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师生需互换一下位置。”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想批评时,先冷静下来。转化学生,有时仅依靠批评是不行的,需要采用更多的方法,用教育的规律去引导学生。本文通过上课之前学生和老师懒散表现的课堂背景描写,加上老师适度的提醒,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使得应有的转变变得简单。因此在学生需要时,把握住精微瞬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及时提供帮助,把握学生心理的奥秘,从心里爱学生,尊重学生。
【关键词】教育 批评 提醒
都说新学期新气象,今天是开学二(4)班的第一节地理课,我透过窗户看着里面的一举一动:女同学大都懒散地趴在桌子上,仅有的几个男同学在说话,还有一个人在说脏话,我心里不禁有些失望,难道这就是他们的新气象?这还是学校公认的“好班级”哩,我决定好好“教育”他们一番。
【过程】:
我压制住心里的怒气,跨进教室后门,没有训斥他们,显出很懒散的样子随意扫了他们一眼,目光随即移向窗外,也许是因为刚立过秋,空气当中还飘着盛夏的味道,着实让人感觉有些浮躁,我有气无力地说了声:“同学们,你们好啊!”
他们怔怔地看着我:有些不解,吃惊,疑惑,有几个熟悉的同学随声附和,“老师好”。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让他们坐下,停顿了十几秒,才很懒散的挥挥手示意他们坐下。
我没有说话,有几个学生低声议论老师好像生病了,我看了他们一眼,几个人随即低下头,这时的课堂已渐趋安静。
大概保持了1分钟沉默后我说,“大家安静了吧,你们看到我现在的状态了吧,喜欢我这样的老师吗?”他们有些不解,我故意提高声音:“一个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注意力在课堂之外,看起来病怏怏的老师,你们喜欢吗?”
“不喜欢”,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喊道,看来他们最先领悟了我的意思。
“不喜欢?”可你们给我的表现恰恰是刚才那样啊,你们抬头看看,外面阳光明媚,而教室里却正值“霉雨”啊,大家开始笑了,气氛有些活跃起来。
我继续说道:“其实,我也理解你们,刚过完假期还没适应过来,我也一样,但是我们不能随心而欲,课堂上要努力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不要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让别人厌恶我们。老师也把新学期的好气象带给大家,45分钟我们一起利用起来,我希望我们大家在课堂上是积极的、热情的:生活中是乐观的、上进的……”
【结果】:
他们听着我说的话似乎入了情,有的甚至低下头开始思考。看来,大家明白了,我发现学生们在说话的过程中,都悄悄坐好了,挺直腰身,面带笑容,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定格在我的脸上……
【反思】:
我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没发火,虽然用了第一节课的时间,但却很值得。因为我发现在我后面的课堂中学生学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真、投入。
这节课后我进行了冷静的反思:转化学生,仅仅依靠批评是不行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方式,用教育的规律去引导。尤其有时候仅了解教育规律,把握不住精微会使瞬间的教育失去了,批评往往适得其反,使应有的转变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把握学生心理的奥秘,从心里爱学生,尊重学生,反过来,学生才会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课程。
我们经常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育工作本质是人对人,心对心,情对情的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其提出严格要求,以尊重,信任作为基础,这也是学生接受要求的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好与坏来决定对教师要求听与不听。所以严格要求一定要尊重信任为基础,在学生看来,老师对我这么好,我也要这么做;另外,学生渴望别人理解自己,被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初中生的这种自我意识比任何时候都强。他们更加渴望别人平等的对待自己。内心里十分渴望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因为,作为教师要把尊重学生作为前提,失去了尊重,学生就难以接受老师的要求。
其次,要善于在严格要求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注重尊重,而忽略了信任,在对学生的要求中,时刻关注他遇到的问题。当他条件具备时,督促他;当他条件不具备时,给他创造条件,使他感到在完成教师提出要求的过程中,教师时时帮助我,关心我,形成了学生在完成要求过程中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同时,要把握住度。严而有格:对学生的要求要有一定的限度,要适度,太多,太难望而生畏,达不到要求;要求轻而易举就达到了,没有一定的体验,就不会珍惜。有时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会焕发一种探究性的心理。
只有教师对学生怀有诚挚的爱,才能得到学生“爱”的回报,教师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师生需互换一下位置。”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想批评时,先冷静下来,颠倒一下位置,想一想,当初你不也是经常犯错误吗?这时你需要老师怎样对待自己?这时你的方式很可能就不是粗暴斥责,而是摸清情况,既给以理解,又适当点拨,这样,学生既理解又喜欢老师,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喜爱老师的情感,进而喜欢老师的这门课程。
【关键词】教育 批评 提醒
都说新学期新气象,今天是开学二(4)班的第一节地理课,我透过窗户看着里面的一举一动:女同学大都懒散地趴在桌子上,仅有的几个男同学在说话,还有一个人在说脏话,我心里不禁有些失望,难道这就是他们的新气象?这还是学校公认的“好班级”哩,我决定好好“教育”他们一番。
【过程】:
我压制住心里的怒气,跨进教室后门,没有训斥他们,显出很懒散的样子随意扫了他们一眼,目光随即移向窗外,也许是因为刚立过秋,空气当中还飘着盛夏的味道,着实让人感觉有些浮躁,我有气无力地说了声:“同学们,你们好啊!”
