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监与明代宫廷藏书管理之关系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y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设置秘书监,促进了明初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自洪武中期废黜秘书监后,只设置两员典籍掌管宫廷的藏书,由此造成明代宫廷藏书管理力量的极大削弱,带来了征书活动减少、书目编排混乱、藏书楼屡次被火、图籍失窃及损毁严重等后果,致使明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关键词 明代,秘书监,宫廷藏书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2-0010-05
  我国古代藏书之风盛行,宫廷藏书与私家藏书构成整个古代藏書史的两大主流。尤其是宫廷藏书,对古籍文献的典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秘书监制度的形成,对我国古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明初由于政治斗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大力改革官僚体制,秘书监一职也遭到废黜,由此对明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一、秘书监的设置及废黜
  秘书监制度,是我国古代为适应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及典籍文献管理需要,形成的职官制度之一,“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①在我国藏书事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始置秘书监“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异同”;②三国时期官制承袭东汉,在秘书监之下,配置秘书丞等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职官;晋惠帝时,将其设成一个独立的机构,增配工作人员,扩大职权范围;隋朝科举取士制度的实行推动藏书事业的发展,“炀帝增置少监一人,后又改监、少监并为令”,③这一时期秘书监由职官名称演变为官署名称,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唐代印刷术的发明,促使图书大量刊行,藏书文化事业呈现出兴盛繁荣景象,唐代借此进一步完善图书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秘书监的选任标准也得到了提高;宋元时期基本沿袭前代,但馆阁、翰林院与秘书监并立,使得秘书监职能发生一些变化;明初沿袭元制,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置秘书监,“秩正六品,除监丞一人,直长二人,寻定设令一人,丞、直长各二人,掌内府书籍”。④后因左丞相胡惟庸之案发,致使朱元璋对明代官制进行改革,废除中书省,洪武十三年七月又革除秘书监一职,“并其任于翰林院,设典籍二员,掌凡国家所有古今经籍图书之在文渊阁者”。⑤秘书监废黜后,虽置典籍掌管图书,但相对于秘书监专事管理图书之职能,其对图书的管理能力大大削弱,明代宫廷藏书建设由此受到重创。
  二、秘书监废黜对明代宫廷藏书管理的影响
  秘书监自东汉桓帝延熹二年正式设立,直至明朝洪武十三年罢废,历经一千二百多年。在这段历史过程中,秘书监全面负责典籍文献的搜求、典藏、校勘、编目等工作,充分发挥其管理藏书的显著作用,从而促进宫廷藏书事业的健康发展。明初废黜秘书监后,宫廷藏书长期处于无专人管理的状态,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因素都给明代宫廷藏书带来巨大损失。
  朱元璋废黜正六品的秘书监后,设从八品的典籍二员,掌管“国家所有古今经籍图书”,不但品级大为降低,人数上更是减少为两人,致其对于宫廷藏书管理的能力大幅下降,而典籍“中史传宣索书即启钥,以上时时得燕见”,①其听命于翰林院官员调遣差使的职责,更是让他们无暇管理图书。明人丘濬指出:“前代藏书之府,非止一处。而掌书之官,非止一职。名数虽异,而职务略同。今代图籍,皆藏内阁,所设之官,止一典籍焉。”②文渊阁乃明代官府的主要藏书之处。而自明代永乐后内阁制度逐渐形成,文渊阁几乎成为内阁的办公楼,原来的藏书更谈不上得到尽心管理了。
  (一)搜书活动减少
