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是高校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必须重视的。本论文分析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 可迁移技能 课堂教学 方法
现在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个人很难像过去那样从事终身不变的职业。因此,要想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掌握更多的技能。加强对大学生技能的培养是社会对现代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但目前高校的教育制度依然存在着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的情况。这导致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社会上相当多的单位的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高校有必要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技能的培养。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便是专业知识外的一种重要技能,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了有关可迁移技能培养的问题。
一、可迁移技能的界定
一般来说,我们把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分为三类: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其中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被称为通用技能。说到大学阶段,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后两种技能可能更为重要。一般来说,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专业知识技能,是保证我们在职业竞争中获胜的能力。
赫伍德·斐格勒(Howard Figler)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和职业生涯专家,他把人类的可迁移技能大致分成10类①:
1.预算管理。表现为对现有资源的运用。
2.督导他人。表现为执行、实现能力。
3.公共关系。表现为良好的营造氛围能力。
4.应对最后期限的压力。表现为强烈的攻坚能力。
5.磋商和仲裁。表现为合理适当的妥协共存能力。
6.公共演讲。表现为公共引导和宣传方面的能力。
7.公共评论写作。表现为公共引导和宣传。
8.组织、管理、调整能力。表现为领导和协调能力。
9.谈判技巧和能力。个体交往潜力的集中表现区域。
10.教学和教导能力。传授、传播方面的能力。
传统的观念认为这些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是在课堂以外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阶段的课余生活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大学生经常活跃于各种社团和课外组织当中,甚至很多学生为了参加课外活动而耽误正常上课的时间也觉得理所当然,这种现象在高校校园中已经不属于偶然现象。他们认为参加这些社团活动能够学习到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技能,这大部分属于可迁移技能。事实上,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不仅能在课外完成,如果安排合理,课堂教学就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及提高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不同课程内容的渗透。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本专业的不同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如,在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社会学》课程中,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除了传授那些传统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外,还可以适当添加些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看待劳动关系领域问题的内容。例如当我们在讲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内容时,就增加了“农民工进城后,他们身份地位的变化,以及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与城市中其他阶层群体与雇主之间关系的区别”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学生不仅学习了社会学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劳动领域的问题,换一个视角来看待本专业的现实问题,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他们对本专业问题的独特视角,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多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让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提高他们可迁移技能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一些基础性概念、理论的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基本的讲解和适当的例子,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在讲授与现代社会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内容时,可以采用学生讨论、辩论,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个人想法、设计和意见的展示等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在《劳动社会学》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女性劳动问题”的专题内容,我们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后,把班里的同学以10人分成一组,对“女性回归家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之前,先把此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可以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资料及做各种准备。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经由这种收集资料和辩论的实践过程,学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收集某一专题资料、查阅信息、主动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
(三)增加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绝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举出几个例子。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完成案例教学,一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一些来自现实社会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分析、解读。这对于长期待在象牙塔里并且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部分老师而言是合适的。这种案例教学就要求教师对案例的使用进行精心设计。案例的来源,使用目的、使用时机,以及案例的使用分哪些步骤完成更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等,都需要使用者进行精心设计。另外一种案例教学,则是从实践部门请来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们结合本专业的理论及他们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增加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也能够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结合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对本专业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鼓励他们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让他们学会对某一现实问题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研究,以避免出现那种“学死书本知识”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切入点”联系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培养的途径有多种方式。以上只是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多的增强教学效果的途径。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才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
注释:
①石头.“斐格勒的可迁移技能理论与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http://job.lzu.edu.cn/htmlfile/article/read/2007-04/article_4760.shtml,2011,12.20.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汪凤翎,崔瑜琳.“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可迁移性技能的有效方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4-17.
[3]赵文蕾,张玉华等.“论告知高专人才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大学(学术版),2011,(5):32-36.
[4]石头.“斐格勒的可迁移技能理论与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 http: // job.lzu.edu.cn / htmlfile / article / read / 2007-04 / article_4760.shtml,2011,12.20.
