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别从合作机制建设、思想观念、创新模式研究、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五方面具体论述校企深度合作的深层意义和具体实施办法,以供校企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深度合作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各地高职院校关于就业导向的探索方式中,校企合作是最具实效,并且带有方向性的。其合作的深度模式在高校适应市场机制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 健全机制,保障校企深度合作
要解决校企合作停留在人才供需合作浅层上的问题,深化和密切校企合作程度,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促进教育界和产业界密切合作,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有效对接,使校企共同担当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重任。
政府不仅要履行举办、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更要履行鼓励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完善鼓励政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立产教对话协商和校企一体办学机制。引导企业履行《职教法》规定的义务,承担职业教育的实训、实习及实践环节,积极资助合作学校建设实验、实习设施,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派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课,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另一方面,鼓励职业院校创办企业,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以校办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经营收益支持学校建设。在职业教育评估中,把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情况作为考核重点,引导学校重视和加强校企合作。
2 转变观念,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使校企双方都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要把校企合作当做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只有行业企业的主动和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办出职教特色和提高质量。同时,职业院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教学改革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建设“学习型企业”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全程参与职业教育,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3 创新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3.1 “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实现“校企合一” “引企入校”是指企业在学校建生产车间,对口引进企业生产线,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使用生产设备,按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校办企业”是将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厂车间规划布局,按照企业生产方式运作,实现教学部门与企业工程部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通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生产经营,将企业产品转化成学校的实训课题,从而实现生产任务与教学进度的紧密结合。同时,校内基地也可作为企业科研的场地,立足行业技改,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服务。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技能和适应生产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办校入企”、“企业办校”,实现“产教合一” “办校入企”是学校把教室和实训基地搬到工厂车间,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生产管理,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生产实践都在企业进行,按照“一天学习、一天工作”的“半工半读”方式,在企业完成学习和生产实训,毕业生直接变为工厂职工,实现了招生与招工的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生产和教学合一。学校搬进工厂发挥了企业优势,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了现代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熏陶,养成了产业工人的优良品质,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也为企业储备了高素质人才,实现了企业学校的互惠共赢。
“企业办校”是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将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作为行业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组织举办职业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承担本行业各种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链接、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链接、企业需求和专业设置链接、实训实习与企业生产链接、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链接。
3.3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实现“工学合一”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即学习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先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然后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践,完成专业技能的提高,然后再回校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形成理论、实践、再强化学习的过程。使“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半工半读”是指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或者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在半工半读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優势,共同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既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又可以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生产工艺技能、形成综合职业素养、解决职业教育学费问题。同时,让企业节省成本、获得较好的劳动力,不仅不会给企业增添负担,而且还能给企业有效地提供人力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4 “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实现“学用合一” “订单培养”是订单招生、定向培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双方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密切合作,为企业“量身订造”技能型紧缺人才。学生了解企业情况的前提下,遵循“学生自愿、学校推荐、企业选拔”的原则进行组班,这种“定向班”通常被冠以合作企业的名称。定向班培养模式以企业实际技能要求为主,重点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定向岗位的专门培养,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对接”,使学院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确保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对口专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一方面企业派有经验的师傅指导学生,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安排教师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对学生定期进行教学辅导,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求学生填写顶岗实习日志,记录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查找自身知识的不足,再次回到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达到知识技能的升华与提高。
4 搭建平台,拉动校企深度合作
4.1 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 以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优质专业为纽带,以校校联合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突破,构建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自愿参加、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区域性职教集团。以人才联合培养、设施资源共享、师资结对互聘、专业特色共育、科技和社会服务共推、就业创业共作为集团工作重点,建立定期会商制度,确定具体合作项目和计划,为产、学、研结合和校企高度融合搭建平台。
4.2 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 职业院校应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拓展学院的校企合作项目,是企业与学院系部和职能部门联系、沟通的桥梁,负责对外的沟通、联系、反馈,深入企业进行就业情况分析了解供需状况;举办就业咨询指导和召开招聘会;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学生質量回馈等。下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咨询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学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就业岗位需求等提供建设性意见和信息。两个“委员会”提供的信息资料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落实完善。
4.3 组建“职教校友会”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各个企业,组建“职教校友会”,依托校友纽带,深化校企合作。校友作为学校的宝贵的财富,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带动行业支持母校发展,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为师生科研调研、实习实训创造条件,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校友回校等系列专题活动,帮助在校学生认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5 全程参与,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企业要直接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及课程模块的调整,在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直接参与专业教学组织、实施与考核评价,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讲座,为师生顶岗实习提供技术指导。
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校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教材,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京京,刘艳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1(05).
[2]刘晓辉,周军,罗宝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浅谈[J].价值工程,2010(08).