  我国古代藏书虽特别丰富,但在管理的过程中难免受到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国家为扩充宫廷藏书,会组织征书活动,秘书监作为掌管国家图书的职官自然肩负此重任。北魏秘书丞孙惠蔚上任后,建议宣武帝“广加推寻,搜求令足”,③征书效果显著,北魏在北朝诸国中藏书业最为发达;隋代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④隋代嘉则殿三十七万卷藏书被公认为我国历史最高纪录;唐太宗时,“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⑤使唐代宫廷藏书呈现兴盛之象。历朝历代的秘书监在扩充宫廷藏书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明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开创者是太祖朱元璋。他虽是布衣出身的天子,但却意识到书籍对于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早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即“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后又“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⑥同时“命苏、松、江、浙等处取前省院诸司在库书籍解京”。⑦明初收到的最大一笔藏书来源于元廷。洪武二年,“明太祖定元都,大将军收图籍致之南京”。⑧关于这批书籍的数量,周应宾《旧京词林志》称:“二年克燕,又令取北平府前元书籍数万卷(凡二千余部)解京。”大将军徐达在攻克大都后,完好地保存了这批宫廷密藏,并将其全部运往南京。稍后,朱元璋再一次下诏收求图书,“又诏求民间遗书,时宋刻本,有一书至十余部者”。⑨以上是朱元璋政权建立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求书活动。可见当时统治者十分注重藏书的收集,负责征书的秘书监也充分履行其职能。
  永乐时期,秘书监一职虽不复存在,但由于撰写《永乐大典》的需要,朝廷仍广泛地开展征书活动,此时秘书监被废黜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并未十分凸显。据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
  成祖于视朝之暇,辄御便殿阅书史,或召翰林儒臣讲论。尝问:“文渊阁经史子集皆备否?”学士解缙对曰:“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成祖曰:“士人家稍有余资,皆欲积书,况于朝廷可阙乎?”遂召礼部尚书郑赐,令择通知典籍者四出购求遗书,且曰:“书籍不可较价直,惟求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又顾缙等曰:“置书不难,须常览阅乃有益。凡人积金玉欲遗子孙,朕积书亦欲遗子孙,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有穷也?”⑩
  正是朱棣以书为宝、“积书亦欲遗子孙”的观念,使得永乐朝的征书活动成效显著。但自此次求书后,有关明廷征书的记载明显减少。弘治时丘濬指出:“数十年来……在外者未闻有所购求。”?輥?輯?訛于慎行认为“汉、唐、宋开国之初,皆尝博求遗书”,而“本朝则不及远矣”。?輥?輰?訛这一时期不少士大夫曾向最高统治者提出收书的请求,如“大学士丘濬奏请访求遗书”,?輥?輱?訛竟无任何结果。嘉靖时御史徐九皋亦曾提出搜书建议,明人沈德符对此有详细记载:   至嘉靖中叶,御史徐九皋上议,欲查历代艺文志书目参对,凡经籍不备者,行士民之家,借本送官誊写,原本给还,且加优赉。又乞上御便殿,省阅章奏,处分政事,赐见讲读诸臣,辨析经旨。时夏贵溪为礼卿,议覆,谓御史建白良是,宜如所言备开书目,收采藏贮,所请召见侍从讲官,亦仰体皇上圣学备顾问之意。上曰:“书籍充栋,学者不用心,亦从虚名耳。苟能以经书躬行实践,为治有余裕矣。此心不养以正,召见亦虚应也。”因命俱已之。盖上已一心玄教,朝讲渐稀,乃欲不时赐见侍臣,已咈圣意,故求访遗书,一并寝罢。惜哉!按古来求书者,无过赵宋之殷切,所獻多者,至赐进士出身。即故元起沙漠,尚立经籍所,又设兴文署,以编集经史,收贮板刻。当此全盛之世,反视为迂缓不急之事。①
  通过这段史料可以看出,一心向玄的嘉靖皇帝认为读书无甚用处,征书是迂缓不急之事,这同明初二祖求书若渴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就不难理解明中叶宫廷藏书的衰败之势了。明末梁维枢“尝请下献书之令,以备典章缺失”,②但这些请求基本都无疾而终或半途而废,这固然与明朝那些不嗜读书的统治者有很大关系,但无专职人员的组织也逃脱不了干系。
  (二)图书分类编目混乱
