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和教育改革的盛行,可以看出整个社会乃至中央政府在对待教育问题上尤为重视。但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能否很好地提高。因此,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深受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经过数十年的总结和观察后,学者们纷纷提出关于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等,而探索式课堂不但体现了“因材施教”、“以生为本”,并且具体、可操作性强。
探索式课堂是建立在给学生提供大量知识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学习和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在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尤其是在注重逻辑思维、科学归纳等理性学科上,更加彰显出探索式教育的合理性。以下,笔者就初中化学“糖类和油脂”在探索式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做些梳理。
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探索式课堂需要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教师需要由浅显的问题出发,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知识开始来引导学生。如通过举例KFC的炸薯条、香喷喷的米饭,考查学生对于淀粉和油脂这两个物质的了解程度,同时附上相应的形象生动的图片作为补充,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更好地进入教师预设的场景问题。另外,还可以将枯燥的化学名词变成生动的图片。
二、借助实验,探索问题
1.对糖类(淀粉)的认识可以通过对照性的实验来引导
为了识别哪些食物含有淀粉成分和淀粉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对土豆、黄瓜、玉米、苹果等进行加碘水或者碘酒的实验。其中,一些如土豆、玉米等出现蓝色现象,其他的并没有特别的颜色变化。针对这些现象,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淀粉与碘变蓝的特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树叶的一部分用黑色遮光布挡住其光源的摄入。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碘酒实验。结果遮光部分的颜色没有变蓝,没有遮光部分的颜色变蓝了。借此,向学生说明淀粉产生的一种方式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看、闻、思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明白淀粉除了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外,还可以在某些特别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一种叫葡萄糖(C6H12O6)的物质,进而通过一定的条件还可以让葡萄糖(C6H12O6)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在这个实验中,教师让学生亲身去闻乙醇的味道来加深学生对淀粉转变的理解。可以从理论认识的化学方程式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淀粉转化,传达出了人们通过摄取食物中的淀粉便可以产生出作用在人体中的能量物质,完成生理循环的意义。
2.对油脂的探索
油脂作为和淀粉一样具有C、H、O三种元素的碳水化合物,教师可以先作简单的阐释,如油脂包括了油也包括脂,有动物性油脂,如猫、狗、人的脂肪层,呈固态;也有植物性油脂,来自植物种子的油脂,呈液态。对于液态的油脂,教师将通过与不同溶液的混合实验,让学生观察其分层情况,来了解液态油脂的密度情况。
油脂的知识还涉及家喻户晓的油脂清洁问题。生活中,衣服、床单等物品不小心沾染了油脂,便可以通过加入清洁剂将油脂溶解。这种“神奇”的实验小到街头演示,大到超市促销,都可以看到油脂瞬间溶解的结果。教师可以将这个实验带到教室,让学生加深理解油脂能溶于某些有机溶剂的特性,必要时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一下家务劳动的乐趣。
三、结合史实,拓展探索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糖类和油脂的特性作了了解后,还可以结合史实,将生动的革命历史故事与探索式课堂教学相结合,拓展探索。比如,方志敏同志在国民党的监狱中,通过用米汤在白纸上写字,将情报成功地传达到党组织的英雄故事。将如何查看米汤中的文字内容以及产生这个技巧的原理等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可见,探索式课堂较传统教学方式更具有灵活性,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启发孩子思考是个问题,如何启发孩子运用多维度的想象力对问题进行思考更是个难题。探索式课堂正是致力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生活知识积累、观察实验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思考。它颠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然而,探索式课堂在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给教师和校方带来了新的挑战。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式课堂需要师生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是教一个命题,那么探索式课堂更多的时间是耗费在关于命题证明的过程中。尤其对面临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时间更加宝贵,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完成他们的求学任务。另外,探索式课堂还具有对班级规模的限制。在探索式课堂中,教师以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为宗旨。一旦人数过多,教师往往很难全体关注到,造成一部分学生高质量,一部分学生无所得的现象。
