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用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就要学以致用。实践操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在体验中感悟新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儿童的智力潜能,增长才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正 文:
数学为生活服务,应该是“学以致用”。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数学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真正的转变过来,在教学当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当然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去,即“学不能致用”。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注重实践操作,在感悟中获取真知。
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发现,书上我们认为很浅显的知识,实际上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难以直接理解接受,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他们探究,亲身经历其生成过程,在切身的体验中,直接的感悟中获取真知。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看不到它的重要性,好象与我们的生活无直接关联,感觉不到学习的必要性。所以,我们要把探究的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本上的内容融入生活,成为学生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们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设计成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经历认识人民币、经历用人民币买东西的这样一个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是一个模拟的过程,但是却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所以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效果也不错。探求出方法,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探索新知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兴趣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过程又要重视结果,有些学生热衷于过程,而忽视了结果的生成,我们要教会学生在探究中面向目标、紧盯目标,坚持不懈的为达到目标而奋斗,在过程结束时及时反思,概括总结,收获成果,享受成功。
二、实践操作,启动学生智力的钥匙。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
得正确认知。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三、注重游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智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不妨把游戏引进课堂。好的游戏具有多重教育功能,中外许多名师都很看重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开发游戏资源,发挥游戏的作用。
数学教学的内容有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接受,我们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引入新课,很容易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比如,在教学《小小养殖场》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多一些、少一些,什么是多得多、少得多,加强学生对数感的培养。于是,我就让学生玩“猜数”的游戏,让一个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个数,用这几个描述性的词语来说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个游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也比较广,这堂课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精彩的游戏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用火柴棒拼出一些算式或图形,通过移动一根或两根火柴棒,使算式成立或变成其他图形,可以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和变通性。让学生剪出长20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带,做“纸带游戏”,既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注重应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才干。
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高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长学生的才干。
现在的家长交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生完全被禁锢在学习里,没有充分的自由。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实践,首先必须把学生解放出来,向家长宣传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帮助他们搞清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家长们想通了,孩子们才会得到解放,获得亲自参与生活实践的自由。实践既要有胆,又要有识。长期以来,家长们这也不让学生碰,那也不让学生干,不少学生变得胆小怕事,遇事无能为力。老师要鼓励学生勇敢一点,大胆去干。学生被发动起来以后,让他们干什么?学生缺乏经验,一时不止从何处着手,老师要为学生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就像学生学习过《认识人民币》之后,鼓励学生当一回家,利用节假日去购物,在实际生活中操练计算能力。
五、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 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
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认识图形》时,由于这部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相当的感兴趣。例如,学生拿着一个圆柱体,我让他们利用圆柱体的身体
画出两个圆,学生就马上开动小脑瓜,想尽一切办法从圆柱身上得到了圆;认识了七巧板之后,学生用手中的七巧板组合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图案。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 文:
数学为生活服务,应该是“学以致用”。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数学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真正的转变过来,在教学当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当然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去,即“学不能致用”。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注重实践操作,在感悟中获取真知。
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发现,书上我们认为很浅显的知识,实际上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难以直接理解接受,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他们探究,亲身经历其生成过程,在切身的体验中,直接的感悟中获取真知。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看不到它的重要性,好象与我们的生活无直接关联,感觉不到学习的必要性。所以,我们要把探究的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本上的内容融入生活,成为学生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们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设计成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经历认识人民币、经历用人民币买东西的这样一个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是一个模拟的过程,但是却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所以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效果也不错。探求出方法,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探索新知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兴趣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过程又要重视结果,有些学生热衷于过程,而忽视了结果的生成,我们要教会学生在探究中面向目标、紧盯目标,坚持不懈的为达到目标而奋斗,在过程结束时及时反思,概括总结,收获成果,享受成功。
二、实践操作,启动学生智力的钥匙。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
得正确认知。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三、注重游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智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不妨把游戏引进课堂。好的游戏具有多重教育功能,中外许多名师都很看重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开发游戏资源,发挥游戏的作用。
数学教学的内容有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接受,我们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引入新课,很容易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比如,在教学《小小养殖场》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多一些、少一些,什么是多得多、少得多,加强学生对数感的培养。于是,我就让学生玩“猜数”的游戏,让一个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个数,用这几个描述性的词语来说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个游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也比较广,这堂课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精彩的游戏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用火柴棒拼出一些算式或图形,通过移动一根或两根火柴棒,使算式成立或变成其他图形,可以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和变通性。让学生剪出长20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带,做“纸带游戏”,既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注重应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才干。
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高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长学生的才干。
现在的家长交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生完全被禁锢在学习里,没有充分的自由。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实践,首先必须把学生解放出来,向家长宣传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帮助他们搞清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家长们想通了,孩子们才会得到解放,获得亲自参与生活实践的自由。实践既要有胆,又要有识。长期以来,家长们这也不让学生碰,那也不让学生干,不少学生变得胆小怕事,遇事无能为力。老师要鼓励学生勇敢一点,大胆去干。学生被发动起来以后,让他们干什么?学生缺乏经验,一时不止从何处着手,老师要为学生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就像学生学习过《认识人民币》之后,鼓励学生当一回家,利用节假日去购物,在实际生活中操练计算能力。
五、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 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
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认识图形》时,由于这部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相当的感兴趣。例如,学生拿着一个圆柱体,我让他们利用圆柱体的身体
画出两个圆,学生就马上开动小脑瓜,想尽一切办法从圆柱身上得到了圆;认识了七巧板之后,学生用手中的七巧板组合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图案。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