  中国古代十分注重藏书的分类编目,将分类编目作为图书管理的首要工作。西晋秘书监荀勖编撰的《晋中经簿》以甲、乙、丙、丁四部编次,成为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部四部分类官修目录;南齐秘书郎王俭撰《元徽四部书目》;唐秘书监马怀素著《群书四部录》;南宋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等。自秘书监设立以来,所组织的校书编目活动:魏吴两晋六次、南北朝十次、隋唐七次、宋代五次,所主持修撰的官录:魏晋南北朝九部、隋有三部。不难看出,历朝历代的秘书监均有计划有措施地对宫廷藏书进行分类编目。
  但有明一代对于图书的编目管理等事宜颇显懈怠。自洪武兴建文渊阁等藏书机构至正统前,未见有官府藏书目录问世。正统六年(1441年),杨士奇主持编定的《文渊阁书目》是明代最早的宫廷藏书目录。该目录虽独创千字文编号,但其缺点也非常显著。明人评价“杨文贞正统间所存《文渊书目》,徒存其名耳”。③近人张升认为《文渊阁书目》缺点有三:著录的藏书有遗漏、编制方法过于简单、分类不尽合理。④这些反映出秘书监的废除对藏书的分类整理有一定消极影响。此次编定书目后,数十年间宫廷藏书又处于无人整理的状态,故丘濬称:“数十年来,在内者未闻有所考校。”⑤他忆及二祖时期宫廷藏书的盛况,对当时官府藏书无人打理的现状深感忧虑,要求对藏书进行整理,“仍以木刻考校年月,委官名衔,为记识于每卷之末,永远存照”。⑥明孝宗对其意见虽“嘉纳之”,而究“未能行”。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大理寺孙传能、中书舍人张萱对文渊阁藏书进行清理,编成《内阁书目》八卷。将该书与撰于一百多年前的《文渊阁书目》进行对比,原有的藏书散亡之比例竟至“十无二三”的程度了,尤其是珍贵的宋元旧版丢失殆尽,其所著录者多为成化、弘治时人刻印的书籍。由此可见在明代废黜秘书监后,无专人管理的宫廷藏书损失之惨烈程度。
  (三)图书出借管理制度松懈,偷窃成风
  古代藏书虽以藏为主,但亦具有供人阅读的功能。宫廷藏书除了为皇帝阅览提供方便外,也供其他皇室成员、大臣阅览和使用,甚至可能被带离文渊阁和皇宫。北宋中期以后,藏书出借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明确了借阅图书“先批薄,以凭请取,俟还本库,随与点收。或借出已久,亦须检举,以察隐遗”⑦的严格程序,而且秘书监还需定期检查清点馆藏图书。元代秘书监“所藏御览图籍、禁秘天文、历代法书名画”,⑧没有皇帝圣旨或中书省指示不能随便调阅,调阅重要的书籍图画要实行两人开封制度,防止其丢失。秘书监在图书保存与流通管理中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秘书监在洪武时期被撤销后,导致专职人员缺乏,对图书的保存与流通疏于管理,各种损毁图书的现象非常严重。王肯堂《郁冈斋笔麈》揭示了明后期宫廷藏书管理的严重混乱局面:
  文渊阁藏书皆宋元秘阁所遗,虽不甚精,然无不宋板者。因典籍多赀生,既不知爱重,阁老亦漫不检省,往往为人取去。余尝于溧阳马氏楼中见种类甚多,每册皆有文渊阁印。乙丑既入馆阁,师王荆石先生谓余与焦弱侯曰:“君等名为读中秘书,而不读中秘书,何为?吾命典籍以书目来,有欲观者,可列其目以请。”少倾典籍果以书目来,仅四册;见余所见马氏书,已去其籍矣。及按目而索,则又十无一二,存者又多残缺。讯之,则曰:“丙戊馆中诸公领出未还故也。”时馆长彭肯亭烊已予告归,无从核问。试以讯院吏,院吏曰:“今在库中。”余大喜,亟命出诸库,视之,则皆易以时刻人事书,非复秘阁之旧矣。余亟令交还典籍,典籍亦朦胧收入。今所存千万分之一,然犹日销月耗,无一心留心保护者。不过十年,必至无片纸只字乃已。①
  该书所记乃万历时宫廷藏书的状况。作者明确将文渊阁珍本图书的流失,归之于典籍“不知爱重”和阁老“亦漫不检省”。其所描述的宫廷藏书管理之乱象真是触目惊心,印有“文渊阁印”的图书公然陈列于私家藏书楼中,载录馆阁藏书的书目仅区区四册,即便如此,被录入书目者也十无一二,存者又多残缺,一些珍贵的典籍甚至被人采用调包计以时人所刻之书冒充,种种乱象不一而足。
  当然,明代宫廷藏书管理之乱象不只限于万历时期,明清时人笔记对此多有记载。如《茶余客话》记嘉靖时朝廷要员借书不还,管理官员监守自盗的现象:“当时杨廷和在阁,升庵挟父势,屡至阁翻书,攘取甚多,又典籍刘伟、中书胡熙、主事李继先奉命查对,而继先即盗易宋刻精本。”②明末史家张岱亦曾以身边亲属为例,记录了获取官书之易:其三叔张炳芳,号三峨,“天启丁卯,不携寸镪走京师,以一席言,取内阁秘书如取诸寄”。③可见,明初废除秘书监后,设典籍隶属于翰林院,其专业性和责任心都大为削弱,偷盗图书,借阅不还的状况几成常态。
  (四)藏书条件恶劣,损毁严重
