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后文化重建不仅体现对民族文化特质的修复,还肩负文化传承与国难记忆的双重使命
5月19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与四川地方的8名专家进入北川。在由建设部和四川省建设厅一起组成的城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专家组中,李晓江的身份是负责人。
他所带领的专家组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按四川省政府要求,承担全省城乡灾后重建规划。另一项紧迫工作是北川新县城选址论证及新县城总体规划,以及对地震遗址博物馆的规划研究。
事实上,有大批权威专家陆续奔赴灾区勘察。据统计,早在5月18日,第一批进入灾区的建设部规划工作组有30多个人。在灾难发生后的15天时间内,国土资源部共派出800多名地质技术人员。他们一方面为救灾人员的安全服务。另一方面是为重建规划选址,从地质危害、地质环境等方面提供依据。
规划专家们在实地考察后认为,整个北川县城没有一栋建筑物可以安全使用。北川可考虑易地重建新城。虽然北川县委县政府临时办事处已入驻相邻的四川安县安昌镇,但新城地址却一直悬而未决。有人认为,新址可初定为安县安昌镇,但也有人建议北川县擂鼓镇更为理想。
直到6月9日传来最新消息,北川新县城选址初步确定为绵阳的板凳桥。按照国家的规划,将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北川县城恢复重建的目标。
不止北川一城被关注,灾后的城市规划,一直没有受冷落。5月18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曾紧急召开专家座谈会,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如何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提出要理性地、科学地研究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充分汲取本次地震的教训,在居民点选址上避开地质断裂带。
“城市发展,从选址开始,必须先做安全评估。在此前提下,再来考虑城市的规模、布局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说。
石楠建议,在城乡规划领域,把事关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标准,比如资源利用、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上升到技术法规的层面,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而不只是对规划、设计、施工进行技术上的规范。
李晓江认为,“重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规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利用灾后恢复重建,让人与自然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和谐”。
据公开报道,北川、汶川、青川、茂县等地的文化设施在大地震中全部被夷为平地,而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据统计,有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重破坏,全省20个博物馆、文管所遭遇损毁垮塌,共计损毁文物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51件。
文物抢救工作告急。对文化生态的重建,要遵循文化规律。专家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考虑到提供场地与空间,要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时,对其内在建筑结构予以科学的处理,使其增加抗震性。
一些没有条件重建的文化遗存,专家建议不要急于去抢修抢建,“否则可能会出现第二次人为破坏,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之时,要保留一些废墟文化遗产”。
对于部分能恢复的文物建筑,专家们认为首先考虑将其恢复重建,而对于部分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在保护区范围内文物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加盖建筑不必复建。按照今年新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的特别规定,应
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都江堰,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所在地、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大地震中,其在城市建设、旅游和文化设施等方面遭受了严重破坏。
5月26日,成都市规划局表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将面向国内外征集。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所征集方案进行研讨和论证,从中选出优秀方案,作为制定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参考。未来三年是灾区重建的三年,也是文化生态重建的三年。
5月19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与四川地方的8名专家进入北川。在由建设部和四川省建设厅一起组成的城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专家组中,李晓江的身份是负责人。
他所带领的专家组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按四川省政府要求,承担全省城乡灾后重建规划。另一项紧迫工作是北川新县城选址论证及新县城总体规划,以及对地震遗址博物馆的规划研究。
事实上,有大批权威专家陆续奔赴灾区勘察。据统计,早在5月18日,第一批进入灾区的建设部规划工作组有30多个人。在灾难发生后的15天时间内,国土资源部共派出800多名地质技术人员。他们一方面为救灾人员的安全服务。另一方面是为重建规划选址,从地质危害、地质环境等方面提供依据。
规划专家们在实地考察后认为,整个北川县城没有一栋建筑物可以安全使用。北川可考虑易地重建新城。虽然北川县委县政府临时办事处已入驻相邻的四川安县安昌镇,但新城地址却一直悬而未决。有人认为,新址可初定为安县安昌镇,但也有人建议北川县擂鼓镇更为理想。
直到6月9日传来最新消息,北川新县城选址初步确定为绵阳的板凳桥。按照国家的规划,将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北川县城恢复重建的目标。
不止北川一城被关注,灾后的城市规划,一直没有受冷落。5月18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曾紧急召开专家座谈会,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如何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提出要理性地、科学地研究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充分汲取本次地震的教训,在居民点选址上避开地质断裂带。
“城市发展,从选址开始,必须先做安全评估。在此前提下,再来考虑城市的规模、布局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说。
石楠建议,在城乡规划领域,把事关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标准,比如资源利用、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上升到技术法规的层面,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而不只是对规划、设计、施工进行技术上的规范。
李晓江认为,“重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规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利用灾后恢复重建,让人与自然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和谐”。
据公开报道,北川、汶川、青川、茂县等地的文化设施在大地震中全部被夷为平地,而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据统计,有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重破坏,全省20个博物馆、文管所遭遇损毁垮塌,共计损毁文物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51件。
文物抢救工作告急。对文化生态的重建,要遵循文化规律。专家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考虑到提供场地与空间,要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时,对其内在建筑结构予以科学的处理,使其增加抗震性。
一些没有条件重建的文化遗存,专家建议不要急于去抢修抢建,“否则可能会出现第二次人为破坏,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之时,要保留一些废墟文化遗产”。
对于部分能恢复的文物建筑,专家们认为首先考虑将其恢复重建,而对于部分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在保护区范围内文物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加盖建筑不必复建。按照今年新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的特别规定,应
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都江堰,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所在地、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大地震中,其在城市建设、旅游和文化设施等方面遭受了严重破坏。
5月26日,成都市规划局表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将面向国内外征集。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所征集方案进行研讨和论证,从中选出优秀方案,作为制定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参考。未来三年是灾区重建的三年,也是文化生态重建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