他们怔怔地看着我:有些不解,吃惊,疑惑,有几个熟悉的同学随声附和,“老师好”。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让他们坐下,停顿了十几秒,才很懒散的挥挥手示意他们坐下。
我没有说话,有几个学生低声议论老师好像生病了,我看了他们一眼,几个人随即低下头,这时的课堂已渐趋安静。
大概保持了1分钟沉默后我说,“大家安静了吧,你们看到我现在的状态了吧,喜欢我这样的老师吗?”他们有些不解,我故意提高声音:“一个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注意力在课堂之外,看起来病怏怏的老师,你们喜欢吗?”
“不喜欢”,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喊道,看来他们最先领悟了我的意思。
“不喜欢?”可你们给我的表现恰恰是刚才那样啊,你们抬头看看,外面阳光明媚,而教室里却正值“霉雨”啊,大家开始笑了,气氛有些活跃起来。
我继续说道:“其实,我也理解你们,刚过完假期还没适应过来,我也一样,但是我们不能随心而欲,课堂上要努力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不要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让别人厌恶我们。老师也把新学期的好气象带给大家,45分钟我们一起利用起来,我希望我们大家在课堂上是积极的、热情的:生活中是乐观的、上进的……”
【结果】:
他们听着我说的话似乎入了情,有的甚至低下头开始思考。看来,大家明白了,我发现学生们在说话的过程中,都悄悄坐好了,挺直腰身,面带笑容,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定格在我的脸上……
【反思】:
我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没发火,虽然用了第一节课的时间,但却很值得。因为我发现在我后面的课堂中学生学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真、投入。
这节课后我进行了冷静的反思:转化学生,仅仅依靠批评是不行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方式,用教育的规律去引导。尤其有时候仅了解教育规律,把握不住精微会使瞬间的教育失去了,批评往往适得其反,使应有的转变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把握学生心理的奥秘,从心里爱学生,尊重学生,反过来,学生才会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课程。
我们经常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育工作本质是人对人,心对心,情对情的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其提出严格要求,以尊重,信任作为基础,这也是学生接受要求的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好与坏来决定对教师要求听与不听。所以严格要求一定要尊重信任为基础,在学生看来,老师对我这么好,我也要这么做;另外,学生渴望别人理解自己,被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初中生的这种自我意识比任何时候都强。他们更加渴望别人平等的对待自己。内心里十分渴望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因为,作为教师要把尊重学生作为前提,失去了尊重,学生就难以接受老师的要求。
其次,要善于在严格要求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注重尊重,而忽略了信任,在对学生的要求中,时刻关注他遇到的问题。当他条件具备时,督促他;当他条件不具备时,给他创造条件,使他感到在完成教师提出要求的过程中,教师时时帮助我,关心我,形成了学生在完成要求过程中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同时,要把握住度。严而有格:对学生的要求要有一定的限度,要适度,太多,太难望而生畏,达不到要求;要求轻而易举就达到了,没有一定的体验,就不会珍惜。有时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会焕发一种探究性的心理。
只有教师对学生怀有诚挚的爱,才能得到学生“爱”的回报,教师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师生需互换一下位置。”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想批评时,先冷静下来,颠倒一下位置,想一想,当初你不也是经常犯错误吗?这时你需要老师怎样对待自己?这时你的方式很可能就不是粗暴斥责,而是摸清情况,既给以理解,又适当点拨,这样,学生既理解又喜欢老师,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喜爱老师的情感,进而喜欢老师的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