  我国古代为了更好地保存古籍,很早就修造坚固的石室金匮作为藏书之所。石室指用石头修筑的房子,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汉书·高帝纪》谓:“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颜师古释为“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重缄封之,保慎之义”。④此后,以石室金匮保管档案文书成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明代虽亦沿袭前代设立藏书之所,但在明人看来,由于管理不到位,所建立的藏书设施只是徒有其名而已。丘濬称:“自古帝王藏国史于金匮石室之中。尽以金石之为物,坚固耐久。非木土比又能扞格水火,凡典章事迹,可以贻谋传远者,莫不收贮其中,以防意外之虞。其处心积虑,可谓深且远矣。后世徒有金匮石室之名而无其实。典守虽设官,藏贮虽有所,然无御灾备急之具。”所谓后世,当指其生活的明代。沈德符也称,明代文渊阁“其地既邃密,又制度卑隘,窗牖昏暗,虽白昼亦须列炬,故抽阅甚难”。⑤恶劣的条件加速了明代宫廷藏书的衰败。
  曝书是古代防止典籍潮湿霉变和生虫的有效方法,宋元时期即已立制定期曝书,而到明代竟也不得施行。随着明廷图书管理日益失序,专门晾晒书籍之地也被占用,“或占空地为圃,以致板无晒处,湿损模糊,甚或劈经板以御寒,去其字以改作。即库中见贮之书,屋漏水浥损,鼠啮虫巢,有蛀如玲珑板者,有尘霉如泥片者,放失亏缺,日甚一日。若以万历初年较,盖已什减六七矣”。⑥书籍不能得到晾晒,致其霉湿虫蛀,长期积累下来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明晚期谢肇淛曾描述了受虫鼠之害与管理不善的内府藏书:“内秘书之藏不及万卷,寥寥散逸,卷帙淆乱,徒以饱鼠蟫之腹,入胠箧之手,此亦古今所无之事也。余尝获观中秘之藏,其不及外人藏书家远甚。”⑦以国家力量为后盾的宫廷藏书,竟衰颓以至于不及私家藏書,可见其衰落之甚!
  此外,明宫殿回禄之祸频繁,对藏书造成的损害不可谓不大。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①所幸大学士杨荣指挥侍卫搬书至东华门外,藏书未全部烧毁。正统十四年,英宗北狩,南内火灾,文渊阁所藏之书,凡宋元以来秘本,“一朝俱尽矣”。②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丙申,奉天等殿门灾。是日申刻,雷雨大作。至戍刻,火光骤起。初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二楼,左顺、右顺,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至次日辰刻始熄”。③而万历一朝尤甚,万历二十五年三殿灾,致修史之事暂停。频繁的火灾并没让统治者警醒,未深究起火原因,而是将之归于象纬,火灾经常发生就不足为怪了。
  秘书监作为中国历史上长期掌管国家图书的官职,对我国古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明初朱元璋废黜秘书监后,只设立隶属于翰林院的典籍二名,使得明代宫廷藏书的管理力量遭到削弱,管理的专业性降低,这对明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繁荣,而宫廷藏书事业并没有随之出现兴旺发达的景象,在藏书的质量和数量上得到提升,反而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衰颓之势,许多珍贵的典籍散佚损毁,藏书的数量也大为下降,这固然与纷争祸乱等不可抗因素有直接关系,但秘书监被废黜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吴德义,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明史、中国史学史研究。
  单楷,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
  【责任编辑:王湉湉】
其他文献
摘 要 面向弱势群体的公共福利政策,通常是彰显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彻底摒弃了旧有济贫模式,经历了从“重救济”到“重就业与重家庭”的功能嬗变。彼时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福利政策主导价值观念的变化,福利国家可能存在的道德危险,知识界与媒体对美国国民与决策者的价值导向宣传,共同构成了1996年美国单亲家庭福利改革的重要背景。  关键词 公共价值,福利改革,单亲家庭,美国
摘 要 明代张一栋编纂的丛书《居家必备》收录与居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书籍,其编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民众提供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应急之法和解决之道。与专类居家文献相比,《居家必备》涉及的生活范围更为广泛,涵盖了教化、占卜、治生、饮食、养生、娱乐等诸多方面,可谓一部居家百科全书。同时它也全方位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面貌。  关键词 张一栋,《居家必备》,通俗丛书,明代  中图分类号 K2 文献标识码 A
