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美的言语,是教师高度的智慧、高超的能力、高深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怀的生动体现。这种美的语言,必然会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变成具有审美能力和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美的语言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完全可以触及学生心灵最幽深、最敏感的角落,使学生在语言的魔力中接受美的塑造。
〓〓一、设计优美的导语,激发学习的兴趣
〓〓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组写景散文时,设计了如下的开头语:“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是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的家。在我们身边的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青春亮丽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是色彩斑斓、美妙绝伦。它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使人流连忘返,心醉神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写景状物、文情并茂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段导语指向的是大自然,传达的是语言美,满蕴的是情感美。在多种美的交织中,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美的天地,体验了美的奇妙,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探求自然美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美的言语在看似等闲之中却承载了更丰富的审美信息。
〓〓二、运用优美的语境,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师美的语言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较富有感染力的一种是整齐之美。这种美的创造有赖于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善于建构多种排比句式,造成排珠列玉般的语貌,排山倒海般的语势,从而全方位显现语言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深深体会出语言的魅力,在这种审美享受中获得知识的滋润。
〓〓在讲《松树的风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桃李绚丽多彩,杨柳婀娜多姿,菊花赏心悦目。在那春风拂面的时节,松树不和桃李争艳;在那草木茂盛的夏日,松树不和杨柳争绿;在那金风送爽的秋天,松树不和菊花争芳,到了冰封雪舞的严冬,千红早已凋谢,万树只剩枯枝,惟有青松迎寒风,傲冰雪,郁郁葱葱,巍然屹立,绽放满树绿意,吐露一片生机。它把美好的时光让给别人,把严峻的时刻留给自己。这种先人后己、傲霜斗雪的精神,不正是美好情操的生动写照吗?”这段话从我口中娓娓道来,犹如和煦春风,轻拂人的心扉;仿佛一段扣人心弦的乐曲,轻轻地叩击学生的心灵;又像一只温柔的巧手,玲珑地拨响他们情感的琴弦。这样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把握文章主题――使他们在优美的语言情境中领悟松树的品格,生发向松树学习的愿望。
〓〓三、利用语言的“留白”,培养思维的空间
〓〓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就是说,大千世界是纷纭万象的,而人类的语言能力则是捉襟见肘的,以语言的有限自然无法穷尽宇宙的无限,因而无法尽意的模糊语言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教师的语言不应该展露无遗,而是应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和不确定性,应留给学生思维和领悟的弹性空间,以便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宗旨。模糊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学艺术的模糊美进行有效的体验与把握,而且能帮助学生领悟其可能蕴含的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如七年级上册古诗《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本身就采用了模糊的手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字里行间,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罗敷究竟有多美,这是一个模糊的、不确定的问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同学们可以根据旁观者对罗敷的观感和行为,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和审美标准来体会琢磨罗敷的美,你觉得她有多美就有多美。”这里我的语言是模糊的,它给了学生一个理解的空间,使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获得最丰富的审美享受。如果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而把罗敷的美具体地描绘出来,反而弱化了作品的美学张力,制约了学生的理解,徒添画蛇添足之效。可见,模糊语言的弹性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表达上的灵活性、暗示性,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教育教学策略的深广天地,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体情会意的阔大空间。这一语言“留白”艺术就是模糊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基本手段,因而特别需要提升至美的层次,教师美的语言,就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它就像一艘功率强劲的渡船,总能把学生顺利而迅速地送达知识和道德的彼岸。
责任编辑〓邱〓丽
〓〓一、设计优美的导语,激发学习的兴趣
〓〓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组写景散文时,设计了如下的开头语:“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是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的家。在我们身边的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青春亮丽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是色彩斑斓、美妙绝伦。它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使人流连忘返,心醉神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写景状物、文情并茂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段导语指向的是大自然,传达的是语言美,满蕴的是情感美。在多种美的交织中,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美的天地,体验了美的奇妙,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探求自然美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美的言语在看似等闲之中却承载了更丰富的审美信息。
〓〓二、运用优美的语境,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师美的语言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较富有感染力的一种是整齐之美。这种美的创造有赖于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善于建构多种排比句式,造成排珠列玉般的语貌,排山倒海般的语势,从而全方位显现语言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深深体会出语言的魅力,在这种审美享受中获得知识的滋润。
〓〓在讲《松树的风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桃李绚丽多彩,杨柳婀娜多姿,菊花赏心悦目。在那春风拂面的时节,松树不和桃李争艳;在那草木茂盛的夏日,松树不和杨柳争绿;在那金风送爽的秋天,松树不和菊花争芳,到了冰封雪舞的严冬,千红早已凋谢,万树只剩枯枝,惟有青松迎寒风,傲冰雪,郁郁葱葱,巍然屹立,绽放满树绿意,吐露一片生机。它把美好的时光让给别人,把严峻的时刻留给自己。这种先人后己、傲霜斗雪的精神,不正是美好情操的生动写照吗?”这段话从我口中娓娓道来,犹如和煦春风,轻拂人的心扉;仿佛一段扣人心弦的乐曲,轻轻地叩击学生的心灵;又像一只温柔的巧手,玲珑地拨响他们情感的琴弦。这样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把握文章主题――使他们在优美的语言情境中领悟松树的品格,生发向松树学习的愿望。
〓〓三、利用语言的“留白”,培养思维的空间
〓〓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就是说,大千世界是纷纭万象的,而人类的语言能力则是捉襟见肘的,以语言的有限自然无法穷尽宇宙的无限,因而无法尽意的模糊语言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教师的语言不应该展露无遗,而是应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和不确定性,应留给学生思维和领悟的弹性空间,以便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宗旨。模糊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学艺术的模糊美进行有效的体验与把握,而且能帮助学生领悟其可能蕴含的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如七年级上册古诗《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本身就采用了模糊的手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字里行间,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罗敷究竟有多美,这是一个模糊的、不确定的问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同学们可以根据旁观者对罗敷的观感和行为,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和审美标准来体会琢磨罗敷的美,你觉得她有多美就有多美。”这里我的语言是模糊的,它给了学生一个理解的空间,使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获得最丰富的审美享受。如果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而把罗敷的美具体地描绘出来,反而弱化了作品的美学张力,制约了学生的理解,徒添画蛇添足之效。可见,模糊语言的弹性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表达上的灵活性、暗示性,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教育教学策略的深广天地,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体情会意的阔大空间。这一语言“留白”艺术就是模糊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基本手段,因而特别需要提升至美的层次,教师美的语言,就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它就像一艘功率强劲的渡船,总能把学生顺利而迅速地送达知识和道德的彼岸。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