关键词: 高校 可迁移技能 课堂教学 方法
现在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个人很难像过去那样从事终身不变的职业。因此,要想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掌握更多的技能。加强对大学生技能的培养是社会对现代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但目前高校的教育制度依然存在着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的情况。这导致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社会上相当多的单位的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高校有必要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技能的培养。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便是专业知识外的一种重要技能,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了有关可迁移技能培养的问题。
一、可迁移技能的界定
一般来说,我们把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分为三类: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其中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被称为通用技能。说到大学阶段,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后两种技能可能更为重要。一般来说,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专业知识技能,是保证我们在职业竞争中获胜的能力。
赫伍德·斐格勒(Howard Figler)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和职业生涯专家,他把人类的可迁移技能大致分成10类①:
1.预算管理。表现为对现有资源的运用。
2.督导他人。表现为执行、实现能力。
3.公共关系。表现为良好的营造氛围能力。
4.应对最后期限的压力。表现为强烈的攻坚能力。
5.磋商和仲裁。表现为合理适当的妥协共存能力。
6.公共演讲。表现为公共引导和宣传方面的能力。
7.公共评论写作。表现为公共引导和宣传。
8.组织、管理、调整能力。表现为领导和协调能力。
9.谈判技巧和能力。个体交往潜力的集中表现区域。
10.教学和教导能力。传授、传播方面的能力。
传统的观念认为这些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是在课堂以外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阶段的课余生活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大学生经常活跃于各种社团和课外组织当中,甚至很多学生为了参加课外活动而耽误正常上课的时间也觉得理所当然,这种现象在高校校园中已经不属于偶然现象。他们认为参加这些社团活动能够学习到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技能,这大部分属于可迁移技能。事实上,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不仅能在课外完成,如果安排合理,课堂教学就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及提高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不同课程内容的渗透。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本专业的不同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如,在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社会学》课程中,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除了传授那些传统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外,还可以适当添加些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看待劳动关系领域问题的内容。例如当我们在讲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内容时,就增加了“农民工进城后,他们身份地位的变化,以及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与城市中其他阶层群体与雇主之间关系的区别”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学生不仅学习了社会学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劳动领域的问题,换一个视角来看待本专业的现实问题,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他们对本专业问题的独特视角,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多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让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提高他们可迁移技能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一些基础性概念、理论的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基本的讲解和适当的例子,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在讲授与现代社会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内容时,可以采用学生讨论、辩论,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个人想法、设计和意见的展示等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在《劳动社会学》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女性劳动问题”的专题内容,我们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后,把班里的同学以10人分成一组,对“女性回归家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之前,先把此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可以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资料及做各种准备。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经由这种收集资料和辩论的实践过程,学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收集某一专题资料、查阅信息、主动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
(三)增加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绝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举出几个例子。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完成案例教学,一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一些来自现实社会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分析、解读。这对于长期待在象牙塔里并且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部分老师而言是合适的。这种案例教学就要求教师对案例的使用进行精心设计。案例的来源,使用目的、使用时机,以及案例的使用分哪些步骤完成更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等,都需要使用者进行精心设计。另外一种案例教学,则是从实践部门请来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们结合本专业的理论及他们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增加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也能够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结合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对本专业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鼓励他们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让他们学会对某一现实问题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研究,以避免出现那种“学死书本知识”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切入点”联系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培养的途径有多种方式。以上只是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多的增强教学效果的途径。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才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
注释:
①石头.“斐格勒的可迁移技能理论与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http://job.lzu.edu.cn/htmlfile/article/read/2007-04/article_4760.shtml,2011,12.20.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汪凤翎,崔瑜琳.“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可迁移性技能的有效方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4-17.
[3]赵文蕾,张玉华等.“论告知高专人才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大学(学术版),2011,(5):32-36.
[4]石头.“斐格勒的可迁移技能理论与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 http: // job.lzu.edu.cn / htmlfile / article / read / 2007-04 / article_4760.shtml,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