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们也在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貌似实践了课标精神,其实没有多大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根据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心得体会吧。
一、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更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整理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两个问题:“你们今年几岁了?”学生抢着回答:(“我今年8岁了”“我今年10岁了”“我今年9岁了”)。再问:“你们知道家里其他人的岁数吗?”学生又争先恐后的抢答。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其中一个学生的年龄及家人的年龄:“小明今年9岁了,她的妈妈今年35岁了”,接着又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小明比妈妈小几岁?小明和妈妈相差几岁?妈妈和小明一共几岁?),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有关“相差”的问题,并列式解答。最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比较多少的问题,同时把它们板书出来加以解答。
这节课,教师并没有按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通过精心设计,不仅可以解决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出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2、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更要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发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学生已经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当学生很容易在纸上画出与三角板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双眉紧蹙,有的则边摇头边说:“操场那么大,纸那么小,画不下。”此时,老师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么样的?”这时,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了什么,在老师不作任何讲解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比的知识,把操场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后,很快就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3、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当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老师提出:“给你一张正方形纸,你能不能折出它的1/4?试试看,请给你折出的1/4涂上颜色”这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起来,他们用多种方法折出了1/4。通过手、眼、脑并用,启迪了他们的大脑思维,很快又得出了很多种1/8、1/16的折叠方法。这种以“动”激“活”的学习方法,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让他们分享着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只有这样,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
5、运用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更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整理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两个问题:“你们今年几岁了?”学生抢着回答:(“我今年8岁了”“我今年10岁了”“我今年9岁了”)。再问:“你们知道家里其他人的岁数吗?”学生又争先恐后的抢答。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其中一个学生的年龄及家人的年龄:“小明今年9岁了,她的妈妈今年35岁了”,接着又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小明比妈妈小几岁?小明和妈妈相差几岁?妈妈和小明一共几岁?),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有关“相差”的问题,并列式解答。最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比较多少的问题,同时把它们板书出来加以解答。
这节课,教师并没有按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通过精心设计,不仅可以解决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出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2、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更要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发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学生已经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当学生很容易在纸上画出与三角板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双眉紧蹙,有的则边摇头边说:“操场那么大,纸那么小,画不下。”此时,老师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么样的?”这时,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了什么,在老师不作任何讲解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比的知识,把操场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后,很快就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3、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当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老师提出:“给你一张正方形纸,你能不能折出它的1/4?试试看,请给你折出的1/4涂上颜色”这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起来,他们用多种方法折出了1/4。通过手、眼、脑并用,启迪了他们的大脑思维,很快又得出了很多种1/8、1/16的折叠方法。这种以“动”激“活”的学习方法,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让他们分享着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只有这样,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
5、运用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