COVID-19的大流行对于Springfield诊所的首席信息官Jack O’Hara来说是一个双重考验。O’Hara必须动员团队在农村社区迅速部署远程医疗,同时他还要调整自己让自己适应当前的这种新状态,胜任新的首席信息官职责。这次调整,O’Hara花了三周时间才完成。  3月中旬新冠肺炎蔓延后,人们开始远程工作。O’Hara说:“在两周之前,我们的远程医疗还是空白。我在这里的前6个月感觉就像过
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慈禧太后召他到军机处议事。张之洞走到军机处台阶前无论如何也不肯迈步了。军机大臣们莫名其妙,只好出来,在外面与他商量事情。后来才有人醒悟,雍正帝曾下过一道旨意:“军机要地,有上台阶者处斩。”张之洞不是军机大臣,因此不敢进去。其实,时过多年,早没人拿这条命令当回事了。但是,为了避免让人抓住把柄,张之洞在这些地方小心翼翼。因为,官僚们互相攻击往往是找这些违法的小毛病,至于贪污受贿,则
[关键词]读《通鉴》,邴原,《三国志》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1-0052-03    邴原是谁?邴原是与管宁齐名的人物。管宁总听说过吧!钱宾四先生就常说:三国人物,管宁第一。有点意外吧!常人目中,三国人物排名第一的,应该是诸葛亮,或者是曹操、刘备诸辈,怎会是名气不大的管宁呢?其实,对管宁的推崇,钱宾四之前即已有之。明末大儒王夫之在《
[摘要]娱乐消费是精神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象征。天津开埠后,居民娱乐消费模式发生巨变,并对近代天津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英敛之日记内娱乐消费方面的记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0世纪初天津中上层社会娱乐消费模式发生的具体变化。本文以英敛之日记为中心对近代天津娱乐消费模式发生的变动、变动的原因及传统娱乐产业的近代转型,以及西式娱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等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
摘 要 《本国史》教科书案首先是一件发生在1929年间的学术史事件。“不承认三皇五帝为事实”是导致这起教科书案发生的直接导火索,而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留学英美派”与“留学法日派”之间的纷争则是其中的真正主因。更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教科书案还牵涉到国民党当局与学界的争锋、政治内部的争斗以及商业竞争等复杂的因素,这就注定了这起教科书案绝不仅仅只是一件普通的、限于学界内部纷争的学术事件,更是一个关乎民
[关键词]课标,人教版,中世纪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因此,课程设计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采用专题的形式,将必修课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设计了25个古今贯通、
【摘要】唐初吏部在制度上承继隋代,在武德朝有所改动,曾废置吏部侍郎,在贞观朝又恢复设置。在两朝定额一员,与吏部尚书一致,其职责实质为“贰尚书”,在此基础上则发挥了很大的职能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调整铨选与参与制定法律等方面。在行政管理中,吏部侍郎作为吏部通判官,具有签署文书的法定权力。这一时期史籍可考的吏部侍郎大多业绩不俗,仕途特征不同寻常,有的之后还曾任职吏部尚书,有的是父子曾任职吏部尚书和
摘 要 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份历史学刊物《历史教学》将迎来创刊70周年的纪念日。从回顾《历史教学》的创始历程、办刊宗旨、归属转移、停刊与复刊、大胆改版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中国历史学刊物在70年中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守正创新、培育新人、紧跟热点、回答时代命题的共同特征。《历史教学》既注重史学教学、又关注学术研究的办刊取向及其企业化后的艰难曲折和所取得的无限荣光,正可看作是新中国史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