[3]黄凤玲.基于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8).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深度合作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各地高职院校关于就业导向的探索方式中,校企合作是最具实效,并且带有方向性的。其合作的深度模式在高校适应市场机制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 健全机制,保障校企深度合作
要解决校企合作停留在人才供需合作浅层上的问题,深化和密切校企合作程度,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促进教育界和产业界密切合作,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有效对接,使校企共同担当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重任。
政府不仅要履行举办、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更要履行鼓励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完善鼓励政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立产教对话协商和校企一体办学机制。引导企业履行《职教法》规定的义务,承担职业教育的实训、实习及实践环节,积极资助合作学校建设实验、实习设施,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派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课,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另一方面,鼓励职业院校创办企业,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以校办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经营收益支持学校建设。在职业教育评估中,把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情况作为考核重点,引导学校重视和加强校企合作。
2 转变观念,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使校企双方都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要把校企合作当做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只有行业企业的主动和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办出职教特色和提高质量。同时,职业院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教学改革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建设“学习型企业”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全程参与职业教育,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3 创新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3.1 “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实现“校企合一” “引企入校”是指企业在学校建生产车间,对口引进企业生产线,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使用生产设备,按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校办企业”是将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厂车间规划布局,按照企业生产方式运作,实现教学部门与企业工程部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通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生产经营,将企业产品转化成学校的实训课题,从而实现生产任务与教学进度的紧密结合。同时,校内基地也可作为企业科研的场地,立足行业技改,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服务。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技能和适应生产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办校入企”、“企业办校”,实现“产教合一” “办校入企”是学校把教室和实训基地搬到工厂车间,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生产管理,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生产实践都在企业进行,按照“一天学习、一天工作”的“半工半读”方式,在企业完成学习和生产实训,毕业生直接变为工厂职工,实现了招生与招工的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生产和教学合一。学校搬进工厂发挥了企业优势,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了现代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熏陶,养成了产业工人的优良品质,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也为企业储备了高素质人才,实现了企业学校的互惠共赢。
“企业办校”是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将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作为行业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组织举办职业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承担本行业各种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链接、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链接、企业需求和专业设置链接、实训实习与企业生产链接、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链接。
3.3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实现“工学合一”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即学习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先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然后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践,完成专业技能的提高,然后再回校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形成理论、实践、再强化学习的过程。使“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半工半读”是指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或者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在半工半读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優势,共同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既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又可以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生产工艺技能、形成综合职业素养、解决职业教育学费问题。同时,让企业节省成本、获得较好的劳动力,不仅不会给企业增添负担,而且还能给企业有效地提供人力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4 “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实现“学用合一” “订单培养”是订单招生、定向培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双方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密切合作,为企业“量身订造”技能型紧缺人才。学生了解企业情况的前提下,遵循“学生自愿、学校推荐、企业选拔”的原则进行组班,这种“定向班”通常被冠以合作企业的名称。定向班培养模式以企业实际技能要求为主,重点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定向岗位的专门培养,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对接”,使学院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确保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对口专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一方面企业派有经验的师傅指导学生,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安排教师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对学生定期进行教学辅导,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求学生填写顶岗实习日志,记录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查找自身知识的不足,再次回到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达到知识技能的升华与提高。
4 搭建平台,拉动校企深度合作
4.1 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 以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优质专业为纽带,以校校联合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突破,构建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自愿参加、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区域性职教集团。以人才联合培养、设施资源共享、师资结对互聘、专业特色共育、科技和社会服务共推、就业创业共作为集团工作重点,建立定期会商制度,确定具体合作项目和计划,为产、学、研结合和校企高度融合搭建平台。
4.2 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 职业院校应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拓展学院的校企合作项目,是企业与学院系部和职能部门联系、沟通的桥梁,负责对外的沟通、联系、反馈,深入企业进行就业情况分析了解供需状况;举办就业咨询指导和召开招聘会;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学生質量回馈等。下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咨询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学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就业岗位需求等提供建设性意见和信息。两个“委员会”提供的信息资料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落实完善。
4.3 组建“职教校友会”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各个企业,组建“职教校友会”,依托校友纽带,深化校企合作。校友作为学校的宝贵的财富,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带动行业支持母校发展,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为师生科研调研、实习实训创造条件,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校友回校等系列专题活动,帮助在校学生认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5 全程参与,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企业要直接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及课程模块的调整,在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直接参与专业教学组织、实施与考核评价,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讲座,为师生顶岗实习提供技术指导。
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校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教材,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京京,刘艳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1(05).
[2]刘晓辉,周军,罗宝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浅谈[J].价值工程,2010(08).
[3]黄凤玲.基于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8).