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是指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科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化和扩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的。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把“培养实践意识,创设实践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教育的始终。
注重课前调查,培养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大纲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集、收集、整理与将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教学内容前一天,笔者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学生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在教学时,学生纷纷汇报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如:衣服的成分标签上的“100%棉”“55%棉、45%涤纶”;方便面的包装袋上的“加量20%”等等。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又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课前,让学生做以下调查工作:调查世界各国的水资源情况;调查我国的水资源情况;调查我市用水情况;调查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及水价等。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经历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初步学会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学生从报刊、杂志、网上等渠道收集资料,深切感受到“生活”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数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等等。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圆的特征,对这个问题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创设实践的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情境的创设,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生活中要依据有关教材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实践的情境。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找钱?怎样找最快?这样对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角币与元币之间的折算率等问题非常有效。又如,为巩固第一册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安排这样的情境,以“快乐的生日”点蜡烛活动加强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
以上情境的创设,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去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另外,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做好用具准备工作,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好实践的程序。特别是引导学生把课堂的模拟情况应用到实际中去,帮助家庭、学校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河渠校区)
注重课前调查,培养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大纲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集、收集、整理与将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教学内容前一天,笔者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学生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在教学时,学生纷纷汇报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如:衣服的成分标签上的“100%棉”“55%棉、45%涤纶”;方便面的包装袋上的“加量20%”等等。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又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课前,让学生做以下调查工作:调查世界各国的水资源情况;调查我国的水资源情况;调查我市用水情况;调查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及水价等。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经历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初步学会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学生从报刊、杂志、网上等渠道收集资料,深切感受到“生活”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数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等等。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圆的特征,对这个问题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创设实践的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情境的创设,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生活中要依据有关教材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实践的情境。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找钱?怎样找最快?这样对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角币与元币之间的折算率等问题非常有效。又如,为巩固第一册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安排这样的情境,以“快乐的生日”点蜡烛活动加强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
以上情境的创设,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去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另外,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做好用具准备工作,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好实践的程序。特别是引导学生把课堂的模拟情况应用到实际中去,帮助家庭、学校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河渠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