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和唤起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必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本文就培智语文教学中如何让智障儿童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智障儿童 主体地位 主动精神
在培智语文课堂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尴尬情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导致课堂教学“冷场”。一些教师便把这种情况的成因归结为学生智力低下,课堂上只注重自己的津津乐道,而不让学生有训练尝试的机会。长此以往,不但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不能主动参与语文学习,而且使语文教学陷入了费时、费力、低效的困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那么语文课堂自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语文教学也能够走出困境。
下面我试图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重习惯培养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内化为素质,对一生产生深远影响。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智障儿童一旦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多媒体,特别是亲自示范,形象生动地给学生展示种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意训练中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最基本的正确读写姿势,到正确朗读方法,再到读中积极思考,不懂就问,直至乐于阅读,能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学习语文,最终应使学生能够准确使用语言文字,乐于表达,掌握与人交往的本领,适应社会生活。
二、重感悟语言
语文学习中的感悟是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而敏锐的感知和领悟,是对语言所蕴含的意义或背景知识的一种直觉顿悟,一种心理体验。重感悟决定了学习语文是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同样一段文字,智障儿童可能只能领悟最表面浅层的东西,但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同样是充满渴望,并且期待参与的。对文字的感悟,教师是无法讲解和传授的,需要借助语境或情境,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语言的相似匹配和相似激活。如让学生感悟《初冬》一文中“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什么也看不清”这句话时,可引导学生回忆下大雾时的情景,理解为什么“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相关雾的形象,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促进学生感悟的主动性。
三、重情绪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而忽视学生内在的情绪体验,导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课堂中创设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根据智障儿童直观性思维较强、注意时间短、好动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将音乐童话带入课堂,创设欢快活泼的学习氛围;将游戏竞赛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情绪,将童谣韵文编入自选教材,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容易掌握,及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四、重素质积累
学习是素质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积累,只谈学生主动参与是不切实际的。素质积累,我认为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应该有方法的积累及情感态度的积累,并且是逐步递进的。大多数智障儿童都具有识记不牢固、遗忘快的特点,不利于素质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具有耐心,不厌其烦、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知识巩固练习,加强前后知识联系,同时不忘帮助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总结,拓展课堂及课堂以外情感态度的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素质逐步积累并提高,也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的放矢,有质有量。
五、重迁移运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迁移运用。培智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学习上,它除了承载一定的语文学科知识,更承载了许多社会功能。培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不同于普通语文教学实现“读”与“写”的迁移,它更体现的是“读”与“说”或“做”的迁移,为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比如,教学《红灯停,绿灯行》时,就要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最终使他们能独立安全地外出。教学《捎口信》时,就是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学会日常生活中各种转达或转告。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智障儿童 主体地位 主动精神
在培智语文课堂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尴尬情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导致课堂教学“冷场”。一些教师便把这种情况的成因归结为学生智力低下,课堂上只注重自己的津津乐道,而不让学生有训练尝试的机会。长此以往,不但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不能主动参与语文学习,而且使语文教学陷入了费时、费力、低效的困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那么语文课堂自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语文教学也能够走出困境。
下面我试图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重习惯培养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内化为素质,对一生产生深远影响。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智障儿童一旦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多媒体,特别是亲自示范,形象生动地给学生展示种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意训练中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最基本的正确读写姿势,到正确朗读方法,再到读中积极思考,不懂就问,直至乐于阅读,能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学习语文,最终应使学生能够准确使用语言文字,乐于表达,掌握与人交往的本领,适应社会生活。
二、重感悟语言
语文学习中的感悟是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而敏锐的感知和领悟,是对语言所蕴含的意义或背景知识的一种直觉顿悟,一种心理体验。重感悟决定了学习语文是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同样一段文字,智障儿童可能只能领悟最表面浅层的东西,但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同样是充满渴望,并且期待参与的。对文字的感悟,教师是无法讲解和传授的,需要借助语境或情境,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语言的相似匹配和相似激活。如让学生感悟《初冬》一文中“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什么也看不清”这句话时,可引导学生回忆下大雾时的情景,理解为什么“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相关雾的形象,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促进学生感悟的主动性。
三、重情绪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而忽视学生内在的情绪体验,导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课堂中创设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根据智障儿童直观性思维较强、注意时间短、好动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将音乐童话带入课堂,创设欢快活泼的学习氛围;将游戏竞赛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情绪,将童谣韵文编入自选教材,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容易掌握,及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四、重素质积累
学习是素质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积累,只谈学生主动参与是不切实际的。素质积累,我认为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应该有方法的积累及情感态度的积累,并且是逐步递进的。大多数智障儿童都具有识记不牢固、遗忘快的特点,不利于素质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具有耐心,不厌其烦、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知识巩固练习,加强前后知识联系,同时不忘帮助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总结,拓展课堂及课堂以外情感态度的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素质逐步积累并提高,也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的放矢,有质有量。
五、重迁移运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迁移运用。培智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学习上,它除了承载一定的语文学科知识,更承载了许多社会功能。培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不同于普通语文教学实现“读”与“写”的迁移,它更体现的是“读”与“说”或“做”的迁移,为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比如,教学《红灯停,绿灯行》时,就要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最终使他们能独立安全地外出。教学《捎口信》时,就是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学会日常生活中各种转达或转告。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