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是中国人发明了面条,最早的文字记录是东汉时期,我不是历史学家,也懒得考证,但清楚地知道,米饭与面,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必需品。我的公婆来自河南,几乎餐餐吃面食,很少吃米饭,我父亲来自江西却随军走遍大江南北,而彻底改变了饮食习惯,因此自小家里经常变换花样上菜,根本闹不清是哪门派,只知道台湾产稻米,饭是主食。面,只有周末或家里来客人,才当作“好料理”招待贵宾。
母亲娘家在台中东势与丰原,她的主食是鱼肉与水果,从不碰米饭与面食,因此更让我对淀粉类食品失去了判断力,直到父母纷纷离开人间,似乎才慢慢地开启了“面”的见识。
学会擀面,还是到了婆家才从头来过,非常新鲜而欢乐地玩耍,让婆婆误以为我是个勤快能干的媳妇。直到真正从小拿擀面棍的妯娌目睹我捏面团的狼狈,才戳破真相。幸好婆婆年事已高,未曾识破,任由我继续在她的厨房里瞎胡闹。我玩得高兴,她看着开心,大概就忘记验收的标准了。
真正大开眼界的场景,发生在1990年首度造访北京,在王府井的胡同里发现小面馆,橱窗里利落地甩着面条,一甩就是两尺长地下锅,帅极了!虽是傍晚五点晚餐未到的时间,忍不住还是推门进去了。随意点了一碗九毛钱的拉面和豌豆荚凉菜,谁知端上桌是比脸还大的碗,浓稠的汤头与满满的肉丁,看着愣半天,好不容易喝完一大碗香浓迷人的骨头汤,正打算吃那仍弹跳有劲的细长面条,大厨竟拿着吓坏人的大勺往我碗里盖上满满一整碗:“汤不够是吧?尽量喝,喝完再给你添上。”我傻头傻脑地直摇手:“不要了!不要了!”我吃饭的惯性是先把汤喝足了,才开始享受面条,这下可整倒我了。幸运地,大厨发现我一脸的为难,便赶紧补充:“喝不完搁着,没事儿!”没有像日本拉面店的老板那样,非盯着人喝完最后一口汤,才放过你。
在日本吃面的经验,总结三大点:闻名遐迩的奈良荞麦凉面,“贵死人!”东京到处看得见的拉面,“咸死人!”大阪夜市里的拉面,小江户古城佐原的拉面,京都火车站八楼整层的拉面,“价廉物美!”汤浓料足面条有嚼头。而我在喜玛拉雅山脚下的藏族人家,吃了两个月的晚餐,都是各种形状的自制拉面,最有趣的是猫耳朵,就是手拿面团,用指头一点点掐下压扁丢进滚水高汤锅里(手脚利落,效果与口感跟刀削面差不多却更细小而易熟入味),再加入蔬菜,不论是根茎还是叶菜类,都一起下锅煮得烂熟,浓浓地下肚,才舒舒服服地上床就寝。他们早上吃蒸花卷或烙饼,中午才吃珍贵的米饭,晚上则吃汤面,遇到贵客,便大费周章地做小笼包,很像我们小时候吃饺子的气氛。
我自己因为擀面笨拙,便在调味上取巧。有段时期,因为绞尽脑汁酝酿小说,几乎要得忧郁症,唯有依靠便利店的小包面粉,日日成为我减压的玩具,每每经过,都想走进去拿两包面粉回家。不管是多余的水果或蔬菜,都能成为我的面团原料,尤其是喜欢把各种蔬菜抓盐拧干后凉拌,剩余的碧绿菜汁舍不得倒掉,刚好拿来做翡翠面。遇上番茄产季,打烂的艳红茄汁,拿来做成粉红色的面团,事先在面团里添加自己喜欢的各种香料,最后总能变成宴席上压轴的惊艳之作。如果家里忽然多出太多的食材,用来揉面团,是最容易的方式。分别把五颜六色的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面条,分开包装放进冷冻库,以备不时之需,家有访客便更从容了。
有回遇到一票大胃王,从六点吃到半夜十二点,还意犹未尽,似乎并不打算离席,我只得拿出冰箱备用的红翠两色面疙瘩,把剩菜略微整理,再用独门综合香料与坚果一起热炒,竟成为当晚最叫好又叫座的一道菜。有人说:“吃在嘴里,舌头会跳舞。”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曾经听到一句颇有哲理的玩笑话:“最好吃的菜,是肚子饿。最难吃的,是已经太饱。”在日本旅行时,多半容易肚子饿,很可能是大部分的食物都味淡无油,因此,即便是一份没有任何添加料的简单凉面,也能让人闭目叹息:“好味道!”
