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师生的共识,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机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让探究敲开智慧之门。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教学 智慧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三强调的理念。探究,敲开智慧之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师生的共识。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根据布鲁纳认知——发现论,学习是对进入感观事物的一种适应,一种积极的选择,一种转换,一种存储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得到知识的各种方法,无论从什么途径发现,在本质上,不过是现象的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然后进行组合,以获得新的见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提出物理问题,在实验中得出结果,并把结果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对问题是走向探究的第一步。学生在问题面前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是主动地应对问题,也可能是被动地接触。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当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能促使学生获得,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学生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学生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桥梁。教师可利用教材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归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例如,解释气体压强时,因为气体是无形的,摸不着的,学生往往难以捉摸、教学效果不明显。怎么办呢?找一个可乐瓶子,剪掉底部,做成一个简易漏斗,再找一个乒乓球来做一个实验。探究1:看老师手里拿着乒乓球,一放手,就会怎样?发现:球会掉下来。探究2:老师瓶口吹气,你猜会怎么样?发现:乒乓球没掉下来。探究3:为什么乒乓球不掉下来呢?发现:吹气也是吹力——一个向上的力。如果觉得这个例子过于直白,缺少吸引力,可以再做一个实验:就是拿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用一块硬纸板或薄玻璃片覆盖住杯口,然后按住纸板或薄玻璃片把杯子倒过来。探究:这时手松开后纸板或玻璃片会掉下来吗?水会流出来吗?发现:纸板或玻璃片没掉,水没流,大气能产生力。这样很自然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之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获得新知,明白道理。
夸美纽斯说:“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获得新知。
三、保护探究欲望,使学生敢探究
由于设备、环境、知识、技能和其他原因,学生的探究结果和正确结论有时相差大。老师应以此机会,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探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和综合能力。探究中,教师不要轻率的指责,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现状,在活动过程中的组织沟通,以便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学会一起工作以达到目标。当然,课后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有误差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探究方法,消除失败产生的负面影响。全班共有的问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并提出新的探究课题。如《研究串联电路特点》一课探究教学片断:
第一步分六个小组自主探究,探究主题是: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
第二步交流:第一小组发现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第二小组发现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其他小组的答案符合预想结果。
第三步:分析第一组结论误差原因,发现: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
第二小组问题让学生自己先找一找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善后。
四、引导探究行为,使学生会探究
如笔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第一次在(1)班上时,放手让学生,独立的调查,创设情景,让他们观察、讨论、猜测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结果发现,教学过程太难管理,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意图都不完全理解,所以说探究要考虑学生的现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次在(2)班上课,适当增加教师的指导,采取了分步实验的方法,做一步交流一步,师生都成了研究者,效果理想。学习过程没有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知识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然地完成认知的过程,他们热情高,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择不同的实验设备,积极试验,讨论、交流。
在探究中学生有了许多的发现:
生1:我发现,我举左手,镜中的像就举右手。
生2:我发现物和像好像有某种说不上的关系,因为我刚才没站稳,蜡烛拿斜了,镜子里像也斜了,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
生3:我点火时,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
生4:我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物与像始终是对称的。
总之,探究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机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担负起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全力培育新一代的创新能力,让探究敲开智慧之门。只要物理教师能告别传统模式,勇于探究,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探究型人才。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教学 智慧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三强调的理念。探究,敲开智慧之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师生的共识。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根据布鲁纳认知——发现论,学习是对进入感观事物的一种适应,一种积极的选择,一种转换,一种存储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得到知识的各种方法,无论从什么途径发现,在本质上,不过是现象的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然后进行组合,以获得新的见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提出物理问题,在实验中得出结果,并把结果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对问题是走向探究的第一步。学生在问题面前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是主动地应对问题,也可能是被动地接触。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当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能促使学生获得,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学生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学生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桥梁。教师可利用教材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归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例如,解释气体压强时,因为气体是无形的,摸不着的,学生往往难以捉摸、教学效果不明显。怎么办呢?找一个可乐瓶子,剪掉底部,做成一个简易漏斗,再找一个乒乓球来做一个实验。探究1:看老师手里拿着乒乓球,一放手,就会怎样?发现:球会掉下来。探究2:老师瓶口吹气,你猜会怎么样?发现:乒乓球没掉下来。探究3:为什么乒乓球不掉下来呢?发现:吹气也是吹力——一个向上的力。如果觉得这个例子过于直白,缺少吸引力,可以再做一个实验:就是拿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用一块硬纸板或薄玻璃片覆盖住杯口,然后按住纸板或薄玻璃片把杯子倒过来。探究:这时手松开后纸板或玻璃片会掉下来吗?水会流出来吗?发现:纸板或玻璃片没掉,水没流,大气能产生力。这样很自然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之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获得新知,明白道理。
夸美纽斯说:“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获得新知。
三、保护探究欲望,使学生敢探究
由于设备、环境、知识、技能和其他原因,学生的探究结果和正确结论有时相差大。老师应以此机会,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探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和综合能力。探究中,教师不要轻率的指责,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现状,在活动过程中的组织沟通,以便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学会一起工作以达到目标。当然,课后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有误差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探究方法,消除失败产生的负面影响。全班共有的问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并提出新的探究课题。如《研究串联电路特点》一课探究教学片断:
第一步分六个小组自主探究,探究主题是: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
第二步交流:第一小组发现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第二小组发现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其他小组的答案符合预想结果。
第三步:分析第一组结论误差原因,发现: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
第二小组问题让学生自己先找一找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善后。
四、引导探究行为,使学生会探究
如笔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第一次在(1)班上时,放手让学生,独立的调查,创设情景,让他们观察、讨论、猜测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结果发现,教学过程太难管理,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意图都不完全理解,所以说探究要考虑学生的现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次在(2)班上课,适当增加教师的指导,采取了分步实验的方法,做一步交流一步,师生都成了研究者,效果理想。学习过程没有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知识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然地完成认知的过程,他们热情高,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择不同的实验设备,积极试验,讨论、交流。
在探究中学生有了许多的发现:
生1:我发现,我举左手,镜中的像就举右手。
生2:我发现物和像好像有某种说不上的关系,因为我刚才没站稳,蜡烛拿斜了,镜子里像也斜了,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
生3:我点火时,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
生4:我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物与像始终是对称的。
总之,探究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机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担负起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全力培育新一代的创新能力,让探究敲开智慧之门。只要物理教师能告别传统模式,勇于探究,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探究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