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惭且下笔:从史学想象世界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31313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二00八年为《南方周末》的“自由谈 ”栏目写一些小文字,忽忽已近八年,文字也有百篇之谱。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其实一直心存忐忑和困惑。首先,今日学者应当怎样服务社会,个人并无确切的答案。其次,即使以面向大众的写作为服务社会的方式,自己是否有此能力,也是存疑的。
  在中国进入我们所说的 “近现代 ”以后,发生了真正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巨变。即使是以天下士为自定位的读书人,也已经很难影响那变化中的天下。读书人徘徊踯躅于天下衍生出的世界与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颇感无所适从。澄清天下的责任,于是渐行渐远,有意无意之间,已让与肉食者谋了。另一方面,陈寅恪再三强调,斯文是否扫地,读书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吾侪所学关天意 ”,而且 “文章存佚关兴废 ”。正如清儒沈垚所说:
  文章可绝于朝,不可绝于野。不绝于野,则天下尚有其人,斯道固犹在也。惟并绝于野,则斯道真绝,后人无可望矣。
  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还在五四学生运动的当年,顾颉刚就注意到,“真实学问的势力不能去改革社会,而做学问的人反被社会融化了 ”。可知在新时代里,学问与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学问方面的准备不足,便不仅不能改革社会,反会被社会所融化。顾先生提出的方案是,学者若真想改革社会,就应当 “快些去努力求学 ”。
  然如老话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在“五四 ”时代,学者求学还多少有些 “为己”的意味,今日则越来越向 “为人”倾斜。现在的大学里,借用西文的表述,已少言大写的学问,而更多是小写的学术。像我这样的专业学人,早已被陈澧所谓 “博士之学 ”压得喘气不匀;尽管还不敢忘他所说的 “士大夫之学更要于博士之学 ”,却也离 “士大夫之学 ”越来越远。
  因此,如果不是年轻朋友蔡军剑锲而不舍的敦促,我应当不会进入报纸作者的范围(此前给报纸副刊写的,都是数千字的长文)。即使勉强进入之后,心境仍是矛盾的,所谓 “心存忐忑和困惑 ”,的确不是 “客气话 ”,而是真实的写照。
  古语云:三思而后行。虽认识到读书人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我的第一个困惑,便是今日学者应当怎样服务社会。报刊编者动员我这类人写作的理由,便是先问对目前报刊文字是否满意。答曰不满意,则曰正是因为你们这样的人都不参与。譬如小人当道,多因君子退缩。只有人人出力,才能改变现状。话似有理,惟能力有长短,术业有专攻,在一个讲究分工的现代社会,做好 “本职工作 ”,似乎就可以说是尽了本分之责;且人的精力是个常数,而专业应是一个学人对社会贡献最大的领域,要为面向广大观众的报刊写作,势必减少用于专业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形下 “分心 ”,可能社会服务未必佳,而专职也不如前了。这的确是一种两难的选择。
  进而言之,当学者面向大众说话,是该去 “提高 ”呢,还是 “普及”呢?在士为四民之首的时代,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士为其他三民之楷模,先自修身于前,化民成俗于后。但在强调平等的现代,若云提高,便有自居菁英之嫌,仿佛不以平等待人;若云普及,同样带有自上而下的意味,对读者水准的预设甚至更低。还在“五四 ”时代,“提高与普及 ”就引起了争辩,迄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且写作是一个涵括阅读的发展中进程,必有 “读者 ”的参与,才成为章学诚所说的 “言公 ”。而言论的 “是非失得 ”,最终是由读者决定的。这就难免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境。胡适就曾喟叹,许多他细心用力的文章不为世人所注意,而随意为之的作品常多得喝彩。这似乎还是古已有之的持续现象。韩愈也说,他作文每自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以为好。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则必以为大好 ”。可知读者与作者的意趣不一致,由来已久。
  袁枚后来发挥说,韩愈所谓 “下笔大惭 ”,是指诗赋一类进士文章,可韩愈仍是唐代的进士。故“昌黎肯惭,所以为昌黎;虽惭,肯下笔,所以成进士 ”。他建议当时士人对待科举时文,不妨法昌黎,“且惭且下笔 ”。这当然有些借题发挥,但也可作为进行两难选择时的参考。近人汪国垣(辟疆)便说,韩愈此语,或“今日报馆之谓 ”。则既为报纸写文字,不妨预存待读者抉择之想,且惭且下笔。
  我的第二个困惑,则在于自己是否有此服务社会的能力。虽说书生报国唯执笔,然对于专业学人来说,怎样写面对非专业读者的文字,其心境之忐忑,或有些像 “五四 ”时代惯用文言表述的学者不得不写白话文。我从来没有奢望真能影响大众,所作报纸文字,针对的可能还是相对小众的读者。但就是面对这样的小众,也有话怎么说的问题。
  对于报纸,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拾遗补阙。盖身处变化的时代,知道自己没有跟风迎合的能力,只能多关注一些他人忽视的面相,尽量思而后言,少说或不说别人也会说、也可说的话。同时牢记史学的启示,一要尽可能为他人设身处地,二则必以证据支持所立言。这当然也带来新的问题 —过去人多说文史不分家,但在一千多字的短文中还要 “引经据典 ”,很多报纸读者对此是不习惯的。
  章学诚曾从技艺层面言 “史家运用之功 ”说,著史者与文人的一大区别,就是著述中 “惟恐人不知其所本 ”。盖若 “不知所本,无以显其造化炉锤之妙用 ”。换言之,必须先有引文,才能体现作者 “造化炉锤之妙用 ”;而史家的高下,亦正于此处见。然此可与习史者道,不足为他人言。报纸的多数读者,恐怕更希望言之有物,而不那么在乎史艺的高低,这是不能不考虑并予以尊重的。