然而,呈现方式也影响味觉。仿自唐朝流水面,在京都贵船神社的山林间,看见食客们在树荫下的水流上,闲谈中,轻松地从顺流而下的竹管里,夹起食堂供应的冷面条,那瞬间,再普通的面条,也能产生神奇的美味。
小时候,一碗油乎乎的面条,才算好吃。如今,一滴油也没有的拉面,照样迷人。这碗无油拉面,很神奇的,是在我去加州拜访老师时,他做给我吃的素面,每一口,滋味绝美得难以形容,完全超越想象。至于最容易解饥的方便速食面,我建议,再懒的人,也必须用煮的。我的习惯是丢掉调味包,自己加料,起锅前放两片乳酪,变成神效高汤。这个方法,骗倒过许多不速之客,小孩更容易上当。
母亲娘家在台中东势与丰原,她的主食是鱼肉与水果,从不碰米饭与面食,因此更让我对淀粉类食品失去了判断力,直到父母纷纷离开人间,似乎才慢慢地开启了“面”的见识。
学会擀面,还是到了婆家才从头来过,非常新鲜而欢乐地玩耍,让婆婆误以为我是个勤快能干的媳妇。直到真正从小拿擀面棍的妯娌目睹我捏面团的狼狈,才戳破真相。幸好婆婆年事已高,未曾识破,任由我继续在她的厨房里瞎胡闹。我玩得高兴,她看着开心,大概就忘记验收的标准了。
真正大开眼界的场景,发生在1990年首度造访北京,在王府井的胡同里发现小面馆,橱窗里利落地甩着面条,一甩就是两尺长地下锅,帅极了!虽是傍晚五点晚餐未到的时间,忍不住还是推门进去了。随意点了一碗九毛钱的拉面和豌豆荚凉菜,谁知端上桌是比脸还大的碗,浓稠的汤头与满满的肉丁,看着愣半天,好不容易喝完一大碗香浓迷人的骨头汤,正打算吃那仍弹跳有劲的细长面条,大厨竟拿着吓坏人的大勺往我碗里盖上满满一整碗:“汤不够是吧?尽量喝,喝完再给你添上。”我傻头傻脑地直摇手:“不要了!不要了!”我吃饭的惯性是先把汤喝足了,才开始享受面条,这下可整倒我了。幸运地,大厨发现我一脸的为难,便赶紧补充:“喝不完搁着,没事儿!”没有像日本拉面店的老板那样,非盯着人喝完最后一口汤,才放过你。
在日本吃面的经验,总结三大点:闻名遐迩的奈良荞麦凉面,“贵死人!”东京到处看得见的拉面,“咸死人!”大阪夜市里的拉面,小江户古城佐原的拉面,京都火车站八楼整层的拉面,“价廉物美!”汤浓料足面条有嚼头。而我在喜玛拉雅山脚下的藏族人家,吃了两个月的晚餐,都是各种形状的自制拉面,最有趣的是猫耳朵,就是手拿面团,用指头一点点掐下压扁丢进滚水高汤锅里(手脚利落,效果与口感跟刀削面差不多却更细小而易熟入味),再加入蔬菜,不论是根茎还是叶菜类,都一起下锅煮得烂熟,浓浓地下肚,才舒舒服服地上床就寝。他们早上吃蒸花卷或烙饼,中午才吃珍贵的米饭,晚上则吃汤面,遇到贵客,便大费周章地做小笼包,很像我们小时候吃饺子的气氛。
我自己因为擀面笨拙,便在调味上取巧。有段时期,因为绞尽脑汁酝酿小说,几乎要得忧郁症,唯有依靠便利店的小包面粉,日日成为我减压的玩具,每每经过,都想走进去拿两包面粉回家。不管是多余的水果或蔬菜,都能成为我的面团原料,尤其是喜欢把各种蔬菜抓盐拧干后凉拌,剩余的碧绿菜汁舍不得倒掉,刚好拿来做翡翠面。遇上番茄产季,打烂的艳红茄汁,拿来做成粉红色的面团,事先在面团里添加自己喜欢的各种香料,最后总能变成宴席上压轴的惊艳之作。如果家里忽然多出太多的食材,用来揉面团,是最容易的方式。分别把五颜六色的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面条,分开包装放进冷冻库,以备不时之需,家有访客便更从容了。
有回遇到一票大胃王,从六点吃到半夜十二点,还意犹未尽,似乎并不打算离席,我只得拿出冰箱备用的红翠两色面疙瘩,把剩菜略微整理,再用独门综合香料与坚果一起热炒,竟成为当晚最叫好又叫座的一道菜。有人说:“吃在嘴里,舌头会跳舞。”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曾经听到一句颇有哲理的玩笑话:“最好吃的菜,是肚子饿。最难吃的,是已经太饱。”在日本旅行时,多半容易肚子饿,很可能是大部分的食物都味淡无油,因此,即便是一份没有任何添加料的简单凉面,也能让人闭目叹息:“好味道!”
然而,呈现方式也影响味觉。仿自唐朝流水面,在京都贵船神社的山林间,看见食客们在树荫下的水流上,闲谈中,轻松地从顺流而下的竹管里,夹起食堂供应的冷面条,那瞬间,再普通的面条,也能产生神奇的美味。
小时候,一碗油乎乎的面条,才算好吃。如今,一滴油也没有的拉面,照样迷人。这碗无油拉面,很神奇的,是在我去加州拜访老师时,他做给我吃的素面,每一口,滋味绝美得难以形容,完全超越想象。至于最容易解饥的方便速食面,我建议,再懒的人,也必须用煮的。我的习惯是丢掉调味包,自己加料,起锅前放两片乳酪,变成神效高汤。这个方法,骗倒过许多不速之客,小孩更容易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