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变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观念影响学习情绪与学习兴趣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素质教育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未来学习价值观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转变的条件,那就是导向机制的配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不被测验的就不注重教”,同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这些旧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要落实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教育以培养学生多种素养为目标,不受“分数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之束缚。因为观念影响到学生学习情感及学习兴趣。比如某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表现出对学习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某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表现出对学习讨厌、抗拒、不高兴等情绪。观念决定行动,改变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地理学科紧跟时代气息,前瞻性强,渗透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环境、资源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 地理与日常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个人的行为决定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可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喜爱的创造性活动。兴趣是积极情感产生的前提,而积极情感的产生又会促进兴趣的提升,使其变得日益浓烈,从而更为投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都与地理有关,地理与日常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从穿衣上说,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北亚寒冷地区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制服;在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南米北面”之说,这与我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有关。从居住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火炕,云南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人们出门远行,在沙漠地区的居民用骆驼,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用狗拉雪橇,是与地理环境有关等等。通过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作为地理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关注,引起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激励探索,问题探究培养学习兴趣
1. 课堂巧妙设疑、激疑
课堂上的设疑、激疑,除了激励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引起学习兴趣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质疑答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时,地球自转产生时差,为了让学生理解世界时,笔者设置问题:据说今天晚上当地时间16点在美国的洛杉矶有一场蓝球比赛,明天早上北京时间8点中央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请问,他们晚上比赛,中央电视台为什么在明天早上直播呢?为什么要说“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在分析我国1月等温线的分布时,笔者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山前桃花山后雪’描绘的是哪一山脉?为什么山脉两侧会是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色?”
学生有了学习愿望,再通过设问等方式给学生以刺激,使学生学习的愿望与学习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学习期待,使学生有一种马上行动,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把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建立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有兴趣学习
课堂评价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讲授《我国的农业》,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日常生活吃的鱼、肉、米饭、蔬菜等图片展示引入,问:“这些产品是哪个部门提供?”采用观察法,评价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及对新课引入的兴趣程度。在学习进行中,笔者将全班分为五组,每小组虚构拥有一块地,第一小组:南方的丘陵地;第二小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第三小组:华北地区的耕地;第四小组:横断山山地;第五组:呼伦贝尔草原草地。每小组根据这块地,探究讨论如下问题:①你会种植那些农作物?②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③为什么要种这些农作物?能不能不种这些?④种这些农作物要考虑哪些因素?⑤从这块地的耕种得出什么结论?要求每小组针对问题进行探究。笔者让五个小组学生采用自评、互评方式将获得知识的过程陈述,在学生陈述过程中不足之处笔者加以正确引导,如哪些是粮食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及其生长条件、市场动态影响等。学习结束,笔者采用师生讨论会方式评价新型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的概念,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最后得出结论: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地形、气候条件、市场因素发展相应的农业。
责任编辑 黄日暖
1. 观念影响学习情绪与学习兴趣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素质教育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未来学习价值观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转变的条件,那就是导向机制的配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不被测验的就不注重教”,同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这些旧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要落实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教育以培养学生多种素养为目标,不受“分数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之束缚。因为观念影响到学生学习情感及学习兴趣。比如某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表现出对学习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某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表现出对学习讨厌、抗拒、不高兴等情绪。观念决定行动,改变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地理学科紧跟时代气息,前瞻性强,渗透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环境、资源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 地理与日常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个人的行为决定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可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喜爱的创造性活动。兴趣是积极情感产生的前提,而积极情感的产生又会促进兴趣的提升,使其变得日益浓烈,从而更为投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都与地理有关,地理与日常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从穿衣上说,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北亚寒冷地区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制服;在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南米北面”之说,这与我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有关。从居住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火炕,云南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人们出门远行,在沙漠地区的居民用骆驼,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用狗拉雪橇,是与地理环境有关等等。通过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作为地理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关注,引起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激励探索,问题探究培养学习兴趣
1. 课堂巧妙设疑、激疑
课堂上的设疑、激疑,除了激励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引起学习兴趣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质疑答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时,地球自转产生时差,为了让学生理解世界时,笔者设置问题:据说今天晚上当地时间16点在美国的洛杉矶有一场蓝球比赛,明天早上北京时间8点中央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请问,他们晚上比赛,中央电视台为什么在明天早上直播呢?为什么要说“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在分析我国1月等温线的分布时,笔者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山前桃花山后雪’描绘的是哪一山脉?为什么山脉两侧会是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色?”
学生有了学习愿望,再通过设问等方式给学生以刺激,使学生学习的愿望与学习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学习期待,使学生有一种马上行动,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把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建立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有兴趣学习
课堂评价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讲授《我国的农业》,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日常生活吃的鱼、肉、米饭、蔬菜等图片展示引入,问:“这些产品是哪个部门提供?”采用观察法,评价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及对新课引入的兴趣程度。在学习进行中,笔者将全班分为五组,每小组虚构拥有一块地,第一小组:南方的丘陵地;第二小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第三小组:华北地区的耕地;第四小组:横断山山地;第五组:呼伦贝尔草原草地。每小组根据这块地,探究讨论如下问题:①你会种植那些农作物?②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③为什么要种这些农作物?能不能不种这些?④种这些农作物要考虑哪些因素?⑤从这块地的耕种得出什么结论?要求每小组针对问题进行探究。笔者让五个小组学生采用自评、互评方式将获得知识的过程陈述,在学生陈述过程中不足之处笔者加以正确引导,如哪些是粮食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及其生长条件、市场动态影响等。学习结束,笔者采用师生讨论会方式评价新型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的概念,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最后得出结论: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地形、气候条件、市场因素发展相应的农业。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