  同时,既然为报纸写文字,就要尽量体现建设性。我知道很多读者是喜欢揭露和批判的,这方面的文字也有一些,唯多点到为止,让一些读者不够满意。如有前辈便以为我谈大学校园的一些现状,有“小骂大帮忙 ”之嫌。其实我的本意连 “小骂 ”也没有。在这样的时候,既然选择说话,也只能尽量多说 “建设性 ”的话,不给编辑和报纸添麻烦。但这样的不满对我是一种提醒,让我更注意说话不能离了读书人的本位。
其他文献
季进曾经向我提起,想要研究美国的汉学—特别是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情况,问我的意见,我颇为犹豫,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呢?然而他提醒我,对于中国大陆的学者而言,海外汉学是绝对值得借镜的,至少它提出了不少新的话题、方法和理论,值得国内同行参照。我一向主张学术无国界,只有语言的隔阂,应该多鼓励互相交流,最好超越国界。我被他说服了。如今读季进、余夏云写的《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真是获益良多。  经夏
夏济安(一九一六至一九六五)与夏志清(一九二○至二○一三)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志清先生一九六一年凭《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英文专著,一举开英语世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河。之后的《中国古典小说》(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 1968)更将视野扩及中国古典叙事。他的批评方法一时海内外风行景从
4月25日,为期8天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将拉开帷幕。车展上名品相竞,其中一个亮点是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    多年来,使用石化燃料的传统汽车一直大行其道,但随着石化燃料越来越少,能源危机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汽车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闪亮登场。    电动汽车是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行驶的环保型产品。由于电力可以从核能、水力、风力等多种能源中获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一  一晃十年了,一直教着一门课“中西文明比较”。这课程原是一对美国老夫妇设计的,英文名叫“Western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omparison”。老两位倾注了心血,特意编撰一套英文教材,还在国内出版了。后来年龄大了,外国专家局不肯再发签证,老两位只好忍痛移交。课程交接时,我去他们课上,偌大的阶梯教室,黑压压坐满学生。是必修课,整一学年的研究生都来上。隐隐地,我
里皮、卡佩罗、希丁克、扎切羅尼……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曾经被中国球迷奉若神明的人,最近几年陆续拿起中国俱乐部甚至国字号球队的教鞭。来时翩翩而至,走时十分仓皇,卡佩罗还算不错,与江苏苏宁和平分手。上述另外几位的离开,引来中国球迷的一通批评和争议。是他们不够资格吗?显然不是,欧冠、欧洲杯乃至世界杯的决赛,他们都来去过几回,指导过的顶级球员数不胜数,但他们在中国就是不行。有好事之徒以此揶揄中国足球病入
人物简介  亨特·拜登,1970年2月4日生,美国副总统约瑟夫·拜登的次子。本科毕业于乔治敦大学,后在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现为布瑞斯玛天然气公司法务部门主管。  5月13日,乌克兰最大私营天然气公司布瑞斯玛宣布,美国副总统拜登的次子亨特·拜登(下文称亨特)已加入其董事会,将负责公司的法务部门,处理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消息一出,引起各界热议。亨特在一份声明中说,自己将帮助提高“该公司的透明度、公司治理
亲爱的娜姐:  见信如晤。  听说你在罗马站1/4决赛赛前出现了呕吐症状,不知现在恢复情况如何?现在距离法网的时间越来越近,出现这样的状况难免让人牵肠挂肚。无法想象如果在法网赛场上出现这样的意外,热爱你的球迷将会是怎样一种心情。所以,像意大利面这样的食物,最近还是别吃了,实在想吃面条,武汉的热干面也是不错的。  人们之所以这么把法网当回事,并不是锦标主义,而是一种情结。你给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带来的荣
铁路对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谁没有坐过火车呢?但说到铁路对于人类社会的塑造,今天的大众可能很少思考。比如,我们精确到分秒的时间观念就来源于它:正是铁路时刻表的出现,钟准不准才对普通人有了意义。铁路在十九世纪重塑了时空概念,一度使人感到“时间与空间的湮灭”(annihilation of time and space)。它不仅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对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首先发生在一
2017年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事业提升为国家戰略,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及年度工作报告。“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该如何实施好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应补强薄弱环节刘国永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时至今日,群众体育健身仍有众多薄弱环节
清朝书画家金农(一六八七至一七六四)善隶书,且形态多样:一种是传统的八分隶书,体态横扃,笔画圆活;一种是侧笔横扫的方笔隶书,横竖撇捺都是方头方尾,兼有楷隶体势;还有一种扃笔“漆书”,横粗纵细,笔带飞白。  金农的三种书法样式,都有前人的影子在。  其圆活的隶书,笔调类郑簋(一六二二至一六九三)隶书,当是吸收了郑簋的隶法。清初,郑簋隶书影响甚大,传世作品亦夥。金农出生时,郑簋尚在世。  他的方笔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