总之,对于探索式课堂在教学中的可行性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其存在的难点和缺点更是不容忽视。俗话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探索式课堂终将在中国教育事业进程中克服种种弊端,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罗 艳)
探索式课堂是建立在给学生提供大量知识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学习和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在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尤其是在注重逻辑思维、科学归纳等理性学科上,更加彰显出探索式教育的合理性。以下,笔者就初中化学“糖类和油脂”在探索式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做些梳理。
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探索式课堂需要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教师需要由浅显的问题出发,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知识开始来引导学生。如通过举例KFC的炸薯条、香喷喷的米饭,考查学生对于淀粉和油脂这两个物质的了解程度,同时附上相应的形象生动的图片作为补充,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更好地进入教师预设的场景问题。另外,还可以将枯燥的化学名词变成生动的图片。
二、借助实验,探索问题
1.对糖类(淀粉)的认识可以通过对照性的实验来引导
为了识别哪些食物含有淀粉成分和淀粉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对土豆、黄瓜、玉米、苹果等进行加碘水或者碘酒的实验。其中,一些如土豆、玉米等出现蓝色现象,其他的并没有特别的颜色变化。针对这些现象,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淀粉与碘变蓝的特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树叶的一部分用黑色遮光布挡住其光源的摄入。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碘酒实验。结果遮光部分的颜色没有变蓝,没有遮光部分的颜色变蓝了。借此,向学生说明淀粉产生的一种方式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看、闻、思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明白淀粉除了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外,还可以在某些特别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一种叫葡萄糖(C6H12O6)的物质,进而通过一定的条件还可以让葡萄糖(C6H12O6)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在这个实验中,教师让学生亲身去闻乙醇的味道来加深学生对淀粉转变的理解。可以从理论认识的化学方程式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淀粉转化,传达出了人们通过摄取食物中的淀粉便可以产生出作用在人体中的能量物质,完成生理循环的意义。
2.对油脂的探索
油脂作为和淀粉一样具有C、H、O三种元素的碳水化合物,教师可以先作简单的阐释,如油脂包括了油也包括脂,有动物性油脂,如猫、狗、人的脂肪层,呈固态;也有植物性油脂,来自植物种子的油脂,呈液态。对于液态的油脂,教师将通过与不同溶液的混合实验,让学生观察其分层情况,来了解液态油脂的密度情况。
油脂的知识还涉及家喻户晓的油脂清洁问题。生活中,衣服、床单等物品不小心沾染了油脂,便可以通过加入清洁剂将油脂溶解。这种“神奇”的实验小到街头演示,大到超市促销,都可以看到油脂瞬间溶解的结果。教师可以将这个实验带到教室,让学生加深理解油脂能溶于某些有机溶剂的特性,必要时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一下家务劳动的乐趣。
三、结合史实,拓展探索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糖类和油脂的特性作了了解后,还可以结合史实,将生动的革命历史故事与探索式课堂教学相结合,拓展探索。比如,方志敏同志在国民党的监狱中,通过用米汤在白纸上写字,将情报成功地传达到党组织的英雄故事。将如何查看米汤中的文字内容以及产生这个技巧的原理等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可见,探索式课堂较传统教学方式更具有灵活性,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启发孩子思考是个问题,如何启发孩子运用多维度的想象力对问题进行思考更是个难题。探索式课堂正是致力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生活知识积累、观察实验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思考。它颠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然而,探索式课堂在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给教师和校方带来了新的挑战。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式课堂需要师生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是教一个命题,那么探索式课堂更多的时间是耗费在关于命题证明的过程中。尤其对面临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时间更加宝贵,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完成他们的求学任务。另外,探索式课堂还具有对班级规模的限制。在探索式课堂中,教师以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为宗旨。一旦人数过多,教师往往很难全体关注到,造成一部分学生高质量,一部分学生无所得的现象。
总之,对于探索式课堂在教学中的可行性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其存在的难点和缺点更是不容忽视。俗话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探索式课堂终将在中国教育事业进程中克服种种弊端,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