炎黄子孙,何必骨肉相残呢?现在我们政府为了加强两岸人民的往来和促进两岸的交流,做了很多的努力,“三通”也实现了,相信光明就在不远处。
生6:我认为是和平统一的方法好。现在我们国家日益强大,以后台湾会自动回到祖国的怀抱的,香港、澳门回归最根本的原因不就是这个吗?所以我认为台湾也不例外。
师:以上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台湾问题的看法。老师也认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海内外同胞热切盼望祖国统一,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国际社会普遍期望海峡两岸和平稳定。再说,我们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习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也适用于台湾问题。但我们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分割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不能容忍的。我相信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应该说学生1的回答很准确也很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课前的预设。若没有学生异议,就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可是学生2的喊叫,使课堂产生“意外”,教师微笑后及时抓住了学生2的“节外生枝”,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把问题抛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从不同角度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又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使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精彩生成。由此启示我们对于类似“节外生枝”要慎重处理。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学生由于个人经验、认识方式的不同,会对教材以及教材所反映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理解和解释上发生差异,这往往会打乱教师原先的教学预设,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千万不可给以当头棒喝或轻描淡写一语带过,搪塞过关,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发扬民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机智灵活地调整自己原先的教学预设,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使课堂生成更为有效、精彩。上述案例中,教师不再死扣原先的“预设”,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抛出问题,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有充分又科学的教学预设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正是在学生基于平时台湾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基础上,等待学生异议。至于是什么样的异议,则是较难估计的。这就需要“预设”,要有“弹性区间”,而且预设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而不应该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三、要具备足够的课堂教学机智
社会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他们自身的知识也更丰富了,视野也更开阔了,在课堂上做出的举动、提出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甚至刁钻古怪,令教师防不胜防。教学机智在这个时候尤显重要。教学机智就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学素养。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会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的生成。当然,有效的教学机智的形成,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过程在里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首先是要有恒心学习,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来充实自己,从而拥有浓厚的知识背景和开阔的教学视野,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其次是对学生要有爱心。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些生出“节外之枝”者,不仅仅是善于动脑、善于提问的学生,更多的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才能避免“暴风骤雨”式的断喝,用“和风细雨”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他们,才能获得意外的教学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机智和课堂驾驭能力,把它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2]赵宗恒.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0).
(责任编辑 袁 妮)
案例:九年级思想品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但台湾问题悬而未决,始终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块心病,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可以与台湾进行谈判,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法来解决,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为了两岸同胞的最大利益,为了地区的和平稳定,我们提出用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并辅以最宽厚的条件: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生2(稍沉寂后喊):谈判?多麻烦!中国(大陆)这么大,台湾这么小,发射几颗导弹不就搞定了吗?(学生大笑)
师(微笑后):这位同学有点像布什,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究竟是使用武力好呢,还是用和平统一的方法好?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我认为是武力解决好。因为台湾自陈水扁上台后,就一直在搞“一中一台”的活动,现在虽然他下台了,但这股“台独”势力依然存在,这很危险,我们祖国是不能分裂的。
生4:我也认为是使用武力好,速战速决,免得夜长梦多。
师:你们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生5:我认为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都是炎黄子孙,何必骨肉相残呢?现在我们政府为了加强两岸人民的往来和促进两岸的交流,做了很多的努力,“三通”也实现了,相信光明就在不远处。
生6:我认为是和平统一的方法好。现在我们国家日益强大,以后台湾会自动回到祖国的怀抱的,香港、澳门回归最根本的原因不就是这个吗?所以我认为台湾也不例外。
师:以上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台湾问题的看法。老师也认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海内外同胞热切盼望祖国统一,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国际社会普遍期望海峡两岸和平稳定。再说,我们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习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也适用于台湾问题。但我们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分割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不能容忍的。我相信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应该说学生1的回答很准确也很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课前的预设。若没有学生异议,就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可是学生2的喊叫,使课堂产生“意外”,教师微笑后及时抓住了学生2的“节外生枝”,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把问题抛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从不同角度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又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使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精彩生成。由此启示我们对于类似“节外生枝”要慎重处理。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学生由于个人经验、认识方式的不同,会对教材以及教材所反映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理解和解释上发生差异,这往往会打乱教师原先的教学预设,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千万不可给以当头棒喝或轻描淡写一语带过,搪塞过关,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发扬民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机智灵活地调整自己原先的教学预设,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使课堂生成更为有效、精彩。上述案例中,教师不再死扣原先的“预设”,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抛出问题,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有充分又科学的教学预设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正是在学生基于平时台湾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基础上,等待学生异议。至于是什么样的异议,则是较难估计的。这就需要“预设”,要有“弹性区间”,而且预设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而不应该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三、要具备足够的课堂教学机智
社会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他们自身的知识也更丰富了,视野也更开阔了,在课堂上做出的举动、提出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甚至刁钻古怪,令教师防不胜防。教学机智在这个时候尤显重要。教学机智就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学素养。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会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的生成。当然,有效的教学机智的形成,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过程在里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首先是要有恒心学习,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来充实自己,从而拥有浓厚的知识背景和开阔的教学视野,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其次是对学生要有爱心。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些生出“节外之枝”者,不仅仅是善于动脑、善于提问的学生,更多的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才能避免“暴风骤雨”式的断喝,用“和风细雨”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他们,才能获得意外的教学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机智和课堂驾驭能力,把它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2]